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高血压危险分层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压危险分层、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特点,为急性脑梗死血压管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108例发病24h内入院的脑梗死患者,入院第1、3、7天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等进行危险分层,分析各组患者血压变化特点。结果108例患者首次测量血压增高95例,占87.96%,第1天24h动态血压监测平均血压增高88例,占81.48%,低、中危、高危组1周内收缩压、舒张压均下降明显,极高危组收缩压下降明显,而舒张压无明显下降。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处理应采取个体化原则,对极高危组患者,尤其舒张压增高者,应适当采取措施,调控血压,以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动态血压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高血压危险分层的脑梗死病人急性期动态血压特点。方法对108例发病24h之内入院的脑梗死病人,分别于入院第1、3、7天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入院时的血压以及既往病史、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等,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高血压危险分层",将病人分为低、中、高、极高危组,分析各组病人血压特点。结果108例患者首次测量血压增高95例,占87.96%,第1天24h动态血压监测平均血压增高88例,占81.48%,病人整体血压随病程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其中低、中危、高危组1周内收缩压、舒张压均下降明显,极高危组收缩压下降明显,而舒张压无明显下降。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血压处理应采取个体化原则,对中、低危及高危组病人可严密观察血压变化,暂不予处理,而对极高危组病人,尤其舒张压增高者,应适当采取措施,调控血压,以利于减少并发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急性脑梗死发病第1、3、7天24h动态血压监测,采用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昼夜血压节律等参数,分析其特点,为脑梗死急性期血压管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第1、3、7天做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升高;正常24h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升高,随着病程延长,血压呈自然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血C-反应蛋白(CRP)和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早期鉴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诊断价值,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抗生素的滥用.方法 收集82例诊断明确的呼吸道感染病例(36例为细菌感染,46例为病毒感染)的白细胞计数、CRP、中性粒细胞比例结果,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82例中CRP增高37.8%(31例),细菌感染者中CRP增高者占83.3%(30/36),白细胞计数增高仅占25%,中性粒细胞增高占58.3%;病毒感染者中CRP增高者占2.2% (1/46),白细胞计数增高仅占2.2%,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占4.3%.细菌感染者的CRP浓度为(43.561±50.608) mg/L,病毒感染者为(5.204±1.878)mg/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RP联合血常规检测能提高细菌感染者的检出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行为治疗组合对精神分裂症解锁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365例解锁精神分裂症患者以患者住院号码单双号原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予行为治疗组合加利培酮治疗,对照组单独予以利培酮,2组均治疗60 d.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疗效,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SESE)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43%,对照组为60.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行为治疗组合在精神分裂症解锁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在治疗脑卒中的应用。方法:将160例符合人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通过量表评分的方法进行比较,观察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及继发性残疾、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率。结果:卒中单元管理模式下对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结论:卒中单元是目前治疗脑卒中最有效的手段,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分别联合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ICD-10双向障碍躁狂发作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使用阿立哌唑联合碳酸锂(阿立哌唑组)和利培酮联合碳酸锂(利培酮组)治疗6周。采用躁狂量表(BRMS)评定疗效,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2组治疗后1~6周BRM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阿立哌唑组于治疗1周时BRMS评分低于利培酮组(P<0.05)。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立哌唑联合碳酸锂与利培酮联合碳酸锂治疗双向障碍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评价门诊危险因素暴露者的卒中风险及脑安胶囊预防卒中的效果。方法在2005—2007年秦皇岛军工医院门诊患者中,选择具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脂代谢紊乱、肥胖和中风家族史等卒中危险因素暴露者(1500例),采用有多普勒探头和压力传感探头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监测仪进行颈动脉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测和危险因素的调查,按知情同意的原则,在血流动力学积分值(CVHI)〈75分者中选择278例作为干预对象,并随机分为2组(脑安胶囊组132例,对照组146例),脑安胶囊组在健康教育、指导危险因素治疗等一般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口服脑安胶囊(CVHI积分值〈50分者,脑安胶囊2粒/次,2次/d,其中积分值〈25分者,睡前再加服1粒;积分值50—74分的个体,脑安胶囊1粒/次,2次/d。),对照组仅给予一般干预措施,卒中发生率每6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2年。结果1500例门诊患者中,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卒中家族史和肥胖的暴露率分别为36.7%(550/1500)、22.4%(336/1500)、19.5%(292/1500)、9.9%(148/1500)和27.6%(414/1500),血流动力学积分值〈75分者占50.7%,脑安胶囊干预组和对照组的2年卒中累积发生率分别为2.3%(3/132)和7.5%(11/146),P=0.0767,脑安胶囊组干预后,CVHI≥50分者由55.6%上升到88.2%,对照组由64.38%上升至84.93%(P〈0.01)。结论医院门诊常见危险因素暴露者中,卒中风险明显升高;脑安胶囊能改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降低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血管支架作为一种异物,置入后刺激血小板在血管支架表面聚集、激活血小板系统及凝血系统,导致血栓的形成。平滑肌细胞向损伤部位迁移发生增殖反应,新生内膜大量增生,血管壁重构引起支架内再狭窄。血管支架置入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不仅取决于支架种类,而且还取决于宿主原有的疾病,此外,血管支架置入前狭窄的严重程度以及支架置入后残留狭窄的长度等都会对再狭窄产生影响。抑制血管内膜过度增生或改善新生内膜形成以及血管重塑过程均可有效防止再狭窄。目前有多种药物也可用于预防再狭窄,主要有抗血小板药、抗炎药生长因子抑制剂和抗细胞增殖药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