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中老年人群腰腹肌群肌肉退变与腰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使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QCT)测定187名40~69岁受试者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根据BMD值分为骨量正常组及骨量减少组,将腰腹肌群分为腹壁肌群、腹直肌、椎旁肌群、椎后肌群及腰大肌5组,在腰3椎体中部层面测定各组肌群肌肉面积并计算肌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同时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各组肌群SMI的差异,使用线性相关分析研究各组肌群SMI与腰椎BMD之间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评价各组肌群SMI诊断低骨量的效能。结果 骨量减少组各组肌群SMI均低于骨量正常组,其中男性腹直肌及椎旁肌群SMI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直肌SMI与BMD呈弱正相关(r=0.270,P=0.018;校正年龄因素后r=0.251, P=0.029);女性腹壁肌群及腹直肌SMI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腰大肌外,其余各组肌群SMI均与BMD呈弱正相关,其中腹直肌相关性最高(r=0.415, P<0.001;校正年龄因素后r=0.301, P=0.001)。男性两组间睾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MD及各组肌群SMI与睾酮均无明显相关性;女性骨量减少组雌二醇水平远低于骨量正常组(P<0.001),BMD与雌二醇呈中度正相关(r=0.452, P<0.001),腹直肌、腹壁肌群SMI与雌二醇呈弱正相关(r=0.227, P=0.017;r=0.213, P=0.023)。男性腹直肌SMI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679,女性腹直肌与腹壁肌群SMI的AUC分别为0.669及0.655。结论 中老年人群腰腹肌群肌肉退变与腰椎骨密度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腹直肌相关性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老年女性腰椎骨髓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和T2?值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联性及mDIXON-Quant技术对骨量下降的诊断效能.方法 招募中老年女性健康志愿者共126名,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04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使用痛泻要方(基本方炒白术、陈皮、白芍、防风)加减治疗;对照组口服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匹维溴铵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1疗程随访3个月判定近期疗效,对治愈的病例随访1年判定远期疗效。[结果]近期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43%,对照组总有效率93.7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远期疗效:治疗组复发率12.50%,对照组复发率53.33%,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痛泻要方加减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且在复发率方面优于西医治疗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讨失眠症患者采用丹栀逍遥散与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就诊于中医科门诊的74例失眠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设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艾司唑仑用药,每次服用2 mg,每日1次,观察组患者接受丹栀逍遥散合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  相似文献   
5.
目的:证明恶性消化道肿瘤晚期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相关性,阐明恶性消化道肿瘤晚期患者糖代谢障碍机制.方法:测定40例恶性消化道肿瘤晚期患者和40例正常人员血浆TNF-α和空腹血糖、胰岛素、乳酸含量,并计算稳态模式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结果:恶性消化道肿瘤晚期患者血浆TNFα、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乳酸、HOMA-IR和HOMA-β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27±0.92vs1.23±0.36,P<0.01;5.19±0.75vs4.05±0.28,P<0.01;14.24±6.52vs8.27±4.84,P<0.01;7.11±0.69vs3.27±0.41,P<0.01;3.48±0.85vs1.55±0.77,P<0.01;181±39vs326±47,P<0.01),但空腹血糖仍在正常参考范围内.恶性消化道肿瘤晚期患者血TNFα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空腹乳酸明显正相关(r=0.4352,P<0.05;r=0.3136,P<0.05;r=0.7893,P<0.01),与HOMA-IR明显正相关(r=0.6531,P<0.01),与HOMA-β明显负相关(r=-0.5874,P<0.01).结论:恶性消化道肿瘤晚期患者血浆TNFα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及糖代谢障碍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四逆散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5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涂云  许素瑜  黄培容 《光明中医》2010,25(6):1024-1025
目的观察疏肝理脾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四逆散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56例,并与西医治疗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愈率比较:治疗组治愈率76.79%,对照组治愈率73.3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6.43%,对照组有效率93.33%,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复发率为7.41%,对照组复发率为25.00%,两组在复发率上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四逆散加减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法 ,且在复发率方面优于西医治疗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恶性消化系肿瘤晚期患者空腹和服糖后血糖及乳酸变化,探讨消化系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糖代谢 紊乱表现及其机理。方法 测定45例恶性消化系肿瘤晚期患者和45例健康体检正常人员空腹血糖、空腹乳酸、 服糖2h后血糖和乳酸含量,并计算服糖2h后血糖和乳酸含量与空腹血糖和乳酸含量比值。结果 恶性肿瘤晚 期患者空腹乳酸、服糖2h后血糖和乳酸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服糖2h后血糖与空腹血糖比值 以及服糖2h后乳酸与空腹乳酸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恶性消化系肿瘤晚期患者空腹血糖与正 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恶性消化系肿瘤晚期患者尽管空腹血糖正常,但仍存在糖代谢紊乱。 糖代谢紊乱主要表现为空腹高乳酸血症和服糖后高血糖和高乳酸反应。  相似文献   
8.
青年人胃癌42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青年人(≤35岁)胃癌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漏诊。我院1993年1月~2 0 0 2年2月收治青年人胃癌4 2例,其中9例误诊,误诊率为2 1 4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4 2例中,男17例,女2 5例;年龄2 2~35岁,平均30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二胡白芍汤加减治疗肝郁型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及临床用药安全性。方法用二胡白芍汤加减治疗肝郁型便秘肠易激综合征66例,并与西医治疗组60例进行比较;观察记录用药不良反应。对有效病例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复发率。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有效率90.91%,对照组有效率7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安全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复发率16.67%,对照组复发率36.9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二胡白芍汤加减是治疗肝郁型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八味解郁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合并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服用八味解郁汤加减;对照组28例,口服奥美拉唑合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结果:治疗组慢性胃炎总有效率为90.0%,抑郁症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慢性胃炎总有效率为85.7%,抑郁症总有效率为85.7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八味解郁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合并抑郁症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