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溺水儿童非传统顺序心肺复苏成功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溺水儿童院前非传统顺序心肺复苏 (CPR)的可行性。方法  4 3例因溺水而心搏骤停即行院前CPR的患儿 ,CPR顺序按ABC (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和CAB (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分为传统顺序组 (2 1例 )和非传统顺序组 (2 2例 ) ,分析比较两组复苏效果。结果 两组基本情况及初步复苏成功率、复苏无效率、神经系统病残率无明显差异 ,入院初HR、RR、MBP和血气分析基本相似 ;非传统顺序组复苏成功存活及入院初PaCO2 均明显高于传统顺序组 (P <0 0 0 1) ,复苏成功未存活明显少于传统顺序组 (P <0 0 5 )。结论 限于条件 ,儿童溺水院前急救CPR初期 ,先行胸外按压、开放气道 ,人工通气相对延后 ,其方法简单有效 ,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和其对HIE患儿的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HIE患儿50例,分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常规治疗方法相同,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较对照组平均缩短1.4d,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06,P〈0.05)。NBNA评分在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2.18,P〈0.05),第14天优势更明显(t=2.79,P〈0.01)。结论 黄芪用于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能缩短疗程,提高NBNA评分,促进患儿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通过窒息新生儿生后3天尿β2微球蛋白的变化,探讨氨茶碱对窒息新生儿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52例窒息新生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生后1小时内静脉滴注氨茶碱(5mg/kg)和注射用水,测定两组新生儿生后24h、48h、72h尿β2微球蛋白值。对比两组的差异。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不同时间尿β2微球蛋白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2)试验组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的尿β2微球蛋白生后24h、48h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4,0.196),生后72h差异显著(P=0.001)。结论新生儿窒息时,腺苷分泌增多引起肾血管收缩,而氨茶碱作为腺苷受体阻滞剂,能改善肾血流,使尿β2微球蛋白水平降低。提示氨茶碱临床用药有效,是窒息新生儿肾损伤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研究其变化规律,探讨疾病发生机制。方法收集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全血和血清以及健康儿童对照标本,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表面标记CD3+、CD4+、CD8+、CD19+和调节性T细胞CD4+CD25+表达比例,检测血清标本IgG、IgA、IgM。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支原体肺炎患儿组急性期外周血CD4+、CD4+/CD8+和CD4+CD25+细胞比例明显下降,B淋巴细胞(CD19+细胞)比例则显著升高,血清中IgM含量升高。结论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处于免疫失衡状态,T淋巴细胞增殖受到抑制,B淋巴细胞刺激增殖,体液免疫功能仍存在一定失调。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65例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对我院儿科65例新生儿HMD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病例分为两组,A组33例采用通气等综合治疗,B组32例采用通气等综合治疗+肺表面活性物质(PS)。结果A组治愈23例(69.7%),死亡10例(30.3%),而B组治愈29例(90.6%),死亡3例(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P〈0.05),B组治愈率显著高于A组,病死率显著低于A组。结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在采用通气等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PS可显著提高HMD治愈率,减少病死率。胸片及泡沫稳定试验检测对诊断及跟踪治疗均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产儿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997年7月至2006年7月收治的387例早产儿进行回顾分析。发生并发症258例(66.7%),为1种或1种以上并发症,其中合并肺炎74例,窒息66例,呼吸暂停97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42例,低血糖57例,高血糖16例,高胆红素血症12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HIE)30例,颅内出血13例,败血症11例,硬肿症16例,肺出血7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5例,均采用综合治疗。结果本组早产儿治愈323例,好转45例,死亡19例。结论对早产儿采用保暖、早喂奶、呼吸管理、避免窒息及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等综合防治措施,做好早诊断早治疗并发症,能有效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黄芪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治疗及免疫调节作用。[方法]HIE患儿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常规治疗方法相同,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2mL·kg-1·d-1静脉滴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较对照组平均缩短1.4 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6,P<0.05)。NBNA评分第7天已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t=2.18.P<0.05),第14天治疗组优势更明显(t=2.79,P<0.01)。治疗组第14天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回升,CD8下降,PCD4/PCDB比值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黄芪用于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能缩短疗程,促进新生儿行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脑损伤,调节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临床表现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45例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新生儿败血症生后3d内发病者多为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杆菌为多见,出生3d后发病者多为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细菌药敏试验未有结果前或住院时采用联合两种抗生素治疗,有结果后根据临床及药敏试验作相应调整。结论该病临床上表现极不典型,如出现发热或体温不升、拒乳、腹胀、嗜睡、反应差、抽搐及黄疸进行性加重等现象应高度疑诊。血培养阳性可以明确病因诊断。尽早选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IE应用头部选择性亚低温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2例HIE足月儿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6例。对两组患儿维持血压、血氧、血糖、血流、通气、灌注、对症、止痉、护脑、维持血压、消除脑干症状及降低颅内压力等措施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出生6h内加用头部选择性亚低温进行治疗,72h内对患者进行脑部复温。观察两组HIE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神经症状发生率及生化变化,对比分析两组患儿7天、14天、28天后的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结果两组HIE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生化指标变化不具有统计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患儿在出生后7天、14天、28天的NBNA各指标评分较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HIE新生儿应用头部选择性亚低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HIE近期及远期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了45例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分析了CNSL的隐匿性及二次复发,提出鞘内注射仍是预防和治疗CNSL的有效手段。主张在仅有脑脊液(CSF)检查发现1-2个幼稚细胞时,可观察1-2周再做CSF检查,以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