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9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亲水性凝胶预防急性放射性皮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亲水性凝胶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中急性放射性皮炎的预防作用。方法从2002年2月至2003年12月76例初诊头颈部鳞癌放射治疗患者Ⅱ~Ⅳa期随机分为两组:亲水性凝胶预防组38例(A组);常规皮肤护理设为对照组38例(B组)。A组患者在放射治疗第1天开始颈部皮肤给予亲水性凝胶涂抹3次/d。根据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放射性皮肤损伤分级标准进行临床评价。主要观察Ⅱ度及以上皮肤急性放射损伤的发生和发生时间。结果A、B两组Ⅱ度及以上皮肤急性放射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60.5%(23/38)和92.1%(35/38)。预防组的皮肤急性放射损伤发病率低于常规处理对照组(2=10.55,P<0.01)。两组病例4周内Ⅱ度及以上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病率也有所不同,分别为34.8%(8/23)和65.7%(23/35)。预防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2=5.33,P<0.05)。结论亲水性凝胶能使Ⅱ度及以上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病率降低,并延缓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对放射治疗患者皮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研究西双版纳傣汉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异同.方法 运用父亲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158名傣族和汉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傣族和汉族初中生,父亲、母亲在养育方式的4个因子上的得分都存在一致的趋势;在情感温暖因子上傣族初中生母亲的得分明显低于汉族母亲(t=2.17,P<0.05);傣族男生和女生在母亲的情感温暖、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上达到了显著(t=-2.10,1.93;P<0.05),但汉族男生女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傣族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惩罚严厉因子,拒绝否认因子(F=5.55,5.96;P<0.0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惩罚严厉因子和拒绝否认因子上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F=5.45,7.61;P<0.01;F=9.64;P<0.001),但汉族学生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民族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傣族和汉族的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角膜水平直径,比较其测量结果与传统规尺法的差异性,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双眼ICL植入术患者126例252眼,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各126眼。对照组接受规尺法测量角膜水平直径并行ICL植入术,观察组接受UBM测量角膜水平直径并行ICL植入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和手术后1、3个月的眼科参数,包括裸眼视力、眼压、前房角、对比敏感度、高阶像差、残留屈光度(等值球径、球径、柱径)、安全指数、疗效指数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角膜水平直径明显增高(P<0.05);术前,两组患者3点与9点方向前房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3个月,两组患者3点与9点方向前房角均明显减少(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3点与9点方向前房角均明显减少(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眼压及高阶像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比,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裸眼视力明显增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三乙醇胺与亲水性凝胶对急性放射性皮炎的预防作用。方法126例接受放射化学结合治疗的初诊Ⅱ-Ⅳa期鼻咽癌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放射治疗局部皮肤分别接受三乙醇胺乳膏预防64例(A组)和亲水性凝胶预防62例(B组)。观察2级及以上皮肤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及发生时间,以及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和B组2级及以上皮肤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分别为48.4%和66.1%(P〈0.05);≤4周内2级及以上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病率分别为45.2%和41.5%(P〉0.05)。两组患者均无因严重放射性皮炎而延迟或中断治疗。两种药物使用过程中均未出现全身或局部不适,过敏等毒性反应。结论三乙醇胺乳膏预防2级及以上急性放射性皮炎优于亲水性凝胶。两种药物使用耐受性好,未见全身或局部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三氧联合放疗治疗鼻咽癌2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三氧联合放疗治疗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和急性口腔咽粘膜反应。方法 46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三氧联合调强放疗组(实验组)和调强放疗组(对照组),观察近期疗效及急性口腔粘膜反应。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5.5%和9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急性口腔粘膜反应明显较对照组减轻(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期间联合三氧治疗可能有助于减轻急性口腔粘膜反应,但对近期疗效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氧治疗对鼻咽癌放疗患者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 4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三氧联合调强放疗组(实验组)和调强放疗组(对照组),每组20例。应用ELISA法检测两组治疗前、中、后的HIF-1α和VEGF水平。结果实验组治疗后HIF-1α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EGF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对照组治疗后HIF-1α和VEGF均高于治疗前,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组治疗后HIF-1α和VEGF均低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三氧治疗可降低鼻咽癌放疗患者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  相似文献   
7.
邓瑾  王雪岩  毛颂  王丽娟 《西部医学》2014,(1):95-96,99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盆腔脓肿在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艾滋病合并盆腔脓肿的11例患者14个脓肿病灶行经腹或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冲洗脓腔并留置抗生素治疗。其中1例行脓肿置管治疗,2例为多发病灶。2例1周后进行第2次穿刺抽脓,均成功抽出脓液,并行抗生素留置治疗。治疗后行超声随访。结果11例患者全部临床治愈,I临床治愈率100%。治疗过程中无明确并发症发生。未发生医护人员暴露感染。结论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艾滋病合并盆腔脓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咽癌调强放疗中,不同淋巴结转移状况的腮腺和肿瘤靶区体积退缩与受照剂量的相关性,以便确定再次计划最佳时间。方法 选择30例接受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根据颈部淋巴结直径大小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是淋巴结阴性组(A组),淋巴结≤3 cm阳性组(B组),淋巴结>3 cm阳性组(C组)。初始定位CT命名为CT0,每位患者在同一体位下每周重新扫描一次CT,即患者第5、10、15、20、25和32次治疗前行日常验证扫描图像获得CT1、CT2、CT3、CT4、CT5、CT6结果 CT0显示3组腮腺初始体积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在CT4以后腮腺体积开始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2.46,P<0.05);C组CT2以后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3.25,P<0.05)。各组内分次体积与初始体积CT0相比,A组、B组在CT3以后体积开始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4.11,P<0.05);C组在CT2以后就有差异(t=2.37~5.20,P<0.05);C组CT4与CT2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t=2.16、3.34,P<0.05)。结论 出于保护腮腺的考虑,淋巴结较大的患者有必要提前修改计划,建议在第10次放疗重新计划,可能在第20次放疗需要再次计划;淋巴结阴性或者很小的患者建议在第15次修改计划。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y-l,HIF-1)以及其拮抗剂对人脑胶质瘤细胞株T98G放射线敏感性的影响,初步探讨缺氧影响放疗疗效的机制.方法:以化学性缺氧模型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对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以及缺氧诱导因子-1拮抗剂毛壳菌素的放射增敏作用.结果:氯化钴显著降低放射线对T98G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使用毛壳菌素拮抗缺氧诱导因子-1的转录活性可逆转放射线脱敏现象.结论:氯化钴抑制胶质瘤细胞的放射线敏感性,该作用与缺氧诱导因子-1的转录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解酒护肝口服液对小鼠醉酒模型的解酒作用及其保护机制。方法:按15 mL/kg体质量56度红星二锅头酒一次性灌胃法建立小鼠醉酒模型,采用解酒护肝口服液高、中、低三种剂量进行灌胃干预,以翻正反应消失时间、翻正反应消失持续时间、醉酒率作为考察指标。结果:与模型组(安慰组)比较,口服液高、中、低剂量给药组可显著延长小鼠翻正反应消失时间(耐受时间)(P0.01),缩短翻正反应消失持续时间(醒酒时间)(P0.05或P0.01),且明显减少小鼠出现醉酒的数量即降低醉酒率(P0.05)。结论:解酒护肝口服液饮酒前给药可显著降延长醉酒耐受时间,缩短醒酒时间,降低醉酒率,具有显著的解酒促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