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探究丹参酮ⅡA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及巨噬细胞RAW264.7胆固醇逆向转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LDLR-/-小鼠32只随机分为4组,给予普通饲料或高脂饲料喂养12周。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丹参酮ⅡA组、阿托伐他汀组给予丹参酮ⅡA溶液、阿托伐他汀溶液干预12周。RAW264.7细胞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100 mg·L^(-1)诱导24 h,并同时给予含有丹参酮ⅡA低、中、高剂量(10、20、40μmol·L^(-1))的培养基。检测小鼠血清TC、TG、LDL-C、HDL-C值。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根部、RAW264.7细胞内脂质积聚。Western blot测定小鼠主动脉组织、肝组织、RAW264.7细胞ABCA1、ABCG1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ⅡA、阿托伐他汀降低小鼠血清TC、TG、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P<0.05),减小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相对管腔面积比值,上调小鼠主动脉组织、肝组织ABCA1、ABCG1蛋白水平(P<0.05);丹参酮ⅡA减少RAW264.7细胞内的脂滴累积,ABCA1、ABCG1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丹参酮ⅡA通过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抑制泡沫细胞形成,改善脂代谢,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活血通络法代表方桃红饮对动脉粥样硬化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小鼠肝组织炎症损伤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野生型雄性C57/B6J小鼠10只为空白组,ApoE-/-/C57/B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和中药治疗组(桃红饮高、中、低剂量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和中药治疗组给予西方高脂饮食造模12周,阿托伐他汀(5mg/kg)和中药组(11.54g/kg, 5.77g/kg, 2.89g/kg)以灌胃给药,空白组和模型组以灭菌纯水灌胃12周,检测血清ALT、 AST、TRIG、TC、LDL,以及肝组织SOD、MDA和GSH水平;HE染色评估肝组织形态和炎性浸润、Masson染色评估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肝脏免疫荧光染色评估淋巴管数量和形态。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不同程度减低了血清TRIG、TC、LDL的水平(P<0.05),增强了肝脏SOD、GSH的活性(P<0.01),降低MDA(P<0.01),减轻了肝脏脂肪变性及纤维化进展,其中高剂量组作用最为显著。结论 通过活血通络法代表方桃红饮治疗可以减缓动脉粥样硬化及并发的NAFLD...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冠心康对脂多糖(LPS)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干预的巨噬细胞铁死亡的影响及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ox-LDL联合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铁死亡并给予冠心康和ERK5抑制剂XMD8-92进行干预,检测铁死亡相关指标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胞内二价铁离子(Fe2+)含量、活性氧(ROS)及谷胱甘肽(GSH)水平,IL-6、TNF-α、MMP含量及ERK5/Nrf2信号通路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LPS联合ox-LDL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LPO含量、胞内Fe2+含量及ROS水平升高,GSH含量减少,IL-6、TNF-α、MMP-2、MMP-9含量显著升高,ERK5、Nrf2、HO-1、GPX-4的mRNA及P-ERK5、P-Nrf2、HO-1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冠心康组LPO、Fe2+、ROS降低,GSH含量增加,IL-6、TNF-α、MMP-2、MMP-9水平下调,ERK5、Nrf2、HO-1、GPX-4的mRNA及P-ERK5、P-Nr...  相似文献   
4.
构建恰当的吞咽障碍动物模型,是进行吞咽障碍机制及治疗方法研究的重要手段。目前用于复制吞咽障碍的模型动物主要有啮齿动物、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其他一些哺乳动物,其中大、小鼠最为常用。复制的疾病模型主要有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吞咽障碍、帕金森病吞咽障碍以及口咽部神经肌肉病变吞咽障碍等类型。造模成功与否主要依靠吞咽功能评估,如透视荧光吞咽检查、电生理检查等。目前还没有动物模型能完整表现与人类相似的吞咽障碍临床和病理特征。随着定向遗传基因修饰等技术的发展,以及不同检测指标的联合使用,有望复制出更加合理的吞咽障碍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血管软化丸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片口服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软化丸口服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斑块大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TC、TG和LDL均降低、HDL均升高,且观察组血脂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血管内皮功能、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检测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软化丸能够有效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化痰祛瘀中药对小鼠主动脉和血管内皮细胞(VEC)微小核糖核酸126(miR-126)及其下游信号表达的调控,研究中医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制。方法在细胞实验中,将血管内皮细胞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模型组、中药高剂量(86.4 g/kg)含药血清组、中药低剂量(21.6 g/kg)含药血清组。不同组别的血管内皮细胞分别经不同含药血清干预后,观察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血管内皮细胞中miRNA-126、RGS16、CXCL12、CXCR4、VCAM-1 mRNA和蛋白表达;体内实验采用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横截面病理损伤程度,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主动脉miRNA-126、RGS16、CXCL12、CXCR4、VCAM-1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VEC凋亡率均明显升高(P<0.05),增殖率均明显降低(P<0.05),miR-126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RGS16、CXCL12、CXCR4、VCAM-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而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VEC凋亡率均明显降低(P<0.05),增殖率均明显升高,miR-126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RGS16、CXCL12、CXCR4、VCAM-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高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VEC的凋亡率和增殖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miR-126 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RGS16、CXCL12、CXCR4、VCAM-1 mRNA和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体内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小鼠主动脉血管管径厚薄均匀,内膜光滑平整,无动脉粥样硬化病灶;模型组小鼠血管管径厚薄不均匀,斑块形成明显,血管管壁厚度、AS斑块截面积显著大于其他各组;中药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小鼠主动脉各层结构正常,炎性细胞浸润较轻,病变轻,AS斑块较小,病变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主动脉中miR-126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RGS16、CXCL12、CXCR4、VCAM-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主动脉中miR-126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RGS16、CXCL12、CXCR4、VCAM-1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高剂量组相比,低剂量组主动脉中miR-126 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RGS16、CXCL12、CXCR4、VCAM-1 mRNA和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化痰祛瘀中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miRNA-126,影响其下游信号GRS16、CXCL12、CXCR4、VCAM-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建立动物模型是研究卒中后吞咽障碍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线栓法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用的经典模型,新近研究表明,化学损毁吞咽中枢疑核也能造成大鼠表现吞咽功能障碍,但其造模成功率、临床相似性、可调控性仍不确定。目的:观察线栓法与化学损毁法两种不同造模方法对大鼠模型的吞咽功能改变,探究能较完整表现与人类相似的吞咽障碍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10只,线栓组15只,化学损毁组15只,线栓组以线栓法短暂脑缺血90 min后再灌注制备左侧卒中脑缺血模型,化学损毁组以鹅膏蕈氨酸化学损毁疑核造成大鼠吞咽障碍模型。记录各组大鼠每周存活数、体质量及24 h进食、进水量,在造模后第2,7,14,30天时采用生物信号采集器及张力换能器检测大鼠吞咽启动反应时间及吞咽次数,并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延髓吞咽中枢疑核处病理学形态变化,ELISA法观察各组大鼠血清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1)和化学损毁组相比,线栓组大鼠死亡率在第2,7天显著降低(P <0.05),其余时间段无明显差异(P> 0.05),且线栓组最终死亡率明显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黄芪甲苷是否通过调控微小RNA-33a(miR-33a)而影响下游信号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的表达,促进巨噬细胞内胆固醇流出,从而研究黄芪甲苷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内实验:采用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横截面病理损伤程度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小鼠主动脉ABCA1的mRNA和蛋白表达。体外实验:建立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然后用黄芪甲苷含药SD大鼠血清处理,采用real-time PCR检测细胞miR-33a表达;细胞随机分为空白血清组、黄芪甲苷含药血清组及黄芪甲苷含药血清+miR-33a mimic处理组,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ABCA1的mRNA和蛋白表达,油红O染色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内脂质含量,[3H]法检测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结果:体内实验显示,黄芪甲苷组小鼠血管各层结构正常,排列整齐,局部有小灶性的钙化颗粒物沉积,病变轻,斑块小,泡沫细胞和脂质减少,弹力板基本完整,病变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黄芪甲苷组小鼠主动脉的miR-33a表达量降低,ABCA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 0. 05)。体外实验显示,在不影响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活性的情况下,黄芪甲苷含药血清能明显上调ABCA1的mRNA和蛋白表达,但能被转染miR-33 mimic抑制;黄芪甲苷含药血清可减少细胞中的脂质蓄积,但能被细胞中转染miR-33 mimic所弱化;黄芪甲苷减少细胞内胆固醇蓄积与其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流出有关,细胞中转入过量miR-33a可以抑制胆固醇流出。结论:黄芪甲苷可通过减少miR-33a的生成,进而上调ABCA1表达,促进巨噬细胞中胆固醇流出,这可能是黄芪甲苷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赵晶  秦合伟  李彦杰  李斯锦 《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1):65-69,I0018-I0020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软化丸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研究血管软化丸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动物实验,观察各组小鼠主动脉横截面病理损伤程度,观察血管软化丸对小鼠主动脉组织Akt、mTOR mRNA和蛋白质表达。体外实验,观察血管软化丸含药血清、Akt抑制剂康士得、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及mTOR-siRNA对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的影响,观察巨噬细胞自噬体的变化,观察含药血清对巨噬细胞微管相关蛋白LC3-II表达的影响,观察含药血清对巨噬细胞Akt、mTOR、微管相关蛋白LC3-II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的表达的影响,观察含药血清对巨噬细胞分泌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结果动物实验显示:血管软化丸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明显较轻。与对照组比较,血管软化丸组小鼠主动脉组织Akt和mTOR表达水平明显较低(均P<0.05)。体外实验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血管软化丸含药血清组和各抑制剂组透射电镜下观察到自噬体数量明显较大(均P<0.05),巨噬细胞微管相关蛋白LC3-II和Beclin1表达明显升高(均P<0.05),而Akt及mTOR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较低(均P<0.05),巨噬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IL-10水平明显高低(P<0.05),而炎症因子IFN-γ水平明显较高(P<0.05)。结论血管软化丸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可能与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巨噬细胞自噬,减少斑块巨噬细胞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