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5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6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其中A组30例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B组34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使用抽吸导管,C组32例行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三组术后者血管再通时的血流血管心肌梗死溶栓( TIMI)分级、TIMI心肌灌注( TMPG)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心肌酶学的变化、左室射血分数、左室重构指数等。结果3组临床基本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无明显差异( P﹥0.05)。C组TIMI 3级、TMPG 3级、心电图ST段回落超过50%的比例、左室射血分数、左室重构指数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CK-MB峰值及达峰时间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较A组TIMI 3级、TMPG 3级、心电图ST段回落超过50%的比例、CK-MB峰值及达峰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左室重构指数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PCI术不仅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再灌注,还可以提高患者左心室功能,抑制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常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基础上,观察国产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若非班治疗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高危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高危患者入选标准患者34例,按就诊顺序双盲随机分为试验组(替若非班,n=16)和对照组(n=18).在急诊PCI术后,均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肝素的基础上,试验组给予替若非班负荷量10μg/kg,在3min内推注,继以0.15μg/kg/min由微泵持续泵入24~36h,对照组未用替若非班.结果 试验组30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顽固性心绞痛/新发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心电图缺血导联数明显减少,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较对照组稍高,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心功能(射血分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产替若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高危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标准治疗基础上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改善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安全性好,但长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及PAC-1)的表达,探讨血小板活化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抗血小板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85例ACS患者外周血CD62P及PAC-1,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85例ACS患者中单用阿司匹林组(41例)与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组(44例)比较.结果:ACS患者的CD62P及PAC-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CS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或联用氯吡格雷治疗前后的CD62P及PAC-1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单用阿司匹林组与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组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及PAC-1)可以作为ACS患者血小板被激活的指标而检测,抗血小板治疗能抑制CD62P及PAC-1的表达,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可以更好地抑制血小板激活,减少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89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心肌缺血预适应(MIP)对其近期预后的影响,其中男51例,女38例,心肌梗塞前有MIP者58例(A组),无MIP者31例(B组),资料分析显示,A组在发生AMI时,心肌坏死范围、心肌酶峰值、心功能损害、室性心律失常、心原性休克、室壁瘤形成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并对MIP的临床意义和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预激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家族性及临床特点。方法对一个预激综合征合并PSVT的家系进行调查,并对其中3例患者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同时观察其临床特点。结果该家系4代30例家系成员中有2代成员4人患病,均为女性,3例为左侧旁道,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效果与散发性一致。结论家族性预激综合征合并PSVT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可外显不全或延迟外显。临床及心电图表现和治疗效果与散发性相同。  相似文献   
6.
围产期心肌病12例临床分析丹阳市人民医院内科邱林林,眭旭东丹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刘惠娣围产期心肌病(PeripartalCardiomyopathy)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少见心肌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困难。现将我院近6年来收治的12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罪犯血管完全闭塞的分布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丹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92例N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冠脉)造影TIMI血流分级结果,分为完全闭塞组(TIMI血流0级,n=30)及非完全闭塞组(TIMI血流1~3级,n=162)。分析NSTEMI患者冠脉完全闭塞的发生率及分布,并评估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30 d、90 d、180 d心脏猝死、复发性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及卒中发生率。结果 192例患者中,总共30例(15.6%)罪犯血管完全闭塞,其中前降支5例(16.7%)、回旋支14例(46.7%)和右冠11例(36.7%)。与非完全闭塞组相比,完全闭塞组患者年龄较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更高,入院时TIMI积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回归分析表明,只有入院时TIMI积分(OR=2.699,95%CI:1.283~5.674,P=0.009)及LDL-C(OR=1.994,95%CI:1.263~3.148,P=0.003)可以作为罪犯血管完全闭塞的独立预测因子。住院期间及30 d完全闭塞组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高(P0.05),但180 d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0例(15.6%)NSTEMI患者罪犯血管完全闭塞,180 d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终点事件无明显差异,入院时患者TIMI积分及LDL-C水平可以作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出现心房颤动(AF)前预防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对高血压患者治疗组128例和对照组128例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AF发生例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PⅠCP、PCⅢ及TGF-β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自主神经以逆转心肌纤维化减少AF发生,实现对高血压患者房颤发生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患者女性,45岁.因阵发性心悸2年,加重1月入院.发作时心电图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次给予三磷酸腺苷、普罗帕酮等药物可以复律.入院后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胸片、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生化、电解质等均正常.行心脏腔内心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术中诱发出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时腔内电图示逆A在CS1,2最早,诊断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左侧隐匿性旁道).逐穿股动脉,将大头电极放置于二尖瓣环心室侧进行消融,在CS1,2远端、近端均找不到满意的靶图,考虑在更远位置.动脉途径难以达到,遂行房间隔穿刺.送入斯瓦氏鞘,在将大头电极送入左心房时,患者突然觉胸痛、胸闷,难以忍受,烦躁.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在30~40次/分.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明显上抬,呈弓背向上抬高,随后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交接性逸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