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摘要】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研究神经根型颈椎病慢性颈肩痛状态下静息态脑功能改变。方法:采用Philips公司Achieva 3.0T TX多射频源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对2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慢性颈肩痛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常规磁共振、高分辨率3D-T1结构像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扫描结束对每位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组间对比分析ReHo的改变,并对ReHo均值与VAS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神经根型颈椎病慢性颈肩痛组ReHo值减低的脑区位于左侧岛叶(IC)、海马(Hip)、辅助运动区(SMA)、额上回(SFG),右侧中央后回(PoCG)、顶上小叶(SPL);ReHo值增高的脑区位于双侧额中回(MFG)(P<0.01,AlphaSim矫正,Cluster Size≥18)。神经根型颈椎病慢性颈肩痛组左侧IC的ReHo均值与VAS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性(r=-0.552,P=0.004)。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慢性颈肩痛导致以额、顶叶为主的部分脑区出现ReHo的异常改变。左侧IC能够感知疼痛强度。神经根型颈椎病慢性颈肩痛脑自发性活动异常主要与认知执行和情感、疼痛感知及记忆等脑功能受到影响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低剂量扫描对颌骨埋伏阻生牙的应用。方法对80例患埋伏阻生牙的患者行128层螺旋CT检查,根据管电流分为200mA、100mA、50mA、20mA 4组,利用GE AW4.4工作站对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成像(V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对不同扫描参数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记录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比较辐射剂量差异。结果①50mA组图像质量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与常规剂量组(200mA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50mA组的CTDIvol为5.84mGy,DLP为29.30mGycm,较常规剂量组(200mA组)降低了75%。结论 12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颌骨埋伏阻生牙既有效地保护了患者,减低了辐射损害,又能获取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图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颌骨埋伏阻生牙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埋伏阻生牙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检查,根据管电流分为200、100、50和20mA四组,对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成像(VR)、曲面重建、齿科软件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对不同扫描参数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记录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100mA组、50mA组图像质量均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但与200mA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100mA组、50mA组的CTDIvol分别为11.67和5.84mGy,DLP分别为58.59和29.30mGy.cm,100mA、50mA组CTDIvol、DLP分别较200mA组下降约50%和75%。结论:颌骨埋伏阻生牙64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有所下降,但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辐射剂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诊断不典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不典型主动脉夹层又称主动脉壁内血肿,是因主动脉内膜破溃或溃疡,血液进入主动脉壁中层内形成血肿.或由于主动脉中膜或外膜滋养血管破裂出血而形成。因无明显内膜破口,与真腔也无明显交通而命名。但可继续发展成为典型主动脉夹层或自行吸收,也被认为是一种变异的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夹层的早期阶段,死亡率与典型主动脉夹层相似。因此、早期诊断对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多层螺旋CT对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现将我院收治的5例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神经根型颈椎病慢性颈肩部疼痛患者脑默认网络(DMN)功能连接的变化.方法 搜集2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慢性颈肩部疼痛患者以及22名健康受试者的静息态脑功能数据,运用独立成分分析法分离DMN,对比分析两组受试者DMN连接强度的差异.结果 神经根型颈椎病慢性颈肩部疼痛患者后扣带回、顶下小叶、基底核、丘脑的功能连接强度...  相似文献   
7.
体内器官的脂肪堆积会增加包括肝良性病变在内的多种疾病癌变的风险。近年来,脂肪性肝病越来越被认为是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相关的肝细胞癌已是全球日益增加的医疗负担。肝肿瘤瘤内及瘤周脂肪含量在肿瘤的诊断、鉴别、分级及预后等方面有一定价值。肝移植作为肝肿瘤治疗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肝脏脂肪变性与肝移植术前评估及术后监测密切相关。除此之外,肿瘤治疗过程中所致肝损伤也与肝脏脂肪含量直接相关。因此,肝脏脂肪定量在肝脏肿瘤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化学位移成像(chemical shift imaging, CSI)以及多回波Dixon(包括IDEAL-IQ和mDixon-Quant)等MRI脂肪定量技术在肝脏肿瘤中的应用,旨在提供更精准定量肝脏脂肪的影像标志物,为肿瘤治疗方式的选择和疗效评估提供客观和科学的依据,用以帮助临床对肝脏肿瘤进行无创诊断及治疗评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