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5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穿刺或癌检等证实的26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癌灶内部结构、边缘形态、邻近组织改变及增强后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结节16例,不规则结节10例;有分叶24例;空泡征7例;27例进行增强扫描者癌体均有强化,平均强化幅度37 HU;细短毛刺或毛刺18例;邻近血管聚集14例;胸膜凹陷10例,邻近胸膜增厚1例。结论螺旋CT扫描特别是靶区HRCT扫描及靶区增强CT扫描可以提高周围型小肺癌的影像学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少年颈椎病的X线征象特点及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有较完整资料、病变较典型的40例青少年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X线征象进行分析。结果40例颈椎病X线征象中,颈椎生理曲度改变28例,颈椎失稳6例,椎间孔变形2例,骨质增生2例,韧带钙化2例。结论X线颈椎片是诊断青少年颈椎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负压吸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06~2016-08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60例,按照数字奇偶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联合VSD负压吸引治疗,连续治疗4周。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二次感染率分别为93.3%、3.3%,对照组为70.0%、2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各项住院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Wanger分级例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足部溃疡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VSD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足难愈合创面的有效方法,能够改善溃疡部位的血液循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换药次数,有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4.
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及X线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和X线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方法对2001年10月—2006年12月住院治疗的诊断为支原体肺炎患者48例的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X线胸片上支原体肺炎为各种各样的表现且缺乏特征性。肺部X线表现主要为:①肺实质浸润29例,其中小叶性肺泡炎24例,肺段性实质炎3例,肺门周围实质炎2例。②以肺间质炎症为主,间有肺泡实质炎症存在的病变19例。③5例有少量胸腔积液。结论支原体肺炎的X线表现没有特征性,临床上血清冷凝集试验阳性,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治疗具有显著疗效,有助于本病的确诊,复查肺部X线对临床治疗疗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和X线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方法对2001年10月—2006年12月住院治疗的诊断为支原体肺炎患者48例的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X线胸片上支原体肺炎为各种各样的表现且缺乏特征性。肺部X线表现主要为:①肺实质浸润29例,其中小叶性肺泡炎24例,肺段性实质炎3例,肺门周围实质炎2例。②以肺间质炎症为主,间有肺泡实质炎症存在的病变19例。③5例有少量胸腔积液。结论支原体肺炎的X线表现没有特征性,临床上血清冷凝集试验阳性,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治疗具有显著疗效,有助于本病的确诊,复查肺部X线对临床治疗疗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儿童糖尿病性白内障可能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控制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1型糖尿病患儿继发白内障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确诊1型糖尿病后8个月发生白内障,病程短,发展迅速,成熟快,严格控制血糖后行手术治疗获良好视力。结论多元醇通路是组织细胞内葡萄糖代谢的一个重要途径,晶状体内糖代谢紊乱而导致的高血糖状态,可激活多元醇通路,导致晶体内渗透压升高及氧化应激、蛋白质糖基化,促进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发展。良好的血糖管理是预防及延缓儿童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发展的关键;一旦发生,成熟后需通过手术治疗方可获良好视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硫脲类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药物(ATD)致粒细胞缺乏症的机制,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ATD诱发急性粒细胞缺乏症8例的临床资料及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ATD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多发生于初始治疗的最初2~8周.采取停用ATD、使用广谱抗生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糖皮质激素、消毒隔离等综合治疗,效果较好,恢复快.结论 接受ATD治疗患者,若出现发热、咽痛、乏力等症状时立即查血白细胞,采取综合措施,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管癌患者的CT征象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的胆管癌患者的CT资料。结果胆管癌可出现多种CT影像表现,各种类型的胆管癌有其不同的CT平扫增强扫描表现,可表现为类圆形不规则形的低密度肿块,也可表现为肝内胆管蚯蚓样迂曲扩张,形态呈“软藤样”和肝内外胆管梗阻性扩张。结论CT可较清晰的显示胆管癌原发病变、胆管扩张程度及对周围浸润范围,对早期发现胆管癌和鉴别诊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血清尿酸(U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CAG检查的42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CAG结果分为冠脉正常(B)组、单支病变(A1)组、双支病变(A2)组、多支病变组(A3)组,比较各组血清UA、血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并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血清UA的相关性。根据血清UA水平分为正常(NUA)组及高尿酸血症(HUA)组,比较2组间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情况。结果各组年龄、TC、TG、HD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A1组UA、FBG、HbA1c均较B组高(P均0.05)。A2组UA、HbA1c水平高于B组(P均0.05),FBG较B组明显升高(P0.01),但与A1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A3组UA、LDL、FBS、HbA1c水平显著高于B组(P均0.01),LDL水平亦高于A1组(P0.05)及A2组(P0.01)。同时受累及的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目有随UA升高而增加的趋势(P=0.018)。相关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血清UA呈正相关(P=0.000),相关系数为0.174。结论随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性的增加,血糖、血脂、UA等代谢紊乱问题更突出;HUA可能是促进或者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与血脂代谢紊乱是目前公认的两大可控制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两大危险因素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无论是抗高血压治疗或是调脂治疗都对心血管事件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治疗方案为可同时控制这两大危险因素。本文选择氨氯地平+小蘖碱口服、美托洛尔+氢氯塞嗪或螺内酯两种治疗方案,观察其对血压、血脂的影响,为临床提供优选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