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结合胫骨延长治疗儿童双下肢不等长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6年4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因胫骨不等长致双下肢不等长的56例患者采取Ilizarov技术结合胫骨延长治疗,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疗效按肢体延长疗效评分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本组56例患儿中优40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骨延长4~9 cm,平均延长6.45 cm,骨愈合时间12~36个月,平均18.52个月,合并成角畸形者同时得到纠正,经随访2~8年,平均5.66年,其中1例患者因延长不合理出现骨不连;2例出现踝关节活动障碍;1例膝关节活动功能僵硬;3例出现跟腱挛缩致足呈马蹄畸形;4例合并针道感染;1例出现骨折,所有随访的患者均束发生骨髓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的症状.结论 Ilizarov技术能纠正肢体不等长及肢体弯曲畸形,结合胫骨延长术是一种治疗双下肢不等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肘关节纵切口与横切口治疗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新鲜的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并得到随访的106例患儿的资料,男67例,女39例,年龄7.3~16.2 岁,平均年龄12.7 岁。61例手术采用肘内侧纵切口和45例采用横切口进行切开复位骨折,并用克氏针、空心钉或可吸收钉、棒固定。术后石膏托固定3~5周后行功能训练,待骨折完全愈合后再取出内固定。结果:获得随访106例,随访时间7~60月,平均随访时间25月。纵切口组手术时间50~70 min,平均(60.00±3.60) min;手术切口6~9 cm,平均(7.50±0.18) cm。横切口组手术时间20~30 min,平均(23.00±2.66) min;手术切口2.0~2.5 cm,平均(2.20±0.13) cm。1例术后发生骨不连,105例患儿术后2~3月随访X片显示骨折骨性愈合,无迟发性尺神经损伤表现。2种方法各有1例术后出现桡神经损伤症状,拔针后神经损伤很快恢复,症状消失,无需进行二次手术。肘关节内侧无压痛,外观无明显外翻畸形,外翻应力试验稳定。肘关节功能评分:99例优,6例良,1例中。结论:经肘关节2种切口都可以用于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的手术治疗,但肘内后横切口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手术易操作、花时少、愈合后瘢痕小的优点,是一种更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活跃度肱骨单纯性骨囊肿术后X线变化与其愈后关系,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4月,我院手术治疗的儿童肱骨骨囊肿,分析活动期与静止期病例术后病灶部位X线变化情况与愈后的关系。活跃度分型及治疗疗效均采用Neer相关标准,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66例,平均随访(22.05±4.34)个月;活动期38例,其中完全愈合6例,部分愈合13例,无反应15例,复发4例;静止期28例,其中完全愈合27例,部分愈合1例。两组的治愈率活动期50.0%(19/38)vs. 静止期 100%(28/28)(?字2=19.660,P=0.000)。活动期治愈19例,静止期治愈28例,愈合时间(11.47±3.65)个月vs.(8.32±2.26)个月(t=1.779,P=0.082)。38个活动期病灶术后有16个病灶转变为静止期,其中16例获得治愈;而22例持续活动期病灶中治愈仅3例(?字2=24.290,P=0.000)。结论:肱骨骨囊肿活动期病灶愈后较静止期差,活动期病灶术后向静止期病灶转变有较好愈后,临床应密切随访活动期病例,对骨囊肿的治疗应结合其影像学特征及变化行个体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近端旋转短缩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116例,均采用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近端旋转短缩截骨术,男76例,女40例;左侧40例,右侧66例,双侧10例;年龄1.5~6.5岁,平均3.4岁;按Tonnis股骨头脱位程度:Ⅱ度6例,Ⅲ度72例,Ⅳ度38例,双侧脱位患儿首次手术后3~6个月行对侧手术。结果:术后随访2~4.6年,平均3.2年,临床随访结果按照Mckay功能评定标准,优75.40%,良19.84%,可3.97%,差0.79%,优良率95.24%,术后X线按照severin评分标准,优73.81%,良21.43%,可3.17%,差1.59%,优良率95.24%,术后有1例再脱位,1例半脱位,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髋关节功能障碍。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技巧,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近端旋转短缩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单臂外支架结合自体骨植骨治疗儿童股骨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该院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36例股骨骨不连采用残骨端病灶清除、髓腔再通、单臂外支架固定及自体骨植骨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患儿术后均获得随访,根据改良的ASAMI评定标准进行评价,优21例,良9例,可5例,差1例;骨生长良好,均达到骨性愈,其中1例患儿术后6个月后断骨端无明显骨痂形成,经过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及外支架调整后,30个月后到达骨性愈合;1例患儿骨愈合拆除外支架后自行行走致同侧股骨再次发生骨折,予以手术外支架固定和自体骨髓移植,36个月后达到骨性愈合,膝关节及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单臂外支架治疗儿童股骨骨不连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利于创面处理和修复、患儿易耐受、固定牢固等优点,可有效促进膝、踝关节功能的恢复;自体骨可缩短骨折的愈合时间,减少自身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因此,单臂外支架联合自体骨植骨是治疗儿童股骨不连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Carroll手术治疗先天性马蹄足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确诊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Carroll手术治疗,术前Dimeglio分型为Ⅲ型或Ⅳ型,随访2年以上共280例372足,其中复发16例21足.应用卡方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性别,单双侧患病,术前是否石膏矫形,术前Dimeglio分型,手术年龄及术后有效随访指导时间等因素对马蹄足畸形复发的影响.结果 经Carroll术式治疗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术前Dimeglio分型Ⅳ型(x2=18.067,P=0.000),术前未接受石膏矫形(x2=3.902,P=0.048),术后有效随访指导时间短(x2=23.670,P=0.000)的患儿复发的可能性更大;经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Dimeglio分型Ⅳ型,术后有效随访指导时间是马蹄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arroll术式是治疗严重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的有效方式,术前Dimeglio分型Ⅳ型复发的可能性大,术前进行规范的Ponseti石膏矫形及术后2年以上的有效随访指导有助于降低马蹄足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周士铭  李明  王海  郑超  翁刘其  周海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1):3209-3211
目的:探讨Pemberton手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前倾角、颈干角及关节囊等因素对手术治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采取Pemberton手术治疗DDH 82例(98髋),术前双侧髋关节行薄层平扫及3D重建测量AI、前倾角(femoral neck anteversion,FNA)及颈干角(collodiaphyseal angle,CDA),指导术中行旋转截骨、造盖术及适当修整关节囊并行关节囊紧缩术,术后复查患儿AI、FNA及CDA,并随访12~48个月.结果:82例患儿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34个月.根据Mckay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优76髋(77.55%),良16髋(16.32%),可6髋(6.12%),差0髋(0%),AI平均缩小(17.5±0.7)度,FNA平均缩小(13.8±3.7)度,CDA平均缩小(13.0±3.5)度,采取SPSS17.0数据处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t检验),术后患侧的AI、FNA、CDA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极有统计学意义(t>t0.01,97,P<0.01).结论:对于儿童DDH行Pemberton手术治疗,AI、FNA、CDA及关节囊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四个重要方面,AI、FNA的矫正有利于髋臼成形及维持髋关节稳定,CDA的矫正则有利于增加髋臼对股骨头的包容度,术中视关节囊具体情况适当的进行关节囊修整重建、紧缩术非常重要,对于股骨头的复位尤其是防止术后再脱位有重要作用.Pemberton手术治疗时常会涉及到其中的一个或全部,因此,术前准确评估,术中精确操作,对任何一方面的矫正适当与否均关系到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闭合复位经皮弹性髓内针(Elastic intramedullary nailing,EIN)治疗儿童四肢骨折分析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0月~2009年10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EIN治疗345例儿童四肢骨折,其中肱骨骨折32例,尺桡骨骨折62例,股骨骨折156例,胫骨骨折95例.结果:随访全部...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开放手术及单纯微创关节镜辅助下治疗儿童胫骨髁间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手术方式的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8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42例胫骨髁间嵴骨折患儿。8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34例采用单纯关节镜微创手术下骨折复位及治疗,其中15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6例采用可吸收软骨钉固定,13例采用克氏针固定。术后采取长腿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定期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根据Lysholm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膝关节稳定性评定疗效。结果:关节镜可吸收软骨钉组手术时间[(118.33±21.66) min]长于关节镜克氏针组[(81.54±37.78) min]及关节镜空心螺钉组[(83.33±35.74) min](t=2.215,P=0.041;t=2.800,P=0.013)。关节镜组手术时间为(88.82±36.31) min,少于开放手术组手术时间的(105.00±41.14) min(t=-1.107,P=0.275)。关节镜下手术组平均出血量为(2.79±1.27) mL,少于开放手术组的(9.38±1.77) mL(t=-12.195,P=0.000),关节镜下3种固定方式手术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54,P=0.948)。关节镜手术组末次随访Lysholm 评分[(97.53±3.11)分]高于开放手术组评分[(92.00±6.97)分](t=2.193,P=0.061),关节镜下3种固定方式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15,P=0.892)。全部患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内均获得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全部患儿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均呈阴性。切开复位组有2例发生关节僵硬,关节镜克氏针组有1例发生关节僵硬,其余膝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儿童胫骨髁间骨折可获得较好疗效,固定方式多样,经分析后我们认为空心螺钉治疗儿童髁间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创伤小、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值得在儿童骨科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儿童Perthes病骨盆三联截骨术中应用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的可行性、疗效及优势。方法收集2007年4月至2014年12月间由本院收治的74例(79髋)儿童Perthes病的患儿,按Catterall分型:Ⅲ型59髋,Ⅳ型20髋,均采用Pol Le Coeur骨盆三联截骨联合可吸收棒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4个月至7年9个月(平均46个月),根据Mckay标准,本组病例术后髋关节功能优51例(53髋),良15例(17髋),可8例(9髋),优良率为88.61%。术后随访X线片显示骨盆截骨植骨处固定良好,无植骨块松动移位及骨吸收病例发生。患髋髋臼覆盖率由术前75.06%的平均值增加至术后的9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6,P0.001);术前患髋骺高比平均为65.49%,术后平均为8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3,P0.001);CE角由术前平均16.22°增加至3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8,P0.001);而Sharp角则由术前的41.46°降至术后的2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44,P0.001)。结论可吸收棒代替克氏针或金属螺钉应用于儿童Perthes病三联截骨术中髂骨截骨处的固定,疗效满意,操作简单,固定牢靠,无明显不良反应,可避免二次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