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瘤块种植制备兔肝VX2肿瘤模型的可行性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VX2肿瘤组织块制备兔肝肿瘤模型,观察谷丙转氨酶(ALT)、体温、体质量、体液免疫球蛋白、肿瘤的增长、脏器转移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等。结果兔肝VX2肿瘤原位移植模型的移植成功率为100%,6周肝内转移率为100%,6周肺转移率为80%。随着瘤体体积的增长,体温及ALT逐渐升高,体质量逐渐减轻,免疫球蛋白则呈下降趋势。超声检查显示肝脏有结节样增强回声。肿瘤呈灰白色,质硬,光镜下可见癌细胞核大,深染伴核异型。结论采用瘤块种植制备兔肝VX2肿瘤模型,具有容易制备、生长周期短、成功率高及模型稳定等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肝肿瘤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扶正养阴方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兔肝VX2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30只兔肝VX2肿瘤模型随机分为HIFU组(HIFU照射)、联用组(HIFU照射+扶正养阴方)和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每组10只,治疗后监测肿瘤体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脏器转移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等。结果HIFU组与联用组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IFU组与联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8d,联用组和HIFU组的ALT低于对照组(P〈0.05)且联用组降低更明显(P〈0.01)。联用组未发生肺转移,HIFU组有2只发生肺转移,对照组全部发生肺转移。超声和病理检查均提示HIFU治疗后肿瘤组织变性坏死。结论扶正养阴方联用HIFU能有效地抑制兔肝VX2肿瘤的生长,可为HIFU联用中药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激素相关性胰腺炎的特点、发病机制、防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激素相关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症治疗后重症胰腺炎患者10 d后症状及体征均缓解,各项指标恢复正常;轻症患者3~5 d完全恢复正常。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期间未再出现急性胰腺炎发作。结论激素相关性胰腺炎的恢复时间及预后与激素用量及用药时间有关。一般来说激素相关性胰腺炎起病急,症状及体征不典型,病情较轻,恢复时间短,临床治疗效果好,不易反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Wnt6、Wnt3A、LEF1和FZD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结直肠癌(CRC)筛查及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收治的55例CRC患者为观察组,55例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分别取观察组CRC组织、术前血标本、术前粪便标本以及对照组正常结直肠组织、外周血样本、粪便标本,使用QIAGEN试剂盒提取结直肠组织基因组DNA以及血液、粪便中脱落细胞DNA,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以上4种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情况;RT-PCR法检测mRNA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蛋白水平;进而比较两组受检者以上4种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及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共提取组织、血液、粪便脱落细胞DNA110例,最终验证存在人基因组DNA并完成MSP110例。观察组粪便脱落细胞DNA中Wnt6、Wnt3A、LEF1和FZD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69.1%、63.6%、54.5%和56.4%,4种基因总甲基化阳性率为90.9%;对照组粪便脱落细胞DNA中Wnt6、Wnt3A、LEF1和FZD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0.0%、1.8%、0.0%和1.8%,4种基因总甲基化阳性率为3.6%。粪便脱落细胞DNA中Wnt6、Wnt3A、LEF1和FZD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对21例Ⅰ~Ⅱ期CRC的发现率分别为80.9%,71.4%,57.1%和57.1%,联合检测4种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对Ⅰ~Ⅱ期CRC的发现率为90.5%。CRC患者粪便脱落细胞DNA中Wnt6、Wnt3A、LEF1和FZD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患者性别、年龄、远处转移、肿瘤部位、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未见相关(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结直肠组织、血标本、粪便标本中Wnt6、Wnt3A、LEF1和FZD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受检者结直肠组织中Wnt6、Wnt3A、LEF1和FZD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后的mRNA及蛋白水平均有所下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电脉图差异明显。结论MSP法检测结直肠组织、血液及粪便脱落细胞DNA中Wnt6、Wnt3A、LEF1和FZD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是CRC早期筛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形态、病理特点及治疗效果等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镜中心经内镜治疗137例LST病变的临床资料。将LST分成LST-G组及LST-NG组,分析组间病变部位、大小、内镜分型及病理分类的差异;比较组间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的差异,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LST颗粒型(LST-G)发病率69.34%(95/137),非颗粒型(LST-NG)发病率30.66%(42/137);LST结直肠各个部位均有分布,升结肠好发,发病率为 25.55%(35/137),结直肠各部位发病率LST-G组与LST-N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方面,LST-G组与LST-NG管状腺瘤发病率最高,分别为70.53%(67/95)及66.67%(28/42);锯齿状腺瘤发病率LST-NG组(26.19%,11/42)明显高于LST-G组(4.21%,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T-G组与LST-NG 组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以及癌变的概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学检查示9例早期结直肠癌,癌变率(6.57%,9/137),4例(1例pT1b1脉管癌栓+3例pT1b2)追加外科手术,术后无癌组织残留及脉管浸润,术后3~6个月复查肠镜均未复发。LST-G与LST-NG之间整块切除率(91.58% vs 95.23%),完全切除率(86.32% vs 88.09%)和治愈性切除率(82.21% vs 8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例出现迟发性穿孔,转外科手术治疗,无迟发性出血发生。结论 对于符合适应症LST病灶首选ESD内镜治疗,术后病理为预后及进一步干预措施提供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6.
杨凯  杨齐华 《新中医》2019,51(2):139-141
目的:观察养胃消溃汤联合西药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养胃消溃汤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分析2组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随访3月的复发率;检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细胞CD8~+、CD4~+水平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2 (IL-2)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变化。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69.05%,对照组为47.3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CD8~+、CD4~+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2水平高于对照组,IL-6、TGF-β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良反应率、复发率观察组分别为11.90%、9.52%,对照组分别为36.84%、31.58%,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养胃消溃汤联合西药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能够减轻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临床愈显率,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Hp相关性萎缩性胃窦炎的随访观察,探讨根除Hp后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的转归及胃黏膜肠化生逆转、发生、发展的影响,以进一步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案,减少胃癌发生率。方法65例患者经胃镜定标活检取材,病理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窦炎或/及肠上皮化生,Hp检查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和胃黏膜组织切片亚甲蓝染色镜检。用三联抗Hp治疗2周(埃索美拉唑片20rag,q12h;克拉霉素片0.5g,q12h或阿莫西林片1.0g,q12h,呋喃唑酮片0.1g,q12h)。随访1年,再次于定标活检部位取材行Hp检测及病理检查。结果Hp根除1年后胃窦黏膜萎缩及肠化程度均有所减轻,重度萎缩及重度肠化程度明显减轻,但除重度萎缩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持续性感染可加重萎缩性胃窦炎的病理进展,根除Hp后可减轻胃窦黏膜炎症、萎缩、肠化程度,减少胃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来那度胺胶囊联合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9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均予以5 mg·kg-1贝伐珠单抗,每2周1次,静脉输注+来那度胺每次25 mg·d-1,qd,口服,第1~21天。所有患者每个周期均为28 d,均治疗至疾病进展。评价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29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为37.93%(11例/29例),疾病控制率为93.10%(27例/29例),平均用药疗程为6.25个周期,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7.68个月。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血液系统损害、肾功能损伤和胃肠道反应为主。结论来那度胺胶囊联合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较好,且患者均可耐受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生大黄经鼻肠管灌注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0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32例。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采用经鼻肠管灌注,对照组采用经胃管注入等量等温的生大黄液,对比两组APACHEⅡ评分、Balthazar CT积分、空肠到达率、不良反应率、成功率,以及C反应蛋白、血淀粉酶、肛门排气排便功能、腹疼消除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并观察两组治疗后IL-1、IL-6及细菌内毒素水平。结果:观察组的APACHEⅡ评分为(4.48±1.4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2±1.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althazar CT积分为(2.57±1.38)分,与对照组的(2.98±1.15)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12 h空肠到达率为74.55%、成功率为96.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0%、84.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5.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 h空肠到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血淀粉酶、肛门排气排便功能、腹疼消除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清IL-1、IL-6、细菌内毒素水平分别为(28.75±7.32)pg/mL、(33.56±8.12)pg/mL、(21.03±13.66)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77±7.70)pg/mL、(38.35±6.45)pg/mL、(33.25±10.14)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生大黄经鼻肠管灌注术对于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治愈率、减少对胰腺的刺激、缩短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时间,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用恩替卡韦片与联用胸腺肽注射液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12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恩替卡韦,治疗组给予恩替卡韦口服,同时给予α1胸腺肽(日达仙)皮下注射,共计12个月,观察各组肝功能,HBVDNA,乙肝三系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恩替卡韦片联用胸腺肽注射液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复常率,HBV-DNA阴转率,血清HBeAg/抗-Hbe的转变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好转。结论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