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4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2年2月至1994年12月,应用带蒂胸脐、髂腹部皮瓣联合转移,急诊修复手、前臂皮肤广泛缺损25例。皮瓣全部成活,外形和功能恢复较为满意。一、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19~48岁,平均34岁。机械损伤17例,交通事故伤6例,爆炸伤2例。损伤部位:手都8例,前臂4例,手及前臂13例。25例中,伴开放性尺桡骨、掌骨骨折21例;前臂、手掌部屈伸肌腱断裂8例;尺、桡动脉断裂11例,同时断裂3例;正中、尺神经损伤5例。皮肤及软组织缺损面积为gcmx25cm~20cmx26…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雪荣 《中国妇幼保健》2004,19(22):111-112
肺部并发症是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由于婴幼儿年龄小,呼吸系统发育及免疫机制不全,且伴有肺血增多,或因心功能不良,术前反复感染,手术、麻醉等诸多因素影响,极易引起肺部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我院监护病房为了保证患儿安全度过术后危险期,对8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加强了肺部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促进了患儿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手部组织缺损是手创伤后较为常见的损伤结果.由于手部组织结构复杂,功能要求高,故修复较为困难.1966年杨东岳等创用第二足趾移植再造拇指获得成功以来,利用足部组织瓣移植修复手部组织缺损已成为有效的修复手段[1].我们采用足部7种不同的组织瓣移植修复手部缺损48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周平  陈雪荣  孙文东 《浙江医学》2008,30(7):717-718
严重的小腿开放性损伤,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深部组织外露的同时伴有患肢的循环障碍,探查血管时常会发现小腿胫前、胫后血管束均出现长段的缺损或损伤栓塞,处理较为困难。我科近年来通过显微外科的方法诊治该类患者17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股骨髁间粉碎骨折为下肢创伤骨折中较严重的一种关节内复杂骨折,治疗难度较大,且术后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膝内翻或外翻、关节僵硬、骨折不愈合等膝关节功能障碍。本科自2000年8月至2004年2月,采用AO股骨髁支撑钢板治疗股骨髁间严重粉碎骨折28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手部高压注射伤在手外伤领域中比较少见,1973年Rees首次报告.但随着工业及家庭装修业高压喷枪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该疾病有增多的趋势[1].该疾病早期病损较轻,但易误诊,处理不当易引起严重的后果,甚至有截指的危险[2].我科收治该类患者5例,现将治疗效果及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三维DSA(3D DSA)在腔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1例下腔静脉(IVC)闭塞情况复杂的布加综合征患者经二维DSA(2D DSA)后前位检查确诊后,加做3D DSA检查.由2名介入放射专业主任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阅读2D DSA和3D DSA图像以评价IVC解剖结构,并采用x2检验比较两者对血管的显示情况.根据2D和3D DSA检查结果施行IVC球囊扩张术或支架置入术.结果 所有患者3D DSA均能准确显示IVC闭塞端位置、形态、侧支血管开口及其空间位置关系,检出侧支血管起源于闭塞端9例;2D DSA能显示闭塞端位置、形态、侧支血管开口及其空间关系7例,检出侧支血管起源于闭塞端2例,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07和5.14,P<0.05).仿真血管内镜成像显示IVC内游离血栓3例、附壁血栓1例.全部患者均治疗成功,1例并发IVC破裂出血,无其他并发症.结论3D DSA在IVC闭塞的诊断中能提供有价值信息,对腔静脉闭塞型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椎损伤程度评分系统的改良方案与下颈椎损伤的诊治策略. 方法 依据改良Moore分类评分系统,定性量化评分<3分者,采用保守治疗;稳定性量化评分=3分,且不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采用保守治疗;稳定性量化评分=3分,且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建议手术治疗;稳定性量化评分≥4分,存在下颈椎不稳的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稳定性量化评分值越大,手术指征越明确;若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则有绝对手术指征.同时参考患者的其他因素,综合选择治疗方法. 结果 根据改良Moore分类系统的基本原则及参考患者及家属意见,手术治疗14例,保守治疗16例.完全性脊髓损伤(A级)患者中,2例手术治疗后无明显脊髓功能恢复迹象,但其神经根刺激症状基本消失;另1例未手术患者脊髓功能及神经根刺激症状基本无变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B、C、D级)患者手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平均提高1.6级.未手术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后ASIA分级平均提高0.5级.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手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椎体间均已达到骨性融合,未见椎体间滑移或不稳定,均恢复了颈椎的正常序列和高度. 结论 改良颈椎损伤程度评分系统考虑了脊髓神经损伤情况,综合评判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颈椎损伤程度评分系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单侧与双侧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行双侧椎体成形术15例,单侧椎体成形术18例。结果对于行单侧椎体成形术与双侧椎体成形术后的患者随访12~48月,行单双侧PKP术后的指标与术前对比,VAS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行单侧与双侧椎体成形术能有效的缓解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导致的疼痛,并部分恢复病椎的高度,可改善脊柱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前路螺钉固定治疗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术中骨折端错位与分离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17例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在透视监视下行颈前路中空螺钉固定术。结果 17例复位满意后打入导针或拧入中空镙钉时4例骨折端再次出现错位分离,明显增加手术时间及X线透视次数。结论术前颅骨牵引复位,术中透视确认复位,确保导针正位X线片上居中,侧位X线片上呈15°~20°后倾经骨折线到达尖端;选择合适直径、长度特别是螺纹长度的中空螺钉,才能有效防止齿状突骨折端的错位与分离,保证骨折的愈合和功能顺利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