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齐霉素抢救极重型全身性弓形虫病一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齐霉素抢救极重型全身性弓形虫病一例沙红患儿女,14个月。因发热3天,伴左侧肢体反复抽搐2天入院。体检:体温39.5℃,神志清,精神萎。心肺正常。腹软,肝脾均在肋下2cm,无明显触痛。颈软,左侧上下肢轻度瘫痪。头颅CT显示右顶部小片状低密度影。脑脊液...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儿临床特点、长期预后及其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985年10月-2008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收住院的118例DCM患儿进行随访.118例DCM患儿中共96例(81%)获得随访,22例(19%)失访.根据患儿转归不同将96例获得随访的患儿分为死亡组(53例)和存活组(43例).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CM患儿1 a、2 a、3 a和5 a生存率分别为65.60%、62.50%、56.25%及44.79%.性别、家族史、心力衰竭史及奔马律在死亡组和存活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农村人口 (死亡组35例 vs存活组18例,P=0.018)、初次发病平均年龄(死亡组M 35.3个月,Q 8.4~99.0个月;存活组M 13.7个月,Q 5.5~42.3个月,P=0.002)及从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死亡组M 21.0 d,Q 9.5~60.0 d;存活组M 14.0 d,Q 7.0~21.0 d,P=0.043)在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CG示左心室肥厚(死亡组23例 vs存活组30例,P=0.010)可能是预后良好的指标,而心房扩大(死亡组14例 vs存活组2例,P=0.005)及病理性Q波(死亡组7例 vs存活组0例,P=0.022)往往提示预后不良.心脏超声中EF值≤20%(死亡组13例 vs存活组0例,P=0.001)、FS值≤10%(死亡组16例 vs存活组4例,P=0.012)及治疗后EF和(或)FS增长率不明显[死亡组4.14% 和(或) 5.53% vs存活组55.48% 和(或)63.62%,Pa=0.000]提示预后不佳.初次发病年龄>5岁患儿病死率显著高于发病年龄≤5岁者(76.92% vs 47.14%,P=0.009).初次发病年龄>5岁(OR=16.000,95%CI 2.001~127.925,P=0.009)是小儿DCM独立危险因素,左心室肥厚(OR=0.057,95%CI 0.014~0.222,P=0.000)则是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 DCM常预后不良,远期存活率不高,发病年龄>5岁是小儿DCM的独立危险因素.1000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肌组织背向散射积分 (IBS)在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 3 0例正常儿童 ,3 2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 ,用HP 5 5 0 0型超声心动诊断仪。测量左心室心肌组织的IBS及IBS周期变化幅度 (CVIB)。用心包IBS除以心肌IBS和CVIB ,所得的比值作为心肌的校正IBS(IB % )和校正CVIB(CVIB % )。 结果   3 2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左心室IBS明显大于正常儿童 ,P <0 0 1。CVIB明显小于正常儿童 ,P <0 0 1。 结论  心肌组织背向散射积分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 ,可作为辅助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5.
心力衰竭(心衰)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主要并发症,而小儿心衰早期往往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为探讨诊断心衰早期血清标志物的特异性及可靠性,综述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脑钠素、心肌肌钙蛋白I的特性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儿童急性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421例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421例患儿中,男216例,女205例,中位年龄7.13岁.具有不同程度不适表现者为90.7%,病前或发病同时有明确感染史为92.4%,心肌酶谱增高者为96.2%,超声心动图出现心脏扩大或心功能降低表现者为39.6%,心电图表现ST-T改变者为76.2%,各种心律失常占90.7%.结论 儿童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多样,以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多见,心律失常是重要表现之一,心肌酶谱、动态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伊贝母种子发芽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导致伊贝母种子在自然环境下发芽率低的关键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去皮、高温刺激,切除胚乳,流水冲洗等物理方法或GA3,硫脲,KT等化学试剂处理种子.结果 发现去皮与切除胚乳的方法均能有效提高种子发芽率,达到90.0%左右,外源激素和高温刺激效果也较大,均超过50.0%.结论 贝母种子属于种皮休眠和胚休眠的双重类型,物理方法和化学试剂对其破除休眠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在患有肺炎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中诊断心力衰竭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患有肺炎的先心病患儿合并心力衰竭(A组)27例、患有肺炎的先心病患儿无心力衰竭(B组)23例、无先心病且心功能正常的肺炎患儿(C组)30例进行血清H-FABP、NT-proBNP、cTnI检测,观察和比较不同心功能状态下这些指标的变化。结果 A、B、C组cTnI、NT-ProBNP、H-FABP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组3项指标的阳性率均高于B组(P均<0.05)。A组心功能分级显示,随着心功能的恶化,cTnI的阳性率有增高趋势(P<0.05),而NT-ProBNP、H-FABP未显示出变化趋势(P>0.05)。结论随着心功能的恶化,cTnI阳性率增加,而NT-ProBNP、H-FABP在心力衰竭早期即表现出很高的阳性率,可作为诊断早期心肌缺血损伤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多变 ,无特异性的主诉 ,且轻重悬殊极大。轻者几乎无明显临床症状 ,或仅表现为轻微的全身症状和心脏症状 ,而重者呈暴发型 ,可出现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心源性休克 ,甚至发生猝死。因此 ,正确认识本病 ,对提高早期正确诊断十分重要。现将本科于 1 998~ 2 0 0 2年收治的 86例以消化道系统症状为主的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文 86例中男 48例 ,女 3 8例 ,年龄 8个月~ 1 3岁。诊断标准 按 1 999年 9月全国小儿心肌炎、心肌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修订…  相似文献   
10.
鞠樑  钱炜  李红  李琪  沙红  华琦  胡静  胥玲 《安徽医药》2017,38(7):892-894
目的 探讨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无锡市儿童医院住院的3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根据术前经胸心脏彩超测量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内径大小选择不同的封堵器及手术方法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即刻、术后第24小时及术后1、3、6、12个月随访,进行心脏彩超、胸片及心电图检查,观察疗效。结果 全部患儿均封堵成功,使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器23枚,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8枚。2例术后即刻心脏彩超有少量残余分流,随访3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1例术后出现血小板减少,予激素治疗1周后血小板恢复正常;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器对动脉导管未闭进行介入治疗,并发症少,疗效确切,远期效果满意。ADO-Ⅱ封堵器适用于小长管型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治疗,如适应证及手术方法适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