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7篇
药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对象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2002年1月~2003年10月施行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69例,其中男45例,女24例;年龄32~65岁,平均46.7岁。本组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SAH2次15例,3次4例。有高血压病史者10例。术前按Hunt-Hess分级:Ⅰ级9例,Ⅱ级21例,Ⅲ级30例,Ⅳ级7例,Ⅴ级2例。表现为一侧肢体乏力或运动障碍6例,精神症状10例。1.2影像学检查均经DSA全脑血管造影确诊为前交通动脉瘤。动脉瘤仅能通过一侧颈内动脉造影显示者15例,52例存在一侧A1段明显发育不良,其中左侧17例,右侧35例。1例右侧A1缺如。根据DSA影像和手术所见,动脉瘤瘤体指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颅脑损伤组)、健康体检者22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颅脑损伤组患者伤后1、4.7、14、21d及对照组外周血EPCs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伤后1d,颅脑损伤组外周血EPCs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伤后4d降至最低值(P〈0.05);随后逐渐升高,伤后7d达最高峰(P〈0.05),随后逐渐下降,伤后21d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伤后1d外周血EPCs水平与入院时患者GCS评分呈正相关(RS=0.452,P〈0.05);伤后7、14、21d外周血EPCs水平与伤后6个月GOS评分呈正相关(rs分别为0.423,0.469,0.455;P〈0.05)。结论外周血EPCs可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r growth factor,VEGF)又称血管通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是1种高度特异性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可通过与VEGF受体(VEGFR)特异性结合,从而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在脑膜瘤的生长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VEGF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巨大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解剖和手术技巧。方法:对32例巨大听神经瘤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肿瘤的血供来源、与颅神经及重要血管结构的解剖关系和全切除的显微外科技巧。结果:肿瘤全切除率达100%,面神经解剖保留62.5%(20/32),无手术死亡。术中发现面听神经大多数(75.0%)位于肿瘤前方(前方中部46.9%、前上方28.1%),少数位于肿瘤的上极(12.5%)或下极(9.4%),仅发现1例面听神经位于肿瘤后方,未见面神经穿过肿瘤者。滑车神经和三叉神经均位于肿瘤前上方或上极,而后组颅神经则位于肿瘤的下极或下外侧。肿瘤的血供来源主要为小脑后下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的分支,少部分肿瘤小脑上动脉亦参与供血。结论:掌握巨大听神经瘤的显微解剖和手术技巧对全切除该类肿瘤和颅神经功能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两年龄组,即50岁以下组(≤50岁)和70岁以上组(≥70岁)病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92-2001年经CT/MRI诊断并经手术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115例,根据年龄分成两组:50岁以下组48例;70岁以上组67例。结果:50岁以下组病例较70岁以上组病例,有更多外伤史和更长病程,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明显的头痛、头昏(P<0.05)和呕吐(P<0.005)。70岁以上组病人精神智力和肢体运动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两组病例手术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正确认识两年龄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有利于提高该病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并分析了53例老年人颅向肿瘤的临床特点.年龄范围60~82岁,男45例,女8例。占同期颅内肿瘤的5.4%。肿瘤大多位于额叶.53例中以胶质细胞瘤最多,占41.5%,转移瘤次之,占30.2%。随着老年人寿龄的延长及诊断技术的提高,老年人颅内肿瘤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临床分为三类:(1)卒中型;(2)颅内高压型;(3)精神痴呆型。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呈衰退的改变,因前老年人颅内肿瘤的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表现较轻;在临床上易误诊。本文还对有关老年人颅内肿瘤的治疗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汪阳  洪涛  王淳良 《中国医药》2010,5(3):250-252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手术切除的6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变均全切除,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1例患者新出现外展神经麻痹,5例术前神经功能障碍基本恢复。1例患者术前呼吸机辅助呼吸2个月,术后呼吸无恢复,半年后死于肺部感染。5例患者术后格拉斯哥结局量表评分平均4.6分(平均随访时间为23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符合手术指征的,利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以全切,愈后良好。对于脑干深部或无症状的海绵状血管瘤,可以保守治疗。放疗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不肯定,应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8.
慢性肥厚性硬脑膜病变(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ingopathy)是以硬脑膜慢性、进行性增厚和纤维化炎性反应为主要病理改变,以头痛和脑神经损害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罕见疾病,多在神经内科就诊,神经外科医师对其认识不足[1-3].病变长期反复发作,会使小脑幕和大脑镰硬脑膜明显增厚[4],有时CT检查类似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误诊.我院在1997年和2010年收治2例慢性肥厚性硬脑膜病变患者,入院时均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本文通过介绍典型病例,并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的影像学表现、诊断和治疗,以期引起神经外科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fMRI辅助脑功能区病变手术设计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在脑运动区病变手术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累及运动区的脑内占位病变病人术前行手握拳运动block激发模式fMRI,分析病变与运动区的关系及功能重塑情况,据此在手术中尽可能切除肿瘤并保留运动皮质的完整。结果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12例,部分切除2例。术前10例上肢肌力下降病人术后上肢肌力好转7例.余3例及术前肌力正常10例术后保持术前水平、结论fMRI用于运动区病变病人运动功能的客观评估和手术计划,对于降低手术带来功能缺陷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鞍膈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开并探讨鞍膈脑膜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8年间经手术厦病理证实的鞍膈脑膜瘤10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3岁。根据肿瘤与鞍膈的关系可分为3型,即鞍上型、鞍内型和鞍内鞍上型。10例均采用Yargil切口行显微外科治疗。结果:10例中8例行肿瘤全切除,2例行肿瘤大部分切除,7侧痊愈,2例好转,仅1例死亡。结论:鞍膈脑膜瘤为发生于鞍膈及其附近的肿瘤,肿瘤可向鞍内或鞍上生长,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视力下降、而内分泌功能障碍却很少见,计算机体层摄影(CT)及磁其振成像(MRI)检查见鞍内用鞍上有肿块阴影,易误诊为垂体腺瘤,显微外科治疗有益于肿瘤全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