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近年来报道可以看出,我国部分地区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NGU;女性为宫颈炎)发病率逐年上升。1997年有学者统计8种性病发病构成比中,宫颈炎占第三位(18.61%),低于淋病(48.61%)和尖锐湿疣(22.69%)。2004年文献报道表明,宫颈炎患者已明显超过淋病奈瑟菌感染患者,其中支原体感染率达50%~60%以上。  相似文献   
2.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及耐药性变异分析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2003—2004年度非淋球菌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性变迁情况,为临床提供最新的流行病学资料及用药指导。方法:采用支原体培养、药敏一体化方法检测我院妇科、皮肤科送检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回顾性分析就诊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结果:支原体阳性患者以20~40岁青壮年为主,女性多于男性。2003年检测疑似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658例,支原体阳性率为47.4%,其中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混合型检出率分别为43.2%,1.7%,2.6%;2004年857例,支原体阳性率52.2%,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混合型检出率分别为43.1%,2.5%,6.7%。耐药监测结果表明2003—2004年度解脲脲原体对四环素类药物的敏感性无变化,对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耐药性2004年较2003年显著增加。结论:支原体(尤其是解脲脲原体)感染已成为非淋球菌性泌尿生殖系统炎症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耐药性变异明显,临床合理用药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mmatu rereticulocyte fraction,IRF)是指幼稚的或未成熟的网织红细胞(即含高RNA的网织红细胞)与总的网织红细胞的比值,是红系增生和预示贫血得到改善的一个早期敏感的指标。已知肾脏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主要来源,肾衰竭会导致EPO产生和释放缺乏而引起贫血,而肾移植是治疗慢性肾衰竭引起的贫血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脑梗死与FⅧ因子之间的关系 ,我们观察了 146名脑梗死患者及 60名正常对照组的FⅧ的变化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1 1 1 实验对象 患者组 :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 146名 ,诊断依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8年第 5次修订的诊断标准及头颅CT和 /或MRI扫描确诊为脑梗死者 ,女 68名、男 78名 ,平均年龄 62岁。除外严重的心、肝、肾及严重感染性疾病 ,女性患者排除口服避孕药史。对照组 :本院健康体检者60名 ,女 2 4名 ,男 36名 ,平均年龄 68岁。1 1 2 试剂及仪器 ①试剂 :FⅧ活性试剂、…  相似文献   
5.
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调查健康人、心肌梗死患者及脑梗死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g)β-455G/A、-148C/T、448G/A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Fg分子反应性及与血浆Fg水平的关系。方法: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基因频率分布,用计算机辅助的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分析方法和Clauss法分析血浆Fg水平。结果:等位基因-455A、-148T和448A在正常人中的频率分别是0.185,0.194及0.192;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频率分别是0.295,0.318及0.307;在脑梗死患者中的频率分别是0.177,0.193及0.182。心肌梗死患者中-455A、-148T和448A的频率比健康人明显升高。3个多态性位点-455G、-148C和448G或-455A、-148T和448A分别紧密连锁,符合率超过98%。心脑血管病患者的Fg功能明显增高且与Fg水平相关。3个多态性位点不同基因型组血浆Fg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3对等位基因紧密连锁不平衡,不同基因型组血浆Fg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心肌梗死患者中-455A、-148T和448A的频率比健康人明显升高。提示Fgβ-455G/A、-148C/T和448G/A三种基因多态性与血浆Fg水平无关,而与心肌梗死的发病相关。心脑血管病患者不仅Fg功能明显增高,且与Fg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238例脑梗死(ACI)患急性期和32例ACI溶栓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及血浆纤维蛋白单体(fibrin monomer,FM)联合反应进行动力学研究。方法:应用纤维蛋白原功能检测系统通过计算机辅助分析,得出一个动态结果。结果:(1)ACI急性期Fbg浓度和FM功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性(P<0.01);(2)急性期后前5天溶栓Fbg浓度和FM功能各参数又均低于对照组,而溶栓的恢复期各项指标均逐渐恢复,但各值仍高于对照组。结论:纤维蛋白原分子反应增强与纤维蛋白原分子结构变异有关,这可能是ACI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溶栓治疗中血浆纤维蛋白原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梗死 (CI)患者溶栓治疗中血浆纤维蛋白原 (Fg)功能的变化。 方法 应用Fg功能检测系统检测2 38例急性动脉硬化性CI患者急性期及 32例CI溶栓治疗时的血浆纤维蛋白单体 (FM)聚合反应的各参数 ,同时检测Fg浓度变化 ,并选取 5 0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 ①CI急性期Fg浓度和FM功能参数均高于对照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②急性期后溶栓的前 5天Fg浓度和FM功能各参数均低于对照组 ,而溶栓的恢复期各项指标均逐渐恢复。结论 纤维蛋白原分子反应增强与纤维蛋白原分子结构变异有关 ,这可能是CI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血浆凝血因子Ⅷ增高与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血栓形成是一类多因子疾病,至今已提到的危险因子约300余个。1865年Virchow提出血流或血液的有形成分以及血管壁的改变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原因。随着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使人们在Virchow理论的基础上对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65年Egeberg等报道在一个挪威家族中首例抗凝血酶Ⅲ缺陷症。患者表现有反复静脉血栓形成。随后Egeberg又相继报道了蛋白C、蛋白S缺陷,异常纤维蛋白原,FV Leiden或凝血酶原G20120A突变与静脉血栓形成有关。最近的研究又提出血浆FⅧ升高是继F  相似文献   
9.
本文观察了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不同采血条件对保存的血浆中抗凝血酶-Ⅲ,蛋白C,收白S的活性影响。结果显示蛋白活性最不稳定,在32℃条件下,硅化管与普通玻璃管保存血浆24小时其活性分别于相当于即刻的55%和42%,在室温,冰箱硅化管与玻璃管保存24h,则分别为9%和56%,76%,80%,87%和87%。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UF-100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白细胞的价值。方法采用该仪器和手工计数法分别测定肺泡灌洗液白细胞的重复性和携带互染率;并对47例灌洗液标本分别测定白细胞,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为1.3%~3.6%;互染率为1.6%;两种方法测定肺泡灌洗液白细胞计数高度正相关(r=0.889,P〈0.01)。结论用UF-100型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测定肺泡灌洗液白细胞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及互染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