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肝损害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以肝损害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的特点。方法:对17例以肝损害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误诊情况等。结果:(1)17例患者均有肝功能异常。(2)患者较为年轻,平均年龄20.5岁,易出现肝硬化。(3)角膜K—F环阳性率高,为88.2%;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占88.2%;尿铜增高,占70.6%。(4)D—青霉胺治疗有效。结论:以肝损害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易误诊为肝炎、肝硬化,对可疑患者应提高认识,进行K—F环检查,血清铜蓝蛋白测定,尿铜测定,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2.
2004年10月-2006年4月,我院收治了4例社区获得性重症克雷伯杆菌肺炎患者,均因出现呼吸衰竭、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或放弃治疗自动出院而死亡,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山市HIV/AIDS患者应用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治疗的239例HIV/AI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抗病毒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免疫学和病毒学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39例患者死亡20例,失访12例,停药16例,在治191例。在治191例患者治疗前WHO临床Ⅲ期、Ⅳ期分别有40例和57例,最近一次随访WHO临床Ⅲ期、Ⅳ期分别有2例和1例;191例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值均有显著增高(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171例治疗一年以上的在治患者中HIV病毒载量<50copies/ml者150例(87.7%),病毒载量>1000copies/ml者11例(6.4%);在治191例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更换治疗方案86例次。结论当前应用一线治疗方案治疗HIV/AIDS患者具有较高的病毒学、免疫学及临床疗效,但应注意治疗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反应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更换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血清乙肝病毒E抗原水平预测拉米夫定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使用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观察治疗前和治疗中HBeAg水平对血清HBeAg转阴率的影响,分析血清乙肝病毒E抗原水平对拉米夫定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入选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61例,根据治疗前血清HBeAg水平分为3组,A组204例,HBeAg水平≥1.0;B组31例,1.0>HBeAg水平≥0.1;C组26例,HBeAg水平<0.1。给予拉米夫定治疗1年后观察各组HBeAg血清转阴率。A组患者治疗12周后,根据HBeAg水平是否<1.0分为两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HBeAg血清转阴率。结果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治疗前血清HBeAg水平越低,治疗1年后HBeAg血清转阴率越高。拉米夫定治疗12周后,血清HBeAg水平降至1.0以下的患者血清HBeAg转阴率较高。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前和治疗12周HBeAg水平可预测HBeAg血清转阴率,HBeAg水平可作为抗病毒治疗对象的选择和疗效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急性戊肝与慢性乙肝重叠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响散发性戊肝发病的危险因素,探讨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减少重叠感染重型肝炎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方法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诊断为急性戊肝患者115例,将慢性乙肝重叠HEV感染(简称戊乙肝)与单纯HEV感染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15例戊型肝炎均为急性起病,平均年龄(42±15)岁,其中戊乙肝44例,单纯戊肝71例;男女比例2.83:1。戊乙肝组入院时重度黄疸(总胆红素〉200μmol/L)、重度凝血功能异常(凝血酶原活动度〈40%)、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戊肝组(P〈0.05);戊乙肝组肝性脑病发生率为15.90%,明显高于单纯戊肝组(P〈0.05);戊乙肝组重型肝炎发生率为38.64%,病死率为35.29%,明显高于单纯戊肝组(P〈0.05);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内科综合治疗可提高重型肝炎存活率(P〈0.05)。结论海鲜食用史是戊肝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慢性乙肝重叠HEV急性感染易导致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加重,易发生重型肝炎,病死率高;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早期使用ALSS可明显降低重型肝炎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山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AIDS)简化二联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情况.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间接受标准三联治疗(替诺福韦酯+拉米夫定+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并取得完全病毒抑制(病毒载量<50copies/mL)的HIV/AIDS患者80例,随机分为简化治疗组(拉米夫定+洛匹那韦/利托那韦,40例)和维持标准治疗组(替诺福韦酯+拉米夫定+洛匹那韦/利托那韦,40例).比较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和肌酐清除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0周、24周、48周的病毒完全抑制率、CD4计数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48周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不含替诺福韦酯的简化治疗组患者转换治疗48周的肌酐清除率略高于转换治疗前,含替诺福韦酯维持标准治疗组肌酐48周的清除率低于0周水平.结论:拉米夫定+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简化二联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V/AIDS的临床效果不劣于标准三联疗法;不含替诺福韦酯的简化治疗方案,其更具肾脏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新型隐球菌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亚急性或慢性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脑膜脑炎 ,少数可表现颅脑内占位性病变。我院自 1992年 6月至 2 0 0 0年 10月共收治 76例。临 床 资 料一、一般资料76例中男 4 9例 ,女 2 7例 ;年龄为 8~ 65岁之间 ,职业 :农民 31例 ,工人 13例 ,干部职员 13例 ,牙医 1例 ,学生 2例 ,经商 11例 ,待业 5例。二、发病前原发病肺癌 1例 ,胸腺瘤 1例 ,地中海贫血 1例 ,肺结核 6例 ,Evan` s1例 ,高血压 2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例 ,SL E 5例 ,乙肝 9例 ,糖尿病 2例 ,视乳头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中山地区不同患者中SEN病毒的感染情况,探讨SEN病毒感染与肝炎发病的关系和SEN病毒的传染途径.方法 设计合成SEN病毒D型和H型的型特异性引物,对重症乙型肝炎58例、重症乙型肝炎人工肝治疗后39例、非甲-戊型肝炎57例、HIV/AIDS患者43例、静脉吸毒者51例和健康献血者60例的血清进行套式PCR扩增,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非甲-戊型肝炎SEN病毒阳性率(66.7%)明显高于健康献血者(26.7%)(P<0.01).非甲-戊型肝炎患者与重症乙型肝炎患者(56.9%)和重症乙型肝炎人工肝治疗后(61.5%)SEN病毒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均明显高于HIV/AIDS患者(46.5%)和静脉吸毒者(45.1%)(P<0.05).重症乙型肝炎和重症乙型肝炎人工肝治疗后SEN病毒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HIV/AIDS患者和静脉吸毒者SEN病毒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献血者(P<0.05).HIV/AIDS患者和静脉吸毒者SEN病毒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SEN病毒感染与非甲-戊型肝炎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大量血浆置换不会增加SEN病毒感染,不洁注射是SEN病毒的重要传染途径.  相似文献   
9.
拉米夫定治疗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敏  高文军  高齐明  冯健华  魏环 《广东医学》2006,27(8):1127-1128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对32例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拉米夫定治疗,4l例患者用护肝药作对照,疗程2年以上,疗效评估包括肝功能和HBV复制指标。结果拉米夫定治疗24个月后,肝功能的复常率明显优于护肝治疗组(84.3%对58.54%,P〈0.05),HBV DNA转阴率显著优于护肝治疗组(81.25%对14.63%,P〈0.01)。拉米夫定治疗9个月开始出现YMDD变异,24个月时YMDD变异率为15.63%,YMDD变异后2例肝功能再次出现异常。护肝治疗组3个月后,随着疗程的延长肝功能的复常率无明显增加。结论拉米夫定对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出现变异耐药后需要更换其他抗病毒药物。护肝治疗3个月无效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0.
中山地区不同类型肝炎患者SEN病毒的感染状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中山地区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患者SEN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设计合成SEN病毒D型和H型的型特异性引物,对乙肝病毒携带者73例、慢性乙肝124例、重症乙型肝炎58例、乙肝肝硬化63例、非甲-戊型肝炎患者57例和对照组健康体检者60人的血清进行套式PCR扩增。结果通过基因克隆和测序证实了基因扩增产物的特异性。非甲-戊型肝炎SEN病毒阳性率(66.67%)明显高于健康献血者(26.67%)(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2.42%)、重症乙型肝炎患者(53.97%)、乙肝肝硬化患者(56.90%)和非甲-戊型肝炎患者(66.67%)SEN病毒阳性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乙肝病毒携带者(27.39%)和健康献血者(P<0.01)。乙肝病毒携带者SEN病毒阳性率与健康献血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EN病毒感染与非甲-戊型肝炎发病有一定的关系。SEN病毒感染可能与乙肝病毒感染的活动和加重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