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眼科学   20篇
药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近5年世界干眼研究的文献分布特征,并分析这一领域的研究趋势及研究热点。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Wo SCC)为基础,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干眼相关的全球研究趋势进行评估。通过VOSviewer v.1.6.16构建知识图谱,可视化了该领域的出版物、国家/地区分布、国际合作、作者、来源期刊和研究热点。另外,用Cite Space IV来捕获爆发的关键词,探索热点的兴起和没落时间,以发现研究前沿。结果:在2016—2020年间共检索到2 567篇同行评议文章,其中美国是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国家,文献产量最高的机构是日本的庆应义塾大学。Kazuo Tsubota是该领域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MALemp是被引次数最多的作者。OcularSur face是干眼研究中发表文章最多的杂志。被引用最多的文献主要是TFOS Dry Eye Workshop II发表的干眼系列报道。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出6大类:1)致病机制和病理生理;2)定义和分类;3)流行病学研究;4)治疗;5)继发性干眼;6)诊断。目前的研究前沿是眼痛、瑞巴派特、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  相似文献   
2.
地塞米松缓释剂在并发性白内障术中前房植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地塞米松缓释剂前房内植入对前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术后炎症反应和后囊浑浊的预防效果。方法  68例 ( 68眼 )前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行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者随机分为两组 ,植入组 3 6例 ,术中前房内植入地塞米松缓释剂 ;对照组 3 2例 ,术中未植入该缓释剂。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炎症反应情况及后发障发生率。结果 术后前房炎症和后囊浑浊 ,植入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前房内植入地塞米松缓释剂可减轻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炎症反应 ,减少后发性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羊水(human amniotic fluid,HAF)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后角膜知觉及透明度恢复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白兔36只,双眼行PRK。术后,右眼为实验眼滴用HAF液,左眼作为对照眼滴用人工泪液(artificial tears,AT)。术后不同时期分别进行裂隙灯、Cochet-Bonnet角膜知觉计及722光栅分光光度计检查,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 术后第3~第5天两组角膜上皮全部愈合,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1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第16周(第2周除外),实验组角膜知觉敏感度、透明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第16周,实验组角膜透明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AF滴眼液能促进PRK后角膜知觉及透明度的恢复,该研究将为浅表角膜损伤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 factor,NGF)对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PTK)后伤口愈合及透明度恢复的影响。方法建立30只新西兰白兔PTK模型,术后右眼滴用自制NGF滴眼液,左眼滴用人工泪液作为对照眼。于术后不同时间分别进行裂隙灯、光学显微镜、722光栅分光光度计及扫描电镜检查。结果2组均于术后3~7d角膜上皮全部愈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不同波长的角膜透明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光镜观察发现对照组上皮细胞过度增生较重。扫描电镜显示,术后4周NGF组角膜上皮细胞层基本恢复正常,对照组角膜上皮表面的微绒毛及微皱褶仍然相对较少。结论NGF通过改善伤口愈合的微环境,抑制角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增生,调节伤口愈合,从而促进PTK后角膜透明度的恢复。[眼科新进展2007;27(2):110-112]  相似文献   
5.
王玉川  陈陆霞  李静  林锦镛 《眼科》2021,30(1):51-55
目的 分析眼眶乳头状血管内皮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2006-2019年天津市眼科医院经病理检查证实的眼眶乳头状血管内皮增生病例9例。 方法 回顾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主要指标 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史、临床表现、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MRI检查结果。病理学资料包括肿瘤大体形态、肿瘤体积、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结果 9例患者中,女性7例;平均发病年龄(46.8±11.0)岁。多数病例病史不超过2个月。眼球突出9/9例,眼球运动受限3/9例。B超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眼球后类圆形占位性病变,回声均匀一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肿瘤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CT检查显示8例肿物位于眼眶后部肌锥内,1例位于肌锥外;肿物呈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楚。MRI检查3例,显示眶肌锥内肿物呈等T1较长T2信号。肿物外观呈灰紫色或灰黄色,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最大直径10~20 mm。病理特点为附着于血管壁有很多纤细的乳头向腔内生长,乳头轴心为纤维素性或胶原化的纤维组织,乳头表面衬覆有单层、稍肥胖的内皮细胞,其对CD31和CD34呈阳性表达。随诊8/9例无复发,1例术后7年复发。 结论 眼眶乳头状血管内皮增生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血管瘤性病变,多发生于成年人眼眶后部肌锥内,肿物为单发、边界清楚,局部切除后很少复发。(眼科,2021,30: 51-55)  相似文献   
6.
1998年 6月~ 2 0 0 0年 12月采用改良式 L 型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 组 )治疗大硬核性白内障取得了良好效果 ,并与同期常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 组 )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组 :6 0例 6 4眼 ,其中老年性白内障 48例 5 2眼 ,并发性白内障 12例 12眼 ;年龄 6 9~ 92岁 ,平均77.3岁 ;男 2 2眼 ,女 42眼 ; 级核 18眼 , 级核 46眼。 组 :138例 148眼 ,其中老年性白内障 10 2例 10 8眼 ,并发性白内障 36例 40眼 ;年龄 6 1~ 82岁 ,平均 6 6 .8岁 ;男 70眼 ,女 …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白内障摘出治疗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 对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的 2 3例患者采用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白内障摘出的方法 ,术后随访 12~ 2 4个月 ,观察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度变化、翼状胬肉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 3个月 ,矫正视力≥ 0 .5者有 2 0例 ,占 86 .9% ;术前、后角膜散光度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翼状胬肉复发 1例 ,后发障 2例 ,无移植片脱落、排斥及角膜溃疡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白内障摘出手术可有效预防翼状胬肉复发 ,恢复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早期诊断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5例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后行经阴道超声引导下孕囊穿刺注射甲氨蝶呤治疗,术后动态观察孕囊变化。结果 15例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均为胎囊型,孕囊形态结构完整,孕囊前有子宫壁肌层完整覆盖,彩色多普勒示孕囊周边呈较丰富环状血流信号;15例确诊后行经阴道超声引导下孕囊穿刺注射甲氨蝶呤均一次性成功,治愈率为100%;穿刺治疗后孕囊逐渐变小,随后脱落或被吸收,血β-HCG逐渐下降至正常。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早期确诊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还可行超声引导下孕囊穿刺治疗及术后动态观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体外三维培养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株OCM-1,观察其生成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时,PI3K、EphA2蛋白的表达,探讨VM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三维培养OCM-1细胞,于三维培养7d进行过碘酸-雪夫反应(periodic acid schiff reaction,PAS)染色,观察PAS阳性的环状结构的形成(即其形成VM的能力),于1d、4d、7d进行PI3K和EphA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观察其结果.结果 OCM-1细胞三维培养4d,细胞大部分呈多角形,胞浆较丰富,核圆形,可见核仁,少部分肿瘤细胞长梭形,可见3~5个长梭形细胞彼此连接围咸丰环状结构.7d后,肿瘤细胞几乎均变成长梭形,沿着胶原支架生长,细胞伸出长的突起,彼此之间相互接触围成环状结构.PAS染色可见瘤细胞大多呈弥散排列,肿瘤细胞模仿机体血管生成而形成瘤细胞条索并围成管道,一层细胞外基质(PAS阳性物质)围成环状结构.与培养1d的细胞相比,培养4d和7d的PI3K和EphA2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增加(均为P<0.05),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7 d>4 d>1 d,P<0.05).结论 EphA2和PI3K可能在三维培养人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株OCM-1的VM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技术的发展,角膜营养不良(CD)的基因诊断取得了具有重要意义的进展.因而对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如先前多数诊断为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的病例,现在根据DNA的序列分析结果应确诊为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基于这种认识的提高,我们更加关注角膜营养不良的基因诊断,并据此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提高疗效.本文对近年角膜营养不良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简要介绍,以期对角膜营养不良的诊断、治疗及日后角膜营养不良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