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对直肠类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将2012年4月~2014年1月收治的直肠类癌患者78例纳入本研究,根据其生物学行为分组。生物学行为良性类癌患者45例纳入A组,生物学行为恶性类癌患者33例纳入B组,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8个月,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效果和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一例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手术效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对比,B组患者随访期间复发率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直肠类癌的具体病情采用个体化外科治疗,可取得满意手术效果,其中生物学行为良性类癌患者的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2.
李希全 《中外医疗》2011,30(21):26+28-26,28
为探讨直肠癌miles术腹膜外隧道结肠造口的疗效,回顾分析38例行该术式治疗的患者的资料。结果显示,9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发生肠管脱出,回缩,无坏死出血,造口周围感染,造口狭窄,内疝等并发症和后遗症。结果表明,直肠下段恶性肿瘤行miles术腹膜外隧道结肠造口简单易行,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和研究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早期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月收治的早期直肠癌患者62例,其中0期患者5例,Ⅰ期患者12例;Ⅱ期患者20例;Ⅲ期患者17例;Ⅳ期患者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采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方法)与对照组31例(采用腹腔镜下行直肠癌根治术),将两组患者手术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肿瘤根治效果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早期直肠癌,具有风险低、术后无泌尿功能、性功能障碍等优点,利于患者术后快速恢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对比分析DukesC期直肠癌患者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后同步放化疗与单纯化疗的疗效,本研究统计符合条件的临床病例132例,其中54例术后予以单纯化疗,78例术后予以同步放化疗。化疗方案:奥沙利铂130mg/m^2,d1;亚叶酸钙100mg/m^2,d1-5;氟尿嘧啶350mg/m^2,d1-5;每月化疗1次,连续化疗6个月。放射治疗方法:术后放射治疗定位采用CT模拟机,应用15MVX线,1.8Gy/次,4次/周,共7周,总剂量为50.4Gy。随访5年,观察患者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5年生存情况。结果显示,(1)局部复发:单纯化疗组12例(22.22%),同步放化疗组6例(7.69%),两组局部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远处转移:单纯化疗组28例(51.85%),同步放化疗组37例(47.44%),两组远处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年生存情况:单纯化疗组16例(29.63%),同步放化疗组37例(47.44%),两组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DukesC期直肠癌患者Miles术后行同步放化疗,与单纯化疗相比,局部复发率降低,5年生存率升高,远处转移率相近。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围手术期大肠癌病例证候分布、演变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为强化大肠癌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指导中医药的预防和治疗、科学地评价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效果,以及为病证结合的深层次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收集164例拟行根治性手术的大肠癌患者,采集其手术前及手术后3个月内的四诊信息及辅助检查资料,统计分析围手术期证候的分布、演变与临床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手术前证候以瘀毒内阻证最多见(73.8%),80.5%病例无兼证;随着肿瘤进展,湿热内蕴证比例逐渐增高,虚损证候逐渐显现.手术后早期证候多为虚实夹杂,3个月内主证以实证为主,其中早期为湿热内蕴证,1周后瘀毒内阻证逐渐增多占主导地位;手术后早期兼证以虚证居多,其中气虚证比例最高,1周后比例开始逐渐下降.结论 脏腑本虚是肿瘤发病的根本原因,瘀毒内阻是其基本病理变化,手术治疗并未将其解决.手术后早期虚实夹杂证候明显增多,对早期化疗及肿瘤复发、转移有一定影响,提示手术后早期中医药干预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术治疗混合痔后肛门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21年1月于本院接受选择性痔上黏膜吻合术治疗的209例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肛门狭窄分为正常组和狭窄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肛门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209例患者中术后共发生肛门狭窄18例,发生率为8.61%。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性别、年龄、肛门手术史、吻合口感染、瘢痕史、吻合口高度、手术时间及术后大便形态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有肛门手术史、瘢痕史、术后有吻合口感染及手术时间长是影响术后肛门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术后大便形态分级为Ⅳ~Ⅴ为术后肛门狭窄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肛门手术史、瘢痕史及术后大便形状是术后肛门狭窄的影响因素,避免术后吻合口感染和手术时间过长,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助于降低肛门狭窄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李希全 《中国医疗前沿》2010,5(23):17-17,10
成人先天性巨结肠(Adult Hirschsprung's Disease,AHD)较少见,是指在10岁后首次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者。1886年Hirschsprung首先报道了先天性巨结肠,1954年Swenson报道了该病是由于肠壁肌间神经节细胞缺如所致的病变肠管“痉挛”其近端肠管继发性扩张的病因及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直肠下段癌手术切除率及保肛率,保留肛门原有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对6例直肠下段癌患者行超低位结肠肛管吻合术,效果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尤其是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mesorectalexcision,TME)技术推广以来。患者的保肛率、长期生存率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是,术后局部复发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直肠癌灶侵犯深达全层、淋巴结转移或肿瘤切缘周边阳性的患者,盆腔或局部复发的机会仍然比较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