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分析食道、贲门癌患者术前肺通气功能及血气分析状况对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42例食道、贲门癌患者术前均行肺通气功能测定及血气分析。设肺功能正常者(152例)为A组;肺功能异常者(90例)为B组;肺功能及血气均正常者(145例)C组;肺功能及血气均异常者(31例)D组,分别比较其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同时分析肺功能、血气相关指标与肺部并发症的关系。结果B组肺部并发症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肺部并发症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FVC、FEV1、MMV、FEE75〈70%预测值,SaO2〈95%、PaCO2〉45 mmHg时肺部并发症明显增加。结论经胸食管贲门癌根治术前,患者均应常规行肺通气功能测定和血气分析。FVC、FEV1、MMV、FEE75、SaO2、PaCO2与术后肺部并发症有关,FEV1/FVC、FEE25未显示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新活素-重组人脑利钠肽(rh BNP)对临床心血管外科手术后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作用及NT-pro BNP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方法将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二尖瓣置换术后仍出现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术后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45例术后给予新活素治疗。比较时间点NT-pro BNP水平及血流动力学指标,了解心脏恢复状态,判断手术预后。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后即刻NT-pro BNP显著低于术前(P0.05),心率及肺动脉压更趋于稳定,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D)降低,射血分数(EF)增加(P0.05)。结论新活素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血浆NT-pro BNP的水平,稳定心率,降低肺动脉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严重钙化性主动脉瓣病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严重钙化性主动脉瓣病变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升主动脉成形术2例,Bentall术1例,三尖瓣成形术2例。结果围手术期死亡3例,1例术后出现Ⅲ°房室传导阻滞,其余术后均顺利恢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严重钙化的主动脉瓣病变手术死亡率高,术中应加强心肌保护,对钙化部分合理处理,能有效防止并发症,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正>1病历摘要患者,女,65岁,因反复胸闷1个月,加重3 d收住入院。患者1个月前出现反复发作胸闷不适,巴掌大小范围,常发于疲劳或情绪激动时出现,一般持续10 min左右可自行缓解,数日1次至1天数次不等,伴恶心、呕吐,3 d前劳累后突发胸痛,位于胸骨中下段,呈压榨样,向背部放射,好转后门诊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胸前导联ST段低平。既往有甲状腺功能亢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胸片可疑肺癌病例中联合检测血小板计数及其他血液常规实验室检查来预测肺癌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前瞻性收集了连续189个胸片可疑肺癌患者,检测其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清乳酸脱氢酶。根据术后病理分为良性病例组(n=98)与恶性病例组(n=91)。肺癌病人根据TNM系统进行分期,所有肿块根据组织类型进行分型。结果:8%(8/98)的良性病例出现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计数>400*109,)而在恶性病例中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生率为57%(52/91)(p<0.0001)。其中,原发性肺癌中,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率为53%(40/76)。在肿瘤晚期病例(TNM IIII、V期)中,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率尤高。血小板增多症联合乳酸脱氢酶升高及ESR增高,则预测的敏感性可达到0.71,而特异性可达到1.00。阳性预测值为1.00,而阴性预测值为0.89。结论:肺癌病人中血小板增高症发病率较高。如果联合血小板计数与其他常规血液检测如白细胞计数、ESR及血清乳酸脱氢酶等检查,可以作为预测肺癌发生率的一个较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心内直视手术同期应用双机射频消融系统治疗长期持续性房颤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9例心脏手术患者在瓣膜手术或先心矫治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MazeIII术。患者年龄(59.6±16)岁,平均房颤持续时间5.8年,左心房内径(56.1±5.9)mm。术后随访并评价其疗效。结果本组因左心室破裂死亡1例,射频时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3.5min。术后即刻、出院时及平均随访9个月时房颤消融成功率分别为100%、75.0%、87.5%。结论心内直视手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MazeIII术治疗瓣膜病或者简单先心合并长期持续性房颤操作上是安全可行的,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直视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脏局部低温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80例瓣膜置换的患者按手术类型分层,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瓣膜手术中心表面放置冰泥予局部降温,试验组则心表面不放置冰泥。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术前5 min( T0),主动脉钳开放后5 min( T1)、6 h( T2)、24 h( T3)时点血液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值,观察两组患者在心脏自动复跳率、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左侧胸腔渗液、肺不张、膈肌抬升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各时点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瓣手术后CK-MB变化幅度大于单瓣手术( P<0.05)。两组间CK-MB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均未见明显心功能不全,无死亡病例。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心脏自动复跳率更高,而胸腔积液、肺不张等肺部并发症以及膈肌抬高发生率更低( 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心表面置冰并不能提供额外心肌保护,反而显著提高了肺部并发症率。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医源性因素所致心脏大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救治原则。方法:对14例医源性心脏大血管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50.2岁。床边心包穿刺引流4例,外科手术治疗13例。结果:1例左心室破裂抢救无效死亡,余13例均治愈出院。结论:对医源性心脏大血管损伤患者应高度警惕,早期诊断及正确救治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韦柳炎 《吉林医学》2010,31(29):5251-5252
<正>1病历摘要患者女,46岁,因活动后胸闷、气短5年,双下肢水肿2月入院。查体:颈静脉轻度怒张,胸骨左缘第4.5肋间可及Ⅲ/Ⅵ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肝颈回流征(+),双下肢水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