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PCR快速鉴定actinobacteria三种模板制备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准确、简便、快速的放线细菌鉴定技术,为普通和极端环境放线细菌资源的调查和开发利用创造条件。方法 从放线细菌固体培养基上挑取少量菌体,用微波炉法快速制备基因组DNA作为PCR模板,与液体培养法得到的菌体以超声波法或冻融法制备的模板进行了PCR扩增效果的比较研究。结果P CR检测结果表明微波炉法制备的模板可进行有效的体外扩增,目的条带特异,而超声波法或冻融法并不对所有菌株有效,并有非特异扩增产物产生。结论 组合微波炉法快速制备放线细菌基因组DNA技术和23S rRNA特异插入序列PCR扩增技术建立了准确、简便、快速的actinobacteria鉴别体系。  相似文献   
2.
3.
产生芳香环聚酮类天然产物放线菌的分子筛选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建立一套简便、快速、高效的芳香环聚酮类化合物产生菌基因筛选体系,为聚酮类药物筛选搭建一个新的技术平台;认识PKS—Ⅱ基因在不同环境放线菌群中的分布规律,为新药筛选中微生物资源的定向分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芳香环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所用的Ⅱ型聚酮合酶氨基酸和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分析,设计一对简并引物且以微波炉法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KS/CLF功能域约0.8kb目的基因片段,依据放线菌基因组中Ⅱ型PKS合酶基因的存在与否标定可能的芳香环聚酮类天然产物产生菌。结果利用建立的芳香环聚酮类化合物产生菌基因筛选体系对99株嗜碱放线菌、100株链霉菌、47株嗜盐放线菌和776株一般放线菌进行了筛选,研究表明链霉菌、嗜碱放线菌、嗜盐放线菌和一般放线菌Ⅱ型聚酮合酶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54%、29.3%、25.5%和24.1%。结论组合放线菌基因组DNA快速提取技术和PKSⅡ基因简并引物PCR扩增技术建立了快速、简便、高效的芳香环聚酮类化合物产生菌基因筛选体系并对不同环境条件的放线菌菌群的PKSⅡ基因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放线菌PKSⅡ聚酮合酶分布具有广泛性;而且同时表明链霉菌是芳香环聚酮类化合物的最丰富来源;在极端环境放线菌中,嗜盐放线菌的PKSⅡ基因在中度嗜盐放线菌分布的频率远高于嗜盐放线菌,嗜碱和中度嗜盐放线菌也是芳香环聚酮类化合物潜在的丰富资源。本研究为新药筛选中新的有效菌源的确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方法:运用中西结合(自拟愈溃疡加呋喃唑酮)治疗消化性溃疡85例。目的:筛选出一套经济廉价适宜农村的治疗方案。结果:总有效率为96.5%,提示:本方案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疗程短,复发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探讨多西环素联合雷尼替丁治疗轻、中度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122例轻、中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45例,予多西环素、雷尼替丁口服治疗;对照1组38例,予多西环素口服治疗;对照2组39例,予雷尼替丁治疗;3组患者均同时外用10%硫软膏外搽,疗程为8周。结果治疗8周以后,治疗组有效率93.33%,对照1组有效率57.89%,对照2组6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2组复发率33.33%,略低于对照1组39.47%,高于治疗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西环素联合雷尼替丁治疗轻、中度痤疮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深海放线菌Marinactinospora thermotolerans SCSIO 00652菌株的遗传操作系统,通过基因阻断研究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方法在对该菌株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的基础上,以基因组序列中编码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etase,NRPSs)的基因s102-A和s63-A为目标基因,利用PCR-targeting介导的基因置换技术构建了重组质粒,在加有3%海盐的培养基上,通过ET12567/pUZ8002属间接合转移导入SCSIO 00652野生菌。结果接合子通过一代、二代松弛培养都无法得到双交换突变菌株,松弛培养四代后经抗性筛选,双交换率明显提高,PCR分析结果显示s102-A基因和s63-A基因均被成功阻断,HPLC分析结果显示突变株的发酵产物与野生型菌株有一定的差异。结论成功建立了深海放线菌M.thermotolerans SCSIO 00652的遗传操作系统,为对其它基因进行遗传学操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多样性及天然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有坤  刘凯  熊子君  李文均  徐丽华  赵立兴 《中草药》2014,45(14):2089-2099
药用植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内生放线菌广泛存在于药用植物组织中,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是植物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内生放线菌可产生和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天然活性物质。因此,利用内生放线菌生产抗菌、抗肿瘤等天然活性物质,不仅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了新的途径,还能有效保护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和经济价值。总结了近年来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天然活性物质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和天然活性物质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药用植物内生放线菌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产生大环聚酮类天然产物放线菌的分子筛选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 建立一套简便、快速、高效的大环聚酮类化合物产生菌基因筛选体系,为聚酮类药物筛选搭建一个新的技术平台;认识PKS—I基因在不同环境放线菌群中的分布规律,为新药筛选中微生物资源的定向分离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大环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所用的I型聚酮合成酶氨基酸和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比较分析,设计了一对引物用于扩增KS/AT功能域约1.6kb目的基因片段,依据放线菌基因组中I型PKS合成酶基因的存在与否标定可能的大环聚酮类天然产物产生菌。结果 利用建立的大环聚酮类化合物产生菌基因筛选体系对98株嗜碱放线菌、99株链霉菌、46株嗜盐放线菌和757株稀有放线菌进行了筛选,研究表明嗜碱放线菌、链霉菌、嗜盐放线菌和稀有放线菌I型聚酮合成酶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26.5%、20.4%、15.2%和9.35%。结论 利用组合放线菌基因组DNA快速提取技术和PKS—I基因兼并引物PCR扩增技术建立了快速、简便、高效的大环聚酮类化合物产生菌基因筛选体系;并对不同环境条件的放线菌菌群的PKS—I基因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 不仅表明了放线菌PKS I聚酮合成酶分布的广泛性,而且表明极端环境放线菌,尤其是嗜碱放线菌是大环聚酮类化合物潜在的丰富资源,为新药筛选有效菌源的确定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几种主要稀有放线菌的选择性分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放线菌是具有巨大工业价值的一类微生物,但一百多年来人们只分离到自然界实到总数的10%-20%,之所以绝大多数的微生物未被发现,主要原因是受分离条件和技术的限制,因此放线菌尤其是稀有放线菌的选择分离技术仍然是放线菌生物学研究和资源开发中的重大课题,作者根据自己在放线菌分离方面的多年经验,对一些主要的可产生生物活性物质的稀有放线菌(小单孢菌,小双孢菌,小四孢菌,链孢囊菌,指孢囊菌,游动放线菌,马杜拉放线菌,双孢放线菌)常用的选择性分离方法进行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10.
笔者自2005年以来使用已故老中医雷景星自创苓七散治疗单纯性水肿,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