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志栋  白浩  赵巍  钟备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9):1055-1055
目的 研究单磷酸阿糖腺苷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还原性各胱甘肽、甘草酸二胺等治疗2个月,B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28d,病程2个月时监测血清TBiL、DBiL、ALT、AST、HBeAg、HBV DNA。结果 B组TBiL、ALT、AST、HBeAg、HBV DNA较A组明显下降。结论 单磷酸阿糖腺苷可较好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X蛋白截断变异对HBeAg含量和HBV DNA定量的影响。方法通过DNA扩增、基因序列分析检测75例慢性乙肝和14例慢性重型乙肝和34例肝硬化病人血清的HBV X基因和前C基因序列,通过微粒子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中HBeAg的含量,以及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检测血清中的HBVDNA。结果(1)9例检出X蛋白截断变异。(2)同无变异组比较,X蛋白截断变异组、CP双变异(nt 1762A→T,1764G→A)组和前C基因终止变异(nt 1896G→A)组的HBeAg含量均显著下降,其中前C终止变异组HBeAg血清转换最为明显。(3)同无变异组比较,X蛋白截断变异组的HBV DNA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X蛋白截断变异影响HBeAg表达,但影响程度不及前C基因终止变异;X蛋白截断变异对HBV DNA定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磷甲酸钠在慢性乙型肝炎中、重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磷甲酸钠对慢性乙型肝炎中、重度的抗病毒疗效。方法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采用凯西莱和甘草酸二胺等治疗2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磷甲酸钠治疗30天。结果治疗组TBIL、ALT、AST、HBV DNA较对照组明显下降,ALB上升明显。结论磷甲酸钠在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仍可应用.疗效尚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双环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双环醇治疗43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观察治疗前后生化指标、临床症状、肝脏B超的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服用双环醇3个月后ALT、AST、TC、TG从服药前98.5±46.2U/L、63.8±39.1U/L、7.9±2.3mmol/L、3.8±1.4mmol/L降为43.2±27.0U/L、44.1±28.3U/L、5.9±1.7mmol/L、3.1±1.0mmol/L,治疗6个月后降为31.5±17.7U/L、34.1±16.2U/L、4.8±1.1mmol/L、1.6±0.6mmol/L,与治疗前与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停药3个月后复查,较治疗时有所反跳,但与服药前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双环醇治疗6个月后,B超结果与服药前相比明显改善(P〈0.05)。结论双环醇治疗NASH,患者肝脏影像学表现、生化学指标及血脂水平均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5.
6.
慢性乙肝HBV-DNA载量对甘利欣降酶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利欣广泛用于各种急慢性肝炎的治疗,具有显著的降酶效果.然而,慢性乙型肝炎,尤其是"大三阳"者,有疗效差易反跳的现象.观察HBV-DNA载量的高低对其的影响,对提高"大三阳"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中药高位保留灌肠对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衰竭(肝衰竭)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 5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早期属中医湿热发黄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中药保留高位灌肠,每日1次,疗程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两组有效患者治疗后腹胀改善时与黄疸消退时间、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68%,对照组为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TBiL明显下降(P<0.05),PTA明显升高(P<0.05);TBiL的下降和PTA的上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腹胀改善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证属湿热发黄证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尽早予以中药高位保留灌肠有利于控制病情进展,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正肝功能衰竭是由于肝功能严重受损出现的综合征,主要是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而产生,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明显,黄疸深,出血倾向等症状,并先后出现感染、肾功能不全等各种并发症的肝功能衰竭征象,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1])。肝功能衰竭的病死率极高,它是一种肝脏细胞受损重而再生不足,并全身炎性细胞因子过度表达所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过程,一直以来都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D4~+T淋巴细胞/Th17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4例PBC患者(PBC组)和20例健康人群(HC组)的外周血和肝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4~+T淋巴细胞/Th17的比值,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17、IL-22水平,比较2组间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血清IL-17、IL-22与ALP、GGT的相关性,同时对比CD4~+T淋巴细胞/Th17、IL-17在PBC不同病理学分期表达的水平。结果 PBC患者外周血、肝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Th17和血清IL-1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IL-17表达水平与ALP、GGT均呈正相关(P0.05),PBCⅢ-Ⅳ期外周血、肝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Th17水平高于PBC I-Ⅱ期(P0.05)。结论 CD4~+T淋巴细胞/Th17在PBC的发病机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CD4~+T淋巴细胞/Th17的深入研究可能对于明确PBC的病因以及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7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65例给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观察48周。结果在48周末,治疗组患者HA为110.3±29.5 ng/ml,对照组为105.3±25.9 ng/ml(P〉0.05);治疗组LN为85.1±19.4ng/ml、PC-Ⅲ为108.4±59.8μg/ml、PC-Ⅳ为98.4±19.6 ng/ml、ALT为53.7±21.3 U/L和AST为42.6±22.3 U/L,而对照组则分别为121.1±19.4ng/ml、158.4±59.8μg/ml、148.4±19.6 ng/ml、87.7±19.8 U/L和69.1±14.5U/L,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HBV DNA转阴68例(91.9%),对照组转阴2例(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可以较好地控制肝脏炎症反应,抑制肝纤维化的进展,促进早期肝硬化的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