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杨烈  林清池  陈丽君  隋桐  段少银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4):3317-3319,3457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CTA)的应用范围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4例确诊为血管疾病的CTA资料,包括头颈血管组141例和躯干四肢血管组143例.扫描层厚为0.625 ~3.0 mm、螺距1.0~1.5,造影剂总量1.5 ~2.0 ml/kg.成像方法包括容积重建法(VR)、多层面重建法(MPR)、曲面重建法(CPR)、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及仿真内窥镜(VE).诊断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手术对比.结果 进行2期CT螺旋扫描,实现心脏及全身血管三维成像,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本组CTA诊断血管性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7.28%、82.35%、96.48%.CTA显示动脉瘤瘤体大小与DSA基本一致(P>0.05),但较手术测量小(P<0.05).结论 三维CTA适用于心脏及全身血管检查,可弥补常规CT检查的不足,具有诊断准确率高、无创伤的特点和部分替代创伤性DSA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背景:不同研究关于寰椎经椎弓根螺钉置入的进钉点和钉道角度数据各有不同。 目的:利用CT多平面重建设计理想的进钉路径,测量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相关骨性参数,评估寰椎椎弓根高度及椎动脉沟环变异对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           方法:从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中随机选出2009-10-01/2010-06-30 期间头颈联合部未见异常62例患者CT血管造影扫描资料,利用其图像数据进行后处理三维多平面重建成像,测量寰椎椎弓根最小高度、进钉点位置、钉道角度、最大进钉长度、钉道在椎弓根内的长度,同时观察寰椎沟环变异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男女寰椎椎弓根最小高度分别为(4.4±1.2),(3.8±0.8) mm,其中高度≥3.0 mm占91%。男女进钉点位置至正中线距离分别为(21.7±1.2),(20.8±1.3) mm;钉道内倾角分别为(10.1±2.1)°,(10.3±2.6)°;最大进钉长度分别为(26.9±1.8),(26.5±1.8) mm;椎弓根钉道长度分别为(8.0±1.1),(7.9±1.2) mm。寰椎沟环变异发生率为25.8%,其中Ⅱ~Ⅳ型后环发生率为21.0%。这表明椎弓根最小高度及Ⅱ~Ⅳ型椎动脉后环变异直接影响螺钉置入;MPR成像技术能设计理想的螺钉置入方案,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患者术前三维CT解剖测量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三维CT;数字化骨科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9.002  相似文献   
3.
背景:颅、颈交界区解剖结构复杂,术前观察枕寰枢复合体后方静脉丛是非常必要的。利用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显示这些结构具有明显的优势。目的:观察枕寰枢复合体后方静脉丛结构的解剖特点。方法:随机筛选60例患者头颈部CTA枕寰枢复合体无明确异常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三维CT成像,测量枕寰枢复合体后方静脉结构,描述枕寰枢复合体的空间关系。结果与结论: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除寰枢关节后硬膜外静脉丛至中线距离左、右侧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枕下海绵窦体积、寰枢外侧关节后硬膜外静脉丛体积、枕下海绵窦与中线距离、颈深静脉C1段水平直径及至中线距离、C1后弓距离的测量值左、右侧,男、女性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枕寰枢复合体后方静脉、静脉丛血管丰富、其形态或结构变异复杂,存在不确定的变异。  相似文献   
4.
背景:颅、颈交界区解剖结构复杂,术前观察枕寰枢复合体后方静脉丛是非常必要的。利用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显示这些结构具有明显的优势。 目的:观察枕寰枢复合体后方静脉丛结构的解剖特点。 方法:随机筛选60例患者头颈部CTA枕寰枢复合体无明确异常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三维CT成像,测量枕寰枢复合体后方静脉结构,描述枕寰枢复合体的空间关系。 结果与结论: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除寰枢关节后硬膜外静脉丛至中线距离左、右侧有显著性差异(P < 0.05)外,枕下海绵窦体积、寰枢外侧关节后硬膜外静脉丛体积、枕下海绵窦与中线距离、颈深静脉C1段水平直径及至中线距离、C1后弓距离的测量值左、右侧,男、女性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枕寰枢复合体后方静脉、静脉丛血管丰富、其形态或结构变异复杂,存在不确定的变异。  相似文献   
5.
寰枢关节不全脱位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住院治疗的寰枢关节不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50例,其中37例为非手术治疗,13例接受手术治疗。分析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讨论其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寰枢关节不全脱位患者临床表现以枕颈部疼痛、颈部旋转活动受限为多,发生率分别为84%、78%。影像检查阳性率X线侧位与齿突张口位平片为81.8%,常规CT为94%,CT三维成像阳性率100%、MR检查阳性率25%。出现寰枢外侧关节面错位100%、寰齿间隙增宽24%、齿突侧距偏移90%及左右寰枢外侧关节间隙不对称60%。37例非手术治疗患者中临床治愈13例,显效17例,改善7例;13例手术治疗患者中临床治愈7例,显效3例,改善3例。寰枢外侧关节面错位为2.0~4.0mm患者29例,并发症率51.7%(15/29),选择手术治疗13.8%(4/29),治疗显效率为93.1%(27/29);错位4.1mm以上患者21例,并发症率52.4%(11/21),选择手术治疗42.9%(9/21),治疗显效率为61.9%(13/21);其中选择手术治疗、治疗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像学检查中CT三维成像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具有重要价值,诊断结合临床症状、体征是非常必要的。寰枢外侧关节面错位程度与治疗方法选择、临床疗效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6.
7.
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相关参数的三维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不同研究关于寰椎经椎弓根螺钉置入的进钉点和钉道角度数据各有不同。目的:利用CT多平面重建设计理想的进钉路径,测量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相关骨性参数,评估寰椎椎弓根高度及椎动脉沟环变异对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方法:从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中随机选出2009-10-01/2010-06-30期间头颈联合部未见异常62例患者CT血管造影扫描资料,利用其图像数据进行后处理三维多平面重建成像,测量寰椎椎弓根最小高度、进钉点位置、钉道角度、最大进钉长度、钉道在椎弓根内的长度,同时观察寰椎沟环变异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男女寰椎椎弓根最小高度分别为(4.4±1.2),(3.8±0.8)mm,其中高度≥3.0mm占91%。男女进钉点位置至正中线距离分别为(21.7±1.2),(20.8±1.3)mm;钉道内倾角分别为(10.1±2.1)°,(10.3±2.6)°;最大进钉长度分别为(26.9±1.8),(26.5±1.8)mm;椎弓根钉道长度分别为(8.0±1.1),(7.9±1.2)mm。寰椎沟环变异发生率为25.8%,其中Ⅱ-Ⅳ型后环发生率为21.0%。这表明椎弓根最小高度及Ⅱ-Ⅳ型椎动脉后环变异直接影响螺钉置入:MPR成像技术能设计理想的螺钉置入方案,寰椎枢关节螺钉固定患者术前三维CT解剖测是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