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7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慢性重型肝炎并发院内真菌感染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发感染是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及各种侵袭性诊疗手段在肝病中的广泛应用,使慢性重型肝炎并发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甘草酸脂质配位体的稳定性。方法采用恒温加速实验法,并对甘草酸脂质配位体进行加速实验前后分析。结果脂质配位体在各温度时的含量下降速度常数K值均<6.14×10 5 ·h-1,τ25℃0.9及τ25℃0.5的均值分别为623.96,4 102.17 d。结论甘草酸脂质配位体含量下降基本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固相药物在一般情况下很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与筛选小鼠慢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方法选用BALB/c小鼠、C57黑小鼠,使用半乳糖胺联用福氏全佐剂、福氏不全佐剂、卡介苗等,进行模型建立与结果观察。结果用C57小鼠以半乳糖胺联用福氏全剂组肝损伤模型成型率最佳。结论以C57黑小鼠使用半乳糖胺辅以福氏全剂可以形成小鼠慢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4.
更昔洛韦治疗成人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成人麻疹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春季收治的麻疹住院患者65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26例。分别应用更昔洛韦和利巴韦林剂量均为0.25g,1次/日,静脉滴注给药,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与体症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显效、有效、无效、退热时间、开始退疹时间、基本退疹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更昔洛韦治疗成人麻疹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4例维生素K,注射液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生素K1是肝脏合成因子Ⅱ,Ⅶ,Ⅹ所必须的物质,其注射液不良反应较少,偶见过敏反应。静脉注射过快,超过5mg·m in-1,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曾有快速静注致死的报道[1];肌注可引起局部红肿和疼痛。我院作为肝病专科医院,维生素K1注射液被广泛应用于改善慢性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前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反馈到药房,但在短期内(2004年7~8月)接连收到4份报告的情况并不多见,引起了我们临床药学部的重视,并对全院实际情况进行调研。1临床资料患者1,男,26岁,因乏力、纳差、尿黄20d,在当地医院确诊为“慢乙肝”,于20…  相似文献   
6.
4例维生素K1注射液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维生素K1是肝脏合成因子Ⅱ,Ⅶ,X所必须的物质,其注射液不良反应较少,偶见过敏反应.静脉注射过快,超过5 mg·min-1,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曾有快速静注致死的报道[1];肌注可引起局部红肿和疼痛.  相似文献   
7.
复方黄芩制剂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复方黄芩制剂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采用皮下注射CCl4和营养控制两因素致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从组织病理学和组织学两方面进行观察。结果:复方黄芩制剂ig给药,5 ̄10g/kg能明显减轻大鼠纤维化程度(P〈0.01)。结论:复方黄芩制剂具有显著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严俊  朱幸芳  茹仁萍 《中国药业》2006,15(10):44-44
目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其原因。方法收集浙江省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2004年1月~2005年6月的ADR报告54份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4例ADR临床表现以过敏反应为主(占53.7%),与该院的实际用药情况有关;肝病治疗及辅助药物引起的ADR最多(48.1%),其次为中药注射剂(27、8%)。结论基层医院应加强ADR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与筛选小鼠慢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方法选用 BALB/c 小鼠、C_(57)黑小鼠,使用半乳糖胺联用福氏全佐剂、福氏不全佐剂、卡介苗等,进行模型建立与结果观察。结果用 C_(57)小鼠以半乳糖胺联用福氏全剂组肝损伤模型成型率最佳。结论以 C_(57)黑小鼠使用半乳糖胺辅以福氏全剂可以形成小鼠慢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对82例药物性肝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前4位药物依次为中药(30.5%)、抗结核药(15.8%)、精神科用药(12.2%)、化疗药(12.2%),重度肝损害占29.3%,发生肝损害的时间多在用药后3个月内,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黄疸、恶心,治愈好转率为93.9%。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发展与用药种类、剂量、联合用药、个体因素等密切相关,临床医师及药师应加强合理用药,尽量避免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