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47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病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治疗组24例采用白砂糖填塞撑开切口内,换药至肉芽组织新鲜后进行Ⅱ期缝合。对照组23例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结果:两组切口愈合时间进行比较。治疗组术后11~16天愈合,平均(13.56±2.53)天;对照组术后21~30天愈合,平均(23.62±2.68)天。两组平均愈合时间比较有极显著差异(t=2.8315,P〈0.01)。结论:治疗组所用方法可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2.
伍夏源 《中医正骨》2006,18(9):44-44
Colles骨折为桡骨远端常见的骨折,大多数闭合性Cones骨折经手法复位外固定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自2000—2005年,我院采用手法复位前臂旋后中立位夹板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90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医用臭氧水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近期、远期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将80例CS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予医用臭氧水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40例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2组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后及治疗后1、3个月观察疗效,比较2组症状体征评分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双侧大脑后动脉(PCA)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及治疗后1、3个月各项症状体征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 0. 05)。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各项症状体征评分及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各项症状体征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P 0. 05)。治疗组治疗后愈显率87. 5%(35/40)、总有效率97. 5%(39/40),对照组治疗后愈显率42. 5%(17/40)、总有效率70. 0%(28/40);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愈显率92. 5%(37/40)、总有效率97. 5%(39/40),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愈显率40. 0%(16/40)、总有效率65. 0%(26/40);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愈显率77. 5%(31/40)、总有效率90. 0%(36/40),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愈显率22. 5%(9/40)、总有效率52. 5%(21/40)。治疗组治疗后、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愈显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双侧VA、BA、双侧PCA Vm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 0. 05)。结论 医用臭氧水穴位注射治疗CSA,能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提高脑血流速度,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湿针灭活肌筋膜触发点(MTrPs)联合督脉灸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2组均予常规药物口服,对照组50例予针灸治疗;治疗组50例予湿针灭活MTrPs联合督脉灸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疗程间隔3 d。比较2组治疗前、后及治疗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arthel指数及骨密度,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含量。结果 2组治疗后及治疗3个月疼痛VAS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及治疗3个月Barthel指数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3个月后骨密度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3个月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3个月后BGP均升高(P0.05),BALP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湿针灭活MTrPs联合督脉灸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能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骨密度及骨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医用臭氧水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arteriopathy, CSA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采用医用臭氧水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胶囊口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症状体征评分、疗效指数(efficacy index,EI)及经颅多普勒探测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双侧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进行评定。结果试验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7.5%、97.5%,均优于对照组的42.5%、70.0%(P0.05)。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双侧VA、BA、双侧PCA的V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双侧VA、BA、双侧PCA的Vm均比治疗前显著提升(P0.05),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医用臭氧水穴位注射治疗CSA疗效较好,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双侧VA、BA、双侧PCA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动脉、门静脉双埋泵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对预防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 将82例行根治性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动脉、门静脉双埋泵化疗联合免疫治疗40例为观察组;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动脉、门静脉双埋泵化疗42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1、2、3年的肝内复发率.两组病例均获随访.结果 观察组1、2、3年的肝内复发率分别为7.50%、20.0%、32.50%,对照组分别为23.81%、40.47%、54.76%降低,观察组肝内复发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在肝癌切除术后应用免疫治疗后可使患者CD3 、CD4 细胞升高,CD8 细胞减少,CD4 /CD8 显著升高(P<0.05).结论 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干扰素联合肝动脉、门静脉双埋泵化疗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是降低肝内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1997年6月至2007年6月间实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痊愈35例,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均停止。随访6个月至6年,其中5例因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经治疗出血均能停止,其余患者均无再出血、腹水、肝功能正常或好转。另1例因体质差、肝功能Ⅲ级,术后3周因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而死亡。结论根据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自身条件,采用贲门周匍血管离断术或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应用于急性食管胃底曲张破裂出血的急性手术出血和择期手术预防再出血,缓解脾功能亢进,防止术后再出血,疗效满意,手术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臭氧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因具极强氧化性而被应用于临床。随着臭氧作用机制研究不断深入,臭氧治疗技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特别在临床疼痛医学治疗领域中发展迅速。本文针对其在疼痛医学中的应用及研究做一综述,进一步探讨医用臭氧治疗疼痛的作用机制,制定系统的医用臭氧治疗规范和疗效评价指标,提高疗效,减少技术风险,为今后临床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1997年6月至2007年6月间实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和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痊愈35例,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均停止.随访6个月至6年,其中5例因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经治疗出血均能停止,其余患者均无再出血、腹水、肝功能正常或好转.另1例因体质差、肝功能Ⅲ级,术后3周因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而死亡.结论 根据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自身条件,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或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应用于急性食管胃底曲张破裂出血的急性手术出血和择期手术预防再出血,缓解脾功能亢进,防止术后再出血,疗效满意,手术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