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4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调查陕西沙参属药用植物资源,为开发和利用该属药用植物提供资料。方法深入陕西各地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有关研究文献,对陕西沙参属药用植物的种类、生境分布、资源状况及功能主治等进行了归纳总结。结果确定陕西共产沙参属药用植物12种及2亚种,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结论陕西沙参属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具有艮好的开发应用前景。同时各种之间生态学方面均有较大差异,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铁棒锤微波和超声波2种不同提取方法提取挥发油成分的异同。方法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铁棒锤中的挥发油。采用GC-MS结合计算机检索对所得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分别用2种方法从铁棒锤中提取挥发油,鉴定出30和33种化合物。结论 2种不同方法提取铁棒锤挥发油化学组成成分差异性较大,部分挥发油成分还具有毒性,这些挥发油成分是否是铁棒锤毒性成分的组成部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湖南、陕西、湖北、山西产地葛根中总黄酮及葛根素的含量差异,为资源优选和合理使用奠定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葛根中总黄酮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葛根中葛根素的含量。结果湖南、陕西、湖北、山西四个产地葛根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6.13%、7.24%、14.33%、13.71%;四个产地葛根中葛根素的含量分别为2.13%、2.82%、5.61%、4.76%。结论湖南、陕西、湖北、山西四个产地的葛根中总黄酮和葛根素的含量差异较大,总黄酮含量高葛根素的含量也相应的高,用总黄酮和葛根素作为葛根药材评价的指标是可行性,湖北产葛根药材最好,其次是山西,再次是陕西,最后是湖南,为药材的合理使用和资源评价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铁棒锤的合理使用及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色谱柱:Diamonsil C_(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以乙腈-四氢呋喃(25∶15)为流动相A,以0.1mol·L~(-1)醋酸铵溶液(每1 000mL加冰乙酸0.5mL)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35nm。结果在此色谱条件下,3种双酯型生物碱可以完全分离,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3~1.33μg(r=0.999 0),0.34~3.41μg(r=0.998 2)和0.34~3.41μg(r=0.998 1),回收率分别为97.0%(RSD=1.290%),97.0%(RSD=1.174%)和96.3%(RSD=1.521%)。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能用于铁棒锤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测定。甘肃产铁棒锤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83%,0.012%和0.055%,酯碱含量高,临床使用时应减少用量或炮制后使用。  相似文献   
6.
秦岭产4种乌头地上部分生物碱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秦岭产乌头属的松潘乌头、太白乌头、甘青乌头、铁棒锤地上部分总生物碱的含量,探讨种的化学资源分布,为该属资源有效利用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乌头属地上部分总生物碱。结果4种乌头地上部分的总生物碱为:花期-松潘乌头0.12%、太白乌头1.34%、甘青乌头0.54%、铁棒锤1.54%;果期-松潘乌头0.10%、太白乌头1.13%、甘青乌头0.60%、铁棒锤1.38%。结论花期太白乌头、甘青乌头及铁棒锤总生物碱含量较高,有一定的资源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脉立妥对小鼠微循环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脉立妥对小鼠耳郭微循环血流量和凝血时间的影响.方法小鼠静脉给药后,测定耳郭微动脉、静脉管径和血流速度、断尾血流量及血浆纤维蛋白丝出现时间.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脉立妥小、中剂量组对小鼠耳郭静脉血流流速具有显著作用;大剂量组对动脉管径及动、静脉血流速度均有显著作用;但小、中、大剂量对断尾血流量和血浆纤维蛋白丝出现时间统计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脉立妥对小鼠耳郭微循环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陕产铁棒锤不同生长期不同器官中3-乙酰乌头碱及去氧乌头碱进行含量测定,探讨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为资源开发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色谱柱:Diamonsil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A:乙腈,B:0.03 mol·L-1碳酸氢铵溶液,浓氨水调PH9.5;流速:1.0 m L·min-1;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0 nm;温度35℃。结果:3-乙酰乌头碱在叶、茎及果实中的含量高于不同生长期根中的含量,具有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且随着植物的生长呈现上升趋势,在盛花期达到峰值。叶和茎中3-乙酰乌头碱含量较高,还会随着植物的生长转移到其他器官。去氧乌头碱在叶中含量最高,在盛花期达到峰值,且在叶中随着植物的生长呈现上升趋势,但茎中去氧乌头碱在各生长期的含量均低于根,去氧乌头碱的代谢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铁棒锤不同器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通过本研究,为陕产铁棒锤人工采收、合理使用、资源开发及质量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文献,全面分析"脑心同治"理论发展状况。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PubMed数据库为文献来源,检索2001至2018年"脑心同治"研究的文献,利用Bicomb2工具对文献年代、期刊、作者、科研机构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可视化工具Ucinet6和NetDraw2.084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特征。结果:"脑心同治"文献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研究热点为基于脑心同治理论开发的中药大品种"丹红注射液"和"脑心通胶囊"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应用,主要内容为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分子机理、物质基础等方面,并已取得了显著成果。结论:"脑心同治"理论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脑心同治"理论更加系统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名称、基原、品种、学名、产地、采收加工与炮制、品质等方面对历代本草典籍中有关菊花的记载进行考证,并对其近现代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理清古今关系,为含菊花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依据。菊花是我国观赏用、食用、药用植物,其别名较多,但历代多以“菊花”“甘菊”“甘菊花”之名记载于本草中。唐代以前,药用菊花主要采集野生品,有黄花和白花2种,其中黄花品种的主流基原为甘菊Dendranthema lavandulifolium和委陵菊D. potentilloides,白花品种的主流基原则为毛华菊D. vestitum和小红菊D. chanetii。药用菊花栽培始于北宋,由野生的甘菊、委陵菊、毛华菊和小红菊通过长期的种间种内杂交选育,逐步形成了现在的菊花栽培种D. morifolium。菊花传到国外后,外国学者开始用林奈的植物分类系统对菊花进行命名,1792年马蒂埃尔将菊花命名为Chrysanthemum morifolium并延续至今,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均采用此学名。宋代已出现“南阳菊”“邓州黄”“邓州白”等多个地方品种,至民国,药用栽培菊花逐步形成了“怀菊”“亳菊”“滁菊”“贡菊”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