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清学样本和病原学样本检测结果。方法收集佛山市下辖4个区内各医疗机构于2013年5—9月间所有麻疹疑似病例血清学和病原学样本(咽拭和/或尿),血清样本采用ELISA检测麻疹病毒IgM抗体,咽拭和尿液样本采用荧光PCR进行麻疹病毒核酸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84例麻疹疑似病例的麻疹病毒IgM抗体阳性率为84.78%(156/184),咽拭样本麻疹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率为85.16%(155/182),尿液样本核酸检测阳性率为90.16%(110/122)。血清IgM抗体阳性率、咽拭核酸阳性率、尿液核酸阳性率的不同采集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19例同时采集了咽拭和尿液样本的病例中,咽拭和尿液样本阳性率分别为89.92%(107/119)和91.60%(109/119),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疹疑似病例的咽拭和尿液样本的阳性检出率未见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急救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0 例DKA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救治及护理经验.结果:本组40 例DKA 患者经积极救治及护理,39 例DKA 患者获得治愈出院,1 例高龄DKA 患者合并严重肺部感染及心力衰竭,于入院24小时内死亡.结论:积极全面的急救护理对挽救DKA患者的效果明确,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2010年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中和抗体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2010年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脊灰)中和抗体(Neutralizing Antibody,NA)水平,为维持无脊灰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全省21个设区的市抽取健康人群1307人,采集静脉血标本,用微量中和试验测定脊灰NA。结果 I、II、III型脊灰NA阳性率分别为94.57%、95.72%、89.36%;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1∶77.75、1∶56.84、1∶30.24。抗体水平有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珠江三角洲地区人群脊灰NA水平高于非珠江三角洲地区。结论广东省健康人群脊灰NA水平良好,但NA存在年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1999-2007年佛山市流感病毒流行情况,分析甲3亚型(H3N2)毒株流行与其HA1基因进化的关系.方法 用MDCK细胞分离流感病毒,培养后血凝阳性者进行型别鉴定.随机抽取每年2~3株甲3亚型毒株的细胞培养物提取RNA后进行HA1基因的逆转录.对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及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在佛山市人群中同时流行.甲型流感毒株是人群感染流感的主要型别.HA1区氨基酸序列与历年的流感疫苗推荐株相比,点突变率为0.3%~6.08%.发生替换的重要位点包括了抗原决定簇的17个位点、抗体结合部位的10个位点和1个糖基化位点.结论 佛山市的甲1和甲3亚型流感毒株活动呈此起彼伏的优势株转换现象.甲3亚型新旧毒株交替迅速,大致按照毒株分离的年代聚类成进化树的不同小侧枝,表明新的流行株出现后可能迅速突破地域局限.提示地区实验室及时监测和研究流感毒株的发生和发展是流感监测网络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佛山市2004年HIV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佛山市2004年吸毒人群HIV感染状况及危险因素行为特征,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04年5~8月对佛山市两个吸毒人员监测哨点在规定时间内的吸毒人群进行行为学调查,并采集血样进行HIV、梅毒抗体检测。结果共调查815名吸毒者,吸毒者以20~39岁男性为主,吸毒方式以静脉注射吸毒为主,占62.70%;两个哨点HIV抗体阳性率为5.52%(45/815),梅毒抗体阳性率为8.10%(66/815)。结论佛山市吸毒人群中不仅存在因静脉吸毒经血传播HIV的危险,还存在因性接触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及时开展宣传教育及行为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6.
非O1群霍乱弧菌是一群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形态与生物学特性与O1群霍乱弧菌非常近似的庞大菌群。近几年,由非O1群霍乱弧菌引起的疾病有上升趋势,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为了解我市水体中非O1群霍乱弧菌的血清分型情况,我站对珠江水系佛山段水体进行了连续系统的监测。1998年1月至12月共分离出非O1群霍乱弧菌128株,并进行VBO血清分型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采水方法 在佛山市珠江水系沿岸选16个采水点,每月中、下旬各采水1次。采水时在离水面30cm深处采水2瓶,每瓶500ml,装入无菌广口瓶,同时记录水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雾化吸入方法对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将62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压缩泵式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两组患者均采取支气管哮喘的常规护理措施和雾化护理措施,对两组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PaO2水平、PaCO2水平、FEV1水平以及PEF水平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同时配合整体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东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状况和健康人群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为开展流行性腮腺炎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0年全省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对全省健康人群进行流行性腮腺炎IgG抗体水平调查;对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和健康人群腮腺炎抗体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1)2010年全省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29 330例,平均发病率为30.4/10万;发病率居前5位的是清远、佛山、中山、深圳和广州市,发病率分别为127.3/10万、68.1/10万、50.0/10万、49.2/10万和45.7/10万,占全省病例总数的64.2%。各年龄组人群均有发病,其中0~7岁组儿童发病最多,共发病15 711例,占53.6%;男性19 068例,女性10 262例,男女性别比为1.86∶1;职业分布以学生最多13 038例,占44.5%。(2)在全省21个地级市采集健康人群血清标本共1 323份,检出流行性腮腺炎IgG抗体阳性1 212份,阳性率为91.6%。不同地区腮腺炎IgG抗体阳性率波动在80.4%~98.4%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组腮腺炎IgG抗体阳性率波动在75.6%~100.0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010年广东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较高,存在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健康人群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整体较高,但也存在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应进一步加强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佛山市吸毒人群HIV、肝炎和梅毒的感染情况,为预防、控制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佛山市2003年部分在押吸毒人员进行HIV、HBV、HCV和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 706名吸毒者血液标本中,抗-HIV、HBsAg、抗-HCV及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5%、21.1%、60.1%和5.9%。在检出的25例HIV感染者中,HIV/HBV、HIV/HCV、HIV/TP双重感染率分别为32.0%(8/25)、40.0%(10/25)和4.0%(1/25),HIV/HBV/HCV三重感染率为28.0%(7/25),未发现四重感染的现象。结论 应加大对吸毒人群的监测和防病知识宣传力度,开展干预措施,降低HIV等疾病在高危人群中扩散和传播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1999-2007年佛山市流感病毒流行情况,分析甲3亚型(H3N2)毒株流行与其HA1基因进化的关系。方法用MDCK细胞分离流感病毒,培养后血凝阳性者进行型别鉴定。随机抽取每年2~3株甲3亚型毒株的细胞培养物提取RNA后进行HA1基因的逆转录,对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及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在佛山市人群中同时流行。甲型流感毒株是人群感染流感的主要型别。HA1区氨基酸序列与历年的流感疫苗推荐株相比,点突变率为0.3%~6.08%。发生替换的重要位点包括了抗原决定簇的17个位点、抗体结合部位的10个位点和1个糖基化位点。结论佛山市的甲1和甲3亚型流感毒株活动呈此起彼伏的优势株转换现象。甲3亚型新旧毒株交替迅速,大致按照毒株分离的年代聚类成进化树的不同小侧枝,表明新的流行株出现后可能迅速突破地域局限。提示地区实验室及时监测和研究流感毒株的发生和发展是流感监测网络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