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药学   9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80例疗效。方法:选取8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采取一般治疗,观察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瑞替普酶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BNP、CK-MB及TnT的改善情况,综合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BNP、CK-MB及TnT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NP、CK-MB及TnT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下降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情复发率及出血率显著小于对照组,观察组血管再通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治疗不良反应,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我院近三年上报的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警示。方法对9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抗菌药物的ADR发生有61例,占62.88%;中成药注射剂的ADR16例,占16.49%。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系统损害最为常见,有59例,占60.82%,经过相应的治疗均恢复正常。结论我院发生ADR最多的是抗菌药物,其中以头孢菌素类占首位,提示临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联合用药应注意配伍禁忌;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慎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反应(ADR),分析其原因及对策,促进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方法收集本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病例报告120份,根据原始报告表及相关病历资料对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年龄、药品剂型、给药途径、原患疾病与ADR、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例数、药品剂型与ADR、给药途径与ADR、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汇总。结果发生ADR的人群以儿童和老年人居多;原患疾病以呼吸系统疾病最多;发生ADR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头孢曲松最多;静脉给药最容易引起ADR;同时也存在着13-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现象,120例ADR患者经过停药和积极的对症治疗,治愈98例,好转22例,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加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选择2012年~2013年于我院就诊的患者病例各300份,对两个时间段内患者抗生素使用强度进行分析与比较。两组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例数、预防性用药例数以及抗菌药使用时间和人均抗菌药物应用费用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且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推动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的各个使用环节进行干预对降低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和用药合理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口服给药是一种最常用的给药方法,它是一种既方便经济又较安全的给药方法。一般说来,只要病情不重,患者的吸收功能好,药物在胃液或肠液中性质稳定,以及慢性患者等,采用口服的方式。大量临床研究资料表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有昼夜节律性波动现象,如消化液分泌、糖皮质激素分泌、醛固醇合成、哮喘发作等。根据疾病的昼夜节律性波动现象,选择最佳服药时间,达到最佳疗效并可避免某些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分析该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用药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11年门诊处方8400张,依据相关制度、药物说明书及相关文献,计算抗菌药物的使用比例,统计用药频度(DDDs)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及不合理用药情况等,从而对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8400张门诊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共计3024张,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6.0%;含头孢菌素类药物处方共计1966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65.0%;采用静脉途径给药的处方共计2273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75.2%;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处方共计330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10.9%,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无指征用药、用药方法不当、超越权限用药、溶媒不适宜、重复用药、联合用药不规范。结论该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某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7.
随意改变药物给药途径不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药物主要有以下给药途径,口服、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舌下含化、滴眼、滴鼻、口腔喷雾、直肠或阴道塞入等。现在临床所用的药品,都是制备成一定的合理剂型在临床使用,医师选用适当的药品,适当的剂型,适当的剂量,适当的用法(给药途径),适当的用药间隔时间,适当的疗程,用于适当的患者,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药物的合理剂型决定药物的给药途径,随意破坏药物合理的剂型或改变药物的给药途径,都会影响到药物的疗效,甚至会引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传统治疗(吸氧、平卧、强心、利尿)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和倍他乐克,观察其疗效。方法:通过加用卡托普利和倍他乐克组为观察组(B组)与传统治疗组为对照组(A组)疗效对照分析,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B组治疗后在心率、血压上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B组治疗后在心率、血压上较A组治疗后有明显降低(P<0.01),总有效率为93.56%,明显好于A组(60.93%);结论:在传统常规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和倍他乐克口服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莫沙必利联合复方消化酶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1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口服莫沙必利分散片,三餐前30min服用5mg,治疗组进餐后30min加服复方消化酶胶囊1粒,用药4周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两组在治疗后消化不良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88.5%)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4.1%)、症状改善平均时间、消化系症状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明显差异;两组不良反应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均无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莫沙必利联合复方消化酶胶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该院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对比分析临床药师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未经临床药师干预的外科手术病历180例(未干组组)及2011年经临床药师干预的手术病历180例(干预组),对比分析2组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2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时机、用药合理性、平均用药天数、平均住院天数、抗菌药物费用比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不合理用药情况优于非干预组(P<0.05)。结论该院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渐趋合理,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临床药师的监督作用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