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福红  王盼  赵鑫  陈红刚  王惠珍  杜弢 《中成药》2023,(8):2782-2786
目的 研究减量分期施用水溶肥对菘蓝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F1(颗粒肥料常量施肥)为对照,研究F2(水溶肥常量施肥)、F3(常量分期施肥)、F4(减量30%分期施肥)、F5(减量50%分期施肥)对菘蓝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 水溶肥减量分期施肥方法(F3、F4、F5)在菘蓝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上均优于F1,尤以F4效果最佳,其大青叶产量、板蓝根产量、经济效益分别为11 984.1 kg/hm2、6 317.5 kg/hm2、26 563.6元/hm2,较F1分别增加5.52%、21.34%、19.36%,板蓝根中尿苷、鸟苷、(R,S)-告依春含量较F1分别增加17.4%、17.2%、59.2%;F3大青叶产量、板蓝根产量和经济效益较F1分别增加0.42%、9.15%、4.47%,板蓝根中鸟苷、(R,S)-告依春含量较F1分别增加8.8%、19.3%;F5板蓝根产量和经济效益较F1分别增加14.63%、10.99%,板蓝根中尿苷、鸟苷、(R,S)-告依春含量较F1分别增加22.8%、6.5%、15.2%。结论 水...  相似文献   
2.
基于ISSR的甘肃不同产区栽培当归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田田  晋玲  张裴斯  李应东  杜弢  何子清 《中草药》2015,46(23):3549-3557
目的研究甘肃不同产区栽培当归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肃省41个居群的栽培当归样本进行分析,利用Popgene 32软件分析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等遗传信息参数,应用Ntsys软件构建亲缘关系UPGMA聚类图。结果 8条引物共检测到15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19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77.27%。栽培当归居群间的H为0.222 9,Shannon’s多样性信息指数(I)为0.337 4,种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683 9,基因流(Nm)为0.2311,遗传距离变化范围0.042 9~0.327 8。结论甘肃栽培当归遗传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较高;居群间遗传多样性水平明显高于居群内;居群间遗传分化程度大,且基本无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3.
张延红  何春雨  刘晓博  杜弢  陈红刚 《中草药》2008,39(11):1729-1732
目的筛选出适于无菌短枝快繁的培养基及研究试管苗移栽驯化技术。方法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BA和NAA,对黄芪的不同外植体进行组织快繁研究。结果一年生植株的带芽茎段在MS BA0.1mg/L培养基上短枝长势最好;一年生植株的新生芽和两年生植株的带芽茎段,在MS BA0.8mg/L NAA0.1mg/L培养基上均能产生丛生芽。将短枝接种于1/2MS 0.1%活性炭或1/2MS NAA1.5mg/L 0.1%活性炭的培养基上,经诱导产生有效根。小苗经沙培驯化后,移栽成活。结论利用蒙古黄芪的无菌短枝快繁优良种苗是一种经济、快速、可行的育苗方式。  相似文献   
4.
甘肃栽培铁棒锤与野生铁棒锤生药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甘肃产的栽培铁棒锤与野生铁棒锤进行生药学研究。方法从原植物鉴定、药材性状、显微特征、浸出物、灰分及水分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甘肃栽培与野生铁棒锤在原植物性状、药材性状、浸出物、灰分方面差异较大;在显微特征和水分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甘肃栽培铁棒锤与野生铁棒锤存在一定差异,野生铁棒锤品质优于栽培铁棒锤。但野生铁棒锤资源日趋枯竭,急需合理保护,而栽培铁棒锤可规模化种植,加强管理,提高药材质量,为遏制野生资源枯竭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甘草种苗等级与植株生物量积累及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甘草种苗等级与植株生物量积累、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关系,为制定种苗标准提供依据。方法:以单根重量为分级指标对甘草种苗进行分级,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种苗聚类分级为3个级别,以级别为处理进行田间试验,连续两年于生长期测定甘草植株鲜重和根干重,实验室测定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结果:一级、二级种苗(单根重10.0 g以上)生长期植株的总生物量、根干物质量及产量均大于三级种苗。3年生药材的甘草酸、甘草苷、芹糖基甘草苷和甘草素的含量,一、二级种苗高于三级种苗;不同等级种苗药材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均高于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标准。结论:种苗等级对甘草药材的质量及产量均有影响,生产上建议选用单根重在10.0g以上的种苗。  相似文献   
6.
分析总结了《试验统计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今后改进的设想,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研究,进行试验方案、试验研究报告(论文形式)的撰写,其中要注重练习试验结果在科技论文中的表示,通过改进,以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运用自如。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适用于中麻黄的简单重复序列区间.聚合酶链反应(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方法:以凝胶成像系统下特异谱带特征为评价指标,以Mg2+、dNTPs、TaqDNA聚合酶、引物和DNA模板为考察因素,采用L16(4^5)正交试验优选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反应体系中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筛选。结果:中麻黄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20p1)为30ngDNA模板、0.25mmol/LdNTPs、2.0mmol/LMg2+(10xPCRBuffer)、0.4μmol/LISSR引物、1.5UTaqDNA聚合酶;并筛选出了12条ISSR-PCR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结论:所建中麻黄ISSR—PCR反应体系经过10份中麻黄材料检验证明该体系稳定可靠,可用于中麻黄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适合铁棒锤种子蛋白质研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体系,为铁棒锤种子纯度检测及鉴别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6种蛋白质提取法提取伏毛铁棒锤种子蛋白质,并筛选出最佳提取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分离胶浓度、料液比、上样量对伏毛铁棒锤种子蛋白电泳分离效果的影响,并采用筛选出的蛋白质最佳提取分离方法对铁棒锤和伏毛铁棒锤种子进行鉴定。结果巯基乙醇法提取的伏毛铁棒锤种子蛋白质电泳图谱效果较佳,电泳谱带数最多(14条)、最清晰,适合于其种子纯度检测;分离胶浓度为15%、料液比为1∶10(M/V)、蛋白上样量稀释5倍时,其种子蛋白质电泳分离效果较好;铁棒锤和伏毛铁棒锤种子蛋白质电泳图谱在蛋白质谱带位置和强弱上有一定差异。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铁棒锤种子蛋白样品制备方法及SDS-PAGE技术可用于铁棒锤种子纯度检测,其蛋白质图谱可作为铁棒锤与伏毛铁棒锤种子的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9.
党参种苗等级与药材产量及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广泛收集产自甘肃省渭源县、漳县、岷县、宕昌县、陇西县等地党参种苗30份,测定其根长、根粗、单根重,然后K聚类分析,依据聚类结果将种苗划分为3个等级,以不同等级为处理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等级党参种苗与药材产量及质量的关系,为制定党参种苗质量标准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一级苗出苗最快,产量最高,且显著的高于二级苗和三级苗(P0.05);一级苗炔苷含量最高,显著高于三级苗(P0.05);三级苗多糖含量最高,显著高于二级苗和一级苗(P0.05)。因此从党参药材产量、质量及投入成本综合分析,党参移栽应选择根长15.6 cm,根粗2.7 mm,单根重0.56 g的种苗为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外科治疗2型糖尿病(T2DM)对于血糖控制有良好效果,腹腔镜胃袖套状切除术(LSG)与腹腔镜Roux-en-Y胃肠短路术(LRYGB)是常采用的两种术式,本次研究将系统评价该两种术式对T2DM的疗效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Pubmed、Embase、Springerlink、万方和CNKI数据库文献搜索LSG与LRYGB两种术式治疗肥胖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检索时间截止至2012年4月。采用RevMan 5.1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前瞻性研究文献,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两术式对术后血糖缓解率、HbA1c、血糖下降幅度、体重指数和体重下降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10);LSG术后额外体重丢失低于LRYGB(P=0.04),并效应值-14.17(95%CI:-27.44,-0.90)。结论 LSG与LRYGB在对T2DM的体重和血糖的控制效果相当,提示LSG可作为外科治疗T2DM的优先考虑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