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9篇
药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近年来对动脉区域介入化疗的研究表明 ,其疗效远高于全身化疗 ,且副作用小。我们自 1997年以来 ,对4 2例肺癌因各种原因未行手术患者进行了肺动脉介入化疗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 2例肺癌患者 ,男性 2 8例 ,女性 14例 ,年龄 30~ 73岁 ,平均 59岁。均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病理确诊 ,其中鳞癌 19例 ,腺癌 16例 ,未分化小细胞癌 7例。1.2 方法 :我们使用埋植式治疗装置 (简称药泵 ) ,规格为 75cm。常规消毒铺巾后 ,在右锁骨中点下方 1cm处穿刺锁骨下静脉 ,透视下置入引导钢丝 ,并将撕裂管置入锁骨下静脉 -上腔静脉 -右心房 -…  相似文献   
2.
肺肿瘤再次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再次肺切除治疗肺癌及胸膜肿瘤肺浸润的价值。方法回顾6例肺癌及1例胸膜肉瘤肺浸润患者再次手术治疗的资料,分析手术难度及术后恢复情况并总结治疗经验,随访分析全组病例生存情况。结果除胸膜肉瘤外其余6例肺癌患者均为完全切除病灶,无术中及围术期死亡。7例胸膜粘连均严重,尤其肺门处肿瘤生长、浸润严重,3例患者肺门大血管破裂出血500 ml以上。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超出初次手术(P=0.000)。术后发生心、肺功能不全各1例,短期支气管胸膜瘘、伤口感染各1例。全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42.9%和14.3%,肺癌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50.0%和16.7%。结论虽然肺部肿瘤再次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增大,但其成功率仍然很高,只要掌握好手术指征再次手术仍然能够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食管癌手术切除的适宜长度。方法手术切除140例食管鳞癌,用连续切片的方法将切除的标本制成病理切片,在镜下观察食管癌粘膜下浸润、跳跃式转移,肿瘤多源性等多方面情况。再用食管癌切除后,回缩法推算术中实际长度。结果 140例食管癌手术中,以肉眼观大体肿瘤为中心发现食管癌粘膜下浸润108例(77.1%),以门齿为距仅有近端浸润32例,远端浸润26例,两端均有侵润50例,近端粘膜下浸润长度平均为3.5cm,最长浸润距离值为4.8cm;距门齿食管癌远端粘膜下浸润长度平均为3.2cm,最长距离值为4.1cm:发现肿瘤多源性25例(17.9%),其中仅有近端病灶7例,仅有远端病灶13例,两端均有病灶5例。近端多源性病灶移与肉眼大体肿瘤距离加多源性病灶长度均数为3.9cm,最大距离为4.7cm;远端多源性病灶与肉眼大体肿瘤距离加多源性病灶长度均数为3.6cm,最大距离为8.5cm。140例患者中发现21例(15.0%)有跳跃式肿瘤转移,其中近端跳跃转移11例,远端跳跃转移5例,两端均有5例。近端跳跃式转移与肉眼大体肿瘤的距离加跳跃式转移的长度平均数2.3cm,最大距离3.1cm;远端跳跃式转移与肉眼大体肿瘤的距离加跳跃式生长的长度平均数2.4cm,最大距离2.8cm。140例患者中未发现残端癌。结论食管癌手术切除的适宜长度,应该是距门齿近端切缘至肿瘤上缘应不少于6cm,远端应将食管全部切除。  相似文献   
4.
绞窄性创伤性膈疝6例报告殷君太,朴庆云,杨晋平,吴远林我院1978年2月~1993年10月收治绞窄性创伤性膈疝6例,全部手术治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5例,女1例。年龄14~56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挤压伤3例,刀刺伤1例,食管癌术后2例...  相似文献   
5.
我院1985年2月~1993年10月收治由潜伏期转入梗阻绞窄期的创伤性膈疝6例,全部手术治愈出院,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14~56岁,平均35岁。起因于挤压伤3例(受伤部位为左胸腹部2例,右胸下部1例),刀刺伤(左胸下部)1例,食管癌术后2例。潜伏期11月~9年。入院时都表现为气促,呼吸快(30~55次/分),伴明显紫绀2例,血压7~5/5~3KPa。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效果。方法:收集80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采用国际随机字母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腔内介入组和开放手术组,每组各40例。开放手术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腔内介入组给予腔内隔绝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结果:腔内介入组成功置入38个支架,有效率高达95.00%,术后随访植入支架位置和形态正常,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腔内介入组术后出现假腔内血栓、截瘫、脑梗塞等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开放手术组假腔内血栓4例,截瘫2例,脑梗塞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腔内介入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内介入组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但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心瓣膜置换术后血浆华法林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心瓣膜置换术后血浆华法林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应用反相高压液相色谱法(RPHPLC) 和比浊法同步测定10 例心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血浆华法林浓度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 和国际标准化率(INR) 的动态变化。 结果 (1) 血浆华法林浓度在口服首剂量华法林后2 小时,即明显升高( P< 0-05) ,6 小时达高峰( P< 0-01) ,后稍有下降,24 小时又逐渐上升,72 小时趋于稳定;(2) 在口服华法林36 小时后,PT 才明显延长,INR 显著增加( P< 0-05) ,72 小时后PT 和INR 趋于稳定;(3) 血浆华法林浓度与PT 和INR 在抗凝治疗24 小时内,均无显著相关;48 小时后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 = 0-59 和r = 0-63( P< 0-05) 。 结论 在抗凝治疗早期,血浆华法林浓度与抗凝效应之间呈现非平行关系;抗凝治疗后72 小时,PT 才能真正反映华法林的全部抗凝作用,INR 可作为评价华法林抗凝效果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我们对170例开胸手术患者于术后安置不同内径的下胸部引流管行胸腔引流,并比较其引流效果及对胸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能谱CT与PET CT扫描诊断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1例疑似肺癌患者,采用螺旋CT、能谱CT及PET CT扫描,同时行血清癌胚抗原(CEA)、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 1(CYFRA21 1)及神经元烯醇化酶(NSE)检测,比较不同扫描方法及不同扫描方法联合肿瘤标志物的诊断价值。结果〓61例患者经3种扫描方法检查,PET CT诊断的真阳性患者43例(7049%),能谱CT为40例(5902%),螺旋CT为35例(5902%),3种诊断方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肺腺癌患者通过能谱CT诊断14例,PET CT和螺旋CT分别诊断13例和12例,PET CT与能谱CT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348%和8696%,均高于螺旋CT(7609%,P<005),PET CT与能谱CT扫描的准确率分别为9180%和8197,均优于螺旋CT(6885%,P<005)。PET CT与能谱CT对纵膈转移性淋巴结检出率分别为8889%和7778%,显著高于螺旋CT(6111%,P<005)。将3种扫描方法与肿瘤标志物检测联合诊断肺癌,PET CT、能谱CT联合肿瘤标志物诊断的特异度分别为8667%和7857%,均高于螺旋CT(6667%,P< 005);PET CT及能谱CT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344%和8852%,均高于螺旋CT(7869%,P<005);能谱CT扫描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与PET CT诊断的灵敏度(9149%,9348%)和准确率(8852%,9180%),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螺旋CT、能谱CT和PET CT在诊断肺癌方面,PET CT的灵敏度和准确率最高,能谱CT次之,螺旋CT最低。在诊断纵膈转移性淋巴结方面也有明显差异(P<005)。能谱CT诊断肺腺癌具有一定的优势,而能谱CT扫描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与PET CT诊断肺腺癌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癌手术中管胃重建消化道的临床应用及其术后生活质量。方法:474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管胃组及对照组,管胃组243例,对照组231例。管胃组采用切除胃小弯侧形成管状胃由食管裂孔经后纵隔沿食管床及主动脉弓后送至右胸膜顶或者左颈部行食管胃吻合,食管胃吻合采用粘膜肌层分层吻合;对照组则采用全胃由同样途径在右胸膜顶或左颈部行食管胃断端分层吻合。结果:两组病人术后均恢复出院,无手术死亡。管胃组吻合瘘发生率为0.8%,明显低于对照组吻合瘘发生率5.1%,p<0.05;吻合口狭窄发生率1.2%,明显低于对照组吻合狭窄发生率13.8%,p<0.05;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1.2%,明显低于对照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16.4%,p<0.05。结论:食管癌手术中管胃重建消化道更加符合患者生理解剖要求,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