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观察芍药苷在大鼠粪便中的降解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培养液中的芍药苷经适当处理后以乙腈/水为流动相(1.0 mL·min-1)通过C18反相柱进行分离,在紫外波长230 nm下检测.制备芍药苷样品的水溶液(PPE)、赤芍水煎液(PR)、丹参加赤芍的水煎液(SMPR)以及冠心Ⅱ号(GXⅡ)的水煎液,分别与大鼠新鲜粪便在无氧条件下培养,不同时间采样测定.药物浓度的变化应用NONMEM软件以不同的动力学模型进行解析.结果 所建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满足本研究中芍药苷测定的要求,在浓度范围0.787 5~39.38 mg·L-1区间内符合线性,日内、日间的变异均小于5%.芍药苷不同组方与大鼠粪便共同培养后约在1 h之后出现降解,降解启动时间,降解速率,以及降解的方式随着芍药苷组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结论 多数情况下肠道菌群对芍药苷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但是冠心Ⅱ号组中芍药苷的降解更接近于零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2.
肠道菌群对冠心Ⅱ号方中芍药苷降解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观察芍药苷在大鼠粪便中的降解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培养液中的芍药苷经适当处理后以乙腈/水为流动相(1.0 mL·min-1)通过C18反相柱进行分离,在紫外波长230 nm下检测。制备芍药苷样品的水溶液(PPE)、赤芍水煎液(PR)、丹参加赤芍的水煎液(SMPR)以及冠心II号(GXⅡ)的水煎液,分别与大鼠新鲜粪便在无氧条件下培养,不同时间采样测定。药物浓度的变化应用NONMEM软件以不同的动力学模型进行解析。结果所建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满足本研究中芍药苷测定的要求,在浓度范围0.787 5~39.38 mg·L-1区间内符合线性,日内、日间的变异均小于5%。芍药苷不同组方与大鼠粪便共同培养后约在1 h之后出现降解,降解启动时间,降解速率,以及降解的方式随着芍药苷组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结论多数情况下肠道菌群对芍药苷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但是冠心Ⅱ号组中芍药苷的降解更接近于零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3.
冠心Ⅱ号方中芍药苷的群体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旨在分析冠心II号方中组分的变化对芍药苷药动学性质的影响.将大鼠随机分组后分别静脉注射芍药苷提取物(PPE)、灌胃给予PPE及三种不同组成的水煎液,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血浆中芍药苷浓度,并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对全部数据进行药动学模型拟合.吸收相中带有一级降解速率的二室口服吸收模型可以用于描述芍药苷的体内药动学特征,药动学参数CL1、V1、CL2、V2、Ka0及Kal的群体拟合值分别为0.509L/h,0.104 L,0.113L/h,0.123L,0.135 h-1及0.0135 h-1,模型对个体间差异进行了估计,并以给药剂型(DF)作为固定效应对参数Ka1、Ka0和V1进行了校正.群体药动学方法可以用于分析冠心II号中组方变化对芍药苷体内吸收和分布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群体药物动力学原理分析复方冠心Ⅱ不同组成条件对主要组分芍药苷及阿魏酸体内过程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组后分别静脉注射芍药苷(PPE)或阿魏酸(FA)提取物水溶液、灌胃给予PPE或FA水溶液及不同组成的水煎液,HPLC法测定血浆中芍药苷和阿魏酸浓度,以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分别对芍药苷和阿魏酸的血药浓度数据进行群体药物动力学解析。结果:芍药苷的体内药物动力学过程可用吸收相包含一级降解过程的二室口服吸收模型进行表述,参数CL1、V1、CL2、V2、Ka0和Ka1分别为0.509 L/h, 0.104 L,0.113 L/h,0.123 L,0.135/h及0.0135/h;阿魏酸的体内过程可用二室口服吸收模型表述,参数CL1、V1、CL2、V2,、Ka及F分别为0.295 L/h、0.025 L、0.0331 L/h、0.0518 L、0.110/h及0.40。模型化中对个体间差异进行了估计,并以给药组方因素(DF)作为固定效应对参数进行了校正。结论:群体药物动力学方法可以用于分析中药复方冠心Ⅱ中组方变化对其中指标成分的体内吸收和分布产生的影响,较以往的方法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