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葛大颗粒由葛根、大黄等组成,具有清热解表、通里泄热的功效,主治风热兼内积证的感冒。为评价该药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现将临床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病情分期与卫气营血关性,研究结核性脑膜炎中医传变规律。方法:根据结核性脑膜脑炎分为四组:Ⅰ期、Ⅱa期、Ⅱb期、Ⅲ期。同时根据卫气营血辨证进行中医辨证。结果:卫气营血辨证与分期密切相关。卫分证发病率最低15.6%,营分证发生率53%,其次是气分证发生率43%,血分证9.3%。结论:结核性脑膜炎发病多为气分证、营分证,符合外感病传变规律,由外向里,卫气营血传变,热病传变迅速,里热炽盛,逆传心包,而致神昏,与西医分期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分期分型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对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依据黄如训SAH分期标准进行划分,1个月内为急性期,并结合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分为1d~3d、4d~7d、8d~14d、〉14d四个时段,按照Hunt—Hess分级标准进行分型。依据《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结果病程中1d~3d以风证、血瘀证、火热证为主;4d~7d以痰证、火热证、瘀证为主;8d~14d以痰证、火热证、气虚证为主;〉14d以痰证、阴虚证、气虚证为主。病情轻重分型无论病情轻重风证、瘀证、火热证发生率均很高,而痰证随着病情的加重发生率增加。结论本病分期和病情分型与中医证候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分期分型可作为中医辨证时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循环治疗仪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进行脑循环功能仪治疗,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2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脑循环治疗仪对减轻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沈庆余  陆连第 《山东医药》2013,53(19):70-71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应用与自发性脑出血的相关风险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二次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服用他汀类药物组和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组,对两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同时对大脑半球出血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他汀治疗组大脑半球出血患者比例(85.3%)则明显多于非治疗组(45.9%),P<0.05;对大脑半球出血和其他部位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大脑半球出血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9.7±11.3)岁,明显大于其他部位出血患者的(60.6±16.7)岁(P<0.05).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大脑半球部位的出血(P<0.05).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OR,1.03;95%CI,1.00~1.06;P=0.01)和服用他汀类药物(OR,4.15;95% CI,1.54~11.20;P =0.01)是二次脑出血大脑半球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能增加脑出血的风险,特别是既往有过脑出血病史或者已经明确有较为严重的血管淀粉样变性的患者的大脑半球的出血几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α-突触核蛋白、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总牛磺酸(T-tau)、磷酸化牛磺酸(P-tau)、轻链蛋白(NF-L)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AD患者43例(AD组),血管性痴呆(VD)患者51例(VD组),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检测各组脑脊液α-突触核蛋白、Aβ1-42、T-tau、P-tau、NF-L,应用多因素分析联合5个指标区分AD和VD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D组脑脊液α-突触核蛋白、T-tau、P-tau、T-tau/P-tau、NF-L水平升高,Aβ1-42水平降低(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VD组脑脊液α-突触核蛋白、T-tau、P-tau、T-tau/P-tau、NF-L水平升高(P均<0.05);与VD组比较,AD组脑脊液Aβ1-42、T-tau、T-tau/P-tau 水平升高(P均<0.05).联合5个指标区分AD和VD的灵敏度为93%、特异度为88%.结论 α-突触核蛋白、Aβ1-42、T-tau、P-tau、NF-L在AD中表达升高或降低,联合检测五种指标有可能早期诊断AD及鉴别VD.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神经科患者气管切开病人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通过回顾病历,查阅文献,根据实证采取合理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1、2、3周发生肺部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运用循证护理可减少建立人工气道患者肺部并发症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皮质下白质脑病(SAE)脑循环动力学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对70例SAE患者进行影像学及脑循环动力学检查,同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SAE分型Ⅲ型与Ⅰ型和Ⅱ型相比,痰浊阻窍型、瘀血阻络型与其他证型相比脑循环动力学检查平均流速及流量显著降低,外周阻力与特性阻抗显著增高;Ⅰ型以瘀血阻络证发生率最高,Ⅱ型以痰浊阻窍证发生率最高,Ⅲ型以瘀血阻络证及肾精亏虚证发生率最高。结论SAE发病程度与微循环有关,SAE中医证型以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为主,两证型脑循环动力学平均流速及流量显著降低,外周阻力与特性阻抗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慢生黄分枝杆菌所致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天津市海河医院2023年5月收治的1例慢生黄分枝杆菌所致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同时查阅并复习文献, 仅获得该病相关英文文献报道1篇。分析并总结本例及文献中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文献报道的1例慢生黄分枝杆菌所致脑膜脑炎患者加上本例患者, 共计2例, 均为女性, 分别为42岁、55岁, 均表现为慢性病程, 无发热, 均为进行性加重的头痛、认知损害, 亦可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肢体无力、癫痫发作, 早期可仅有颅内压升高, 脑脊液化验阴性, 随着疾病进展出现脑脊液细胞数、蛋白升高, 葡萄糖、氯化物等均正常。通过活组织检查获取病变脑组织行聚合酶链反应或二代测序检查而确诊。患者经抗生素治疗效果好, 治疗疗程长, 预后良好。结论慢生黄分枝杆菌所致颅内感染十分罕见, 为慢性病程, 诊断十分困难, 但治疗效果显著,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感染性疾病患者发生意识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市海河医院收治的颅内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因、病程、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其他部位感染情况(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体温、体格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征)、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