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硬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疗效与操作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5年12月采用血肿抽吸冲洗术治疗的161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4例采用硬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内镜组),同期的另87例采用常规钻颅抽吸冲洗术治疗(常规组)。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头部创伤后病程、双侧血肿比率和血肿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操作相关并发症、术后即刻血肿完全清除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血肿复发率的情况。结果虽然内镜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常规组,但操作相关并发症、术后即刻血肿完全清除率、术后住院时间及血肿复发率均低于常规组。内镜组的手术时间为(112.68±34.86)min,常规组为(74.11±28.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5,P=0.000)。内镜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为(8.23±2.01)d,常规组为(10.79±5.0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P=0.000)。内镜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常规组有1例出现脑内血肿及运动性失语。内镜组的术后即刻血肿清除率为98.65%(73/74),常规组为86.21%(7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4,P=0.004)。内镜组的术后血肿复发率为1.35%(1/74),常规组为18.39%(16/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9,P=0.000)。两组患者出院后均进行门诊随访,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30.06个月;17例在随访期间诊断为血肿复发,其中15例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后治愈,2例口服阿托伐他汀后治愈。结论硬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治疗CSDH简单、安全、有效,优于传统的钻孔抽吸冲洗术。自制的头端可弯曲软头吸引器是进行此类手术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的基因和蛋白分子的不断被发现,对其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最终都将回到组织学水平.因此,先进的组织学研究方法即组织芯片(tissue chip)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1].为更好地掌握这一实验技术,我们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尽量减少制作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总结经验,以提高制片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基因芯片与组织芯片在胶质瘤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芯片是现代医学科学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并行检测的特点。根据其性能可分为基因芯片、组织芯片、蛋白质芯片、细胞芯片等。在胶质瘤研究方面,基因芯片和组织芯片应用广泛。基因芯片和组织芯片联合应用,在筛选胶质瘤相关基因中具有很好的互补作用,能够为基因诊断与治疗寻找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4.
胡俊杰  朱卿  汪伟哲  陈华珍  余敏 《新中医》2022,54(20):32-38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丹参酮ⅡA 磺酸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116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8 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麝香保心丸、丹参酮ⅡA 磺酸钠注射液治疗,2 组均连续治疗2 周。观察2 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2 组治疗前后心室重构相关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损伤指标[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半乳糖凝集素-3(Gal-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免疫调节指标[辅助性T 细胞17(Th17)、调节性T 细胞(Treg)、辅助性T 细胞17/调节性T 细胞(Th17/Treg)] 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4.83%,对照组为82.76%,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LVEDV、LVESV 指标值均较治疗前下降,LVEF 指标值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DV、LVESV 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LVEF 指标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cTnI、CK-MB、Mb 指标值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上述3 项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血清hs-CRP、Gal-3、TGF-β1 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上述3 项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Th17、Th17/Treg 指标值均较治疗前下降,Treg 指标值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h17、Th17/Treg 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Treg 指标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2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4.48%,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97%,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4%,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阿托伐他汀基础上采用麝香保心丸、丹参酮ⅡA 磺酸钠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提高临床疗效,逆转患者心室重构,这可能与抑制炎症、抗心肌纤维化、纠正Th17/Treg 免疫失衡等有关,且在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死亡风险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名医学生学员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教学,观察组接受PBL教学,分析结果。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无论是在理论考试成绩、临床实践成绩、临床教学效果、各项能力提升、自我评价以及教学满意度方面得分明显更高,P <0.05。结论 PBL教学法有着开放性的特征,运用此教学法对学生们开展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此法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效果,另外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知识思维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在针对胶质瘤发生,发展相关组织芯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事先制作好的布有不同恶性程度胶质瘤临床标本、裸小鼠移植瘤标本、体外细胞系球体、脑肿瘤干细胞球体和相应对照标本共118例的组织芯片,进行EGFR的SABC法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同时运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芯片中包含的几个细胞系EGFRmRNA表达量,对芯片中蛋白水平的研究进一步验证。结果EGFR染色主要位于细胞胞膜。在71例人脑胶质瘤组织中,EGFR阳性表达率为46.5%,各级别人脑胶质瘤组织中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Ⅰ级11.1%,Ⅱ级28.0%,Ⅲ级60.9%,Ⅳ级78.6%;各级别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5.668,P=0.001);并且EGFR的阳性表达率与病理级别呈直线正相关(r=0.991,P=0.009)。在正常人脑组织、正常裸小鼠骨髓及神经干细胞球体中EGFR均呈阴性表达;在裸小鼠皮下移植瘤、人脑胶质瘤体外细胞系球体及脑肿瘤干细胞球体中EGFR均呈阳性表达。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显示EGFR mRNA在人脑胶质瘤体外细胞系球体及脑肿瘤干细胞球体中表达含量高,在神经干细胞球体中表达含量极低,与芯片中蛋白水平的检测相一致。结论EGFR在正常组织和神经干细胞中未见表达,而在肿瘤中特别是脑肿瘤干细胞中高表达,并且是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表达量增加。因此可作为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分子病因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微信平台的效果。方法:医院于2015年1月在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微信平台,并选择在这期间的30例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应用微信平台前后的外科护理质量、信息传导效率及护理人员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医院外科护理管理应用微信平台后,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应用前;外科应用微信平台后,信息接受率明显高于应用前;应用微信平台后,外科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应用前。结论: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微信平台,可明显改善信息传导效率,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监测在脑血管病阻断性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3例行阻断性介入治疗(包括球囊辅助栓塞、主干动脉闭塞)的脑血管病患者行术中全程诱发电位监测,观察是否出现脑缺血并调整策略。结果7例颅内动脉瘤及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行球囊闭塞试验后永久闭塞主干动脉。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合并烟雾病者,球囊充盈95S内出现体感诱发电位异常改变,抽瘪球囊后波形恢复,据此调整球囊充盈时间并完成治疗,未发生缺血。5例颅内动脉瘤行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成功。术后3d及出院时诱发电位监测均无缺血性波形改变。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均无新发缺血事件;MRI检查示,除原发疾病外,未发现缺血性改变。结论作为反映脑组织缺血的灵敏指标,诱发电位监测可成为脑血管病阻断性介入治疗的常规辅助技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10.
电凝技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效果较好,但目前对于电凝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其手术、术后远期复发率等问题仍存在争议。本文就电凝血栓形成机制及其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