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免疫组化PAP法和TUNEL凋亡染色法,对小鼠胚胎及生后1~5天食管肌层的发育进行了研究,以阐明小鼠食管肌层的分化发育特点。结果显示: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是食管肌层最先表达的标志蛋白。ED12(胎龄12天)的食管上段,α-SMA表达限于后壁间充质细胞。中段以下,可见α-SMA弱阳性细胞形成不连续环形围绕食管腔。ED1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鼠胚胎心脏流出道缩短的机制。方法用抗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CA)抗体、抗活性Caspase-3(Cas-3)抗体对25只胎龄10~12 d(E10~12)小鼠胚胎心脏连续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复合体(PAP)法染色。结果小鼠胚胎心脏流出道绝对长度于胎龄第12天8:00后开始缩短,至20:00流出道远端心肌界已退至半月瓣水平。在流出道缩短前及缩短过程中,流出道心肌细胞未见Cas-3阳性细胞。结论同鸡胚一样,心肌细胞凋亡不是小鼠胚胎心脏流出道缩短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一张胚胎切片中同时检测多种抗原,从而在同等条件下更加深入地从不同角度连续系统地观察小鼠胚胎发育中所测抗原的时空变化规律。方法将小鼠胚胎连续石蜡切片铺于同一张载玻片上,相邻切片分别滴加三种不同“一抗”,检测不同的抗原。结果应用此法,可同时观察三种蛋白质的表达,还可连续观察这些特异性蛋白质与小鼠胚胎脏器形态建立和功能完善过程中的关系。结论此法可观察不同发育时期小鼠胚胎各部分形态结构变化,还可以了解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同蛋白质的时空表达及调控规律,对科研及医学生的教学工作都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肌特异性蛋白质在小鼠胚胎气道平滑肌的表达特点. 方法 用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CA)和抗结蛋白(Desmin)单克隆抗体,对胎龄10~18d小鼠胚胎连续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显色. 结果 胎龄11 ~12d,前肠分隔为腹侧的气管和背侧的食管.胎龄12d,气管起始段后壁出现α-SMA阳性细胞,提示气管平滑肌开始发育,随着向气管下段延伸,α-SMA阳性逐渐减弱,肺静脉周围仅见极少量散在的α-SMA和α-SCA阳性细胞.胎龄13d,气管平滑肌α-SMA表达增强,并开始表达较弱的α-SCA和Desmin.胎龄14d,互为镜像的“C”形α-SMA阳性平滑肌表达出现在左、右支气管壁,α-SCA和Desmin的表达强度弱于α-SMA,此时肺静脉壁呈α-SMA强阳性表达.胎龄15d,α-SMA阳性平滑肌出现在细支气管壁.胎龄17~18d,平滑肌发育已延伸至终末细支气管,并显α-SMA阳性表达,而α-SCA和Desmin表达强度开始减弱. 结论 气道平滑肌发育始于胎龄12d气管上段,逐渐向下段延伸,胎龄18d,延伸至终末细支气管;Desmin的表达标志着平滑肌细胞骨架结构形成和气道平滑肌逐渐发育成熟,有助于气道平滑肌缓慢收缩功能的完善;气道平滑肌的发育早于肺静脉管壁平滑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甘油二酯激酶γ(DGKγ)在大鼠胚胎脑神经上皮发育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18只胎龄(E)11.5、E12.5、E14.5、E16.5、E18.5大鼠胚胎用于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DGKγ在大鼠胚胎脑组织的表达,E9.5~E18.5大鼠胚胎各5只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DGKγ在大鼠胚胎脑的分布以及DGKγ与Ki67、乙酰胆碱转移酶(Ch AT)及酪氨酸羟化酶(TH)的细胞内共定位。结果 DGKγ蛋白含量在E11.5~E14.5表达逐渐增多,E16.5表达较E14.5显著减少,E18.5表达显著增多且高于E14.5水平。E10.5~E12.5,DGKγ在脑泡壁出现表达,并随着脑泡的发育表达在端脑、除大脑脚外的中脑、后脑和末脑;E13.5~E14.5,DGKγ的强阳性表达从海马及周围的新皮质、苍白球、嗅脑和大脑脚阳性延伸到除新皮质外的脑的各区域;E15.5至出生前,DGKγ在新皮质阳性表达增强,但在大脑脚和脑桥表达减弱。免疫荧光染色显示,E14.5,与海马和苍白球相比,嗅脑的DGKγ阳性细胞中Ki67阳性率较高(87%),Ch AT阳性率较低(9%)(均P0.05),中脑顶盖的DGKγ阳性细胞中62%为TH阳性;E16.5,新皮质的DGKγ阳性细胞中Ki67阳性率为26%,较E14.5时(49%)显著降低(P0.05),Ch AT阳性率为70%,较E14.5时(45%)显著增高(P0.05);DGKγ多位于神经上皮细胞的胞质,也可见于胞膜上,或者同时位于胞质和胞核。结论 DGKγ在胚胎脑的表达模式和亚细胞分布,提示其参与了胚胎脑神经上皮的增殖、迁移和分化后神经元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提高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就如何搞好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实验教学进行探讨.旨在总结经验,有成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胚早期心脏流出道的发育机制。方法29例C10~C16期[Carnegie分期法,受精后(22±1~37)d]人胚心脏连续切片,经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CA)、抗肌球蛋白重链(MHC)和抗活性Caspase-3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探讨心包腔背侧脏壁中胚层上皮、咽前间充质及动脉囊与心肌性流出道发生的关系。结果人胚发育C10~C15期,由于流出道由颈部向胸部移位及心包腔向胚胎背侧扩展,动脉囊逐渐突向心包腔内,其表面的心包腔背侧脏壁中胚层上皮不断分化为α-SCA和MHC阳性流出道心肌细胞。迁移至流出道动脉端前后壁的咽前间充质在C15期发生凋亡,流出道心肌细胞迁入间充质细胞团内取代凋亡的间充质细胞。C12期始,α-SMA阳性细胞在流出道心内膜垫聚集,参与形成螺旋状流出道嵴。C15~C16期,动脉囊后壁的α-SMA阳性细胞增生,形成主肺动脉隔,将动脉囊分隔为心包内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干。结论心包腔背侧脏壁中胚层是人胚心脏第二生心区,可不断分化为心肌细胞,使胚胎心肌性流出道长度增加。细胞凋亡染色提示,并非所有迁入流出道的咽前间充质细胞都可分化为心肌细胞。流出道嵴和主肺动脉隔的α-SMA阳性细胞可能来自神经嵴,经不同路线迁移至流出道嵴和主肺动脉隔。  相似文献   
8.
小鼠食管肌层形成与分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α-SMA、α-SCA、结蛋白和MHC在小鼠食管肌层表达的时空特点及和食管肌层发育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AP法和TINEL,凋亡染色法,对胎龄12d至生后5d小鼠食管连续切片进行染色。结果:α-SMA在胎龄12d开始表达。第14~15d,可见左侧第3、4、6弓动脉壁的α-SMA阳性细胞延伸至食管后壁。α-SCA和结蛋白较强表达见于第14~15d,食管下段和内肌层表达强度高于食管上段和外肌层,但16d后,外肌层显较强α-SCA和结蛋白表达。MHC表达开始于16d食管上段外肌层,18d扩展至甲状腺水平,外肌层和食管上段表达较内肌层和食管下段强。结论:α-SMA、α-SCA、结蛋白和MHC在食管肌层发育过程中有不同的时空表达模式。食管肌层的部分细胞可能和弓动脉壁的平滑肌细胞有同一来源。  相似文献   
9.
小鼠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的表达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祁丽华  景雅  曹锡梅  王彤  杨艳萍  乔从进 《解剖学杂志》2005,28(1):34-36,61,i002
目的:探讨不同转化生长因子(TGF)β异构体在小鼠胚胎心脏的时空表达规律和心脏发育关系。方法:小鼠胚胎连续切片,免疫组化PAP法染色。结果:TGFβ1和TGFβ3的表达开始于胚胎发育第9d,第12d达高峰,第13d后,表达下降,尤以室间隔和左心室致密心肌下降明显。直到第10~11d,各部才出现较强的TGFβ2染色,第12d后,TGFβ2染色明显下降。心肌TGFβ2和TGFβ3表达增强的同时,流出道嵴表面和半月瓣原基表面内皮细胞变为立方形,显较强的TGFβ2和TGFβ3染色。结论:TGF/3类生长因子集中表达于小鼠胚胎心脏发育的9~13d,3种TGFβ异构体可能以旁分泌和内分泌的形式在心肌分化、外形演变和内部分隔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鼠胚胎心脏房室管分隔、重塑过程中房室管心肌与心外膜的变化规律。方法选用抗心肌肌球蛋白轻链Ⅱa(MLC2a)抗体、抗心肌肌球蛋白轻链Ⅱ(MLC-2)抗体、抗转录因子Tbx3(Tbx3)抗体、抗淋巴增强因子1(Lef1)抗体,对25只胚龄10~15 d小鼠胚胎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胚龄10~15 d,房室管心肌呈MLC2a阳性、MLC-2阴性,同时表达Tbx3。胚龄11~12 d,心外膜形成。胚龄12~13 d,两侧房室管心内膜垫彼此接近并融合形成房室瓣,心外膜来源间充质细胞数量增加,部分表达Lef1。胚龄13 d开始,部分心外膜来源间充质细胞穿过心肌延伸入壁侧房室瓣。胚龄15 d,房室瓣膜基部直接与MLC2a阳性的房室管心肌相连。结论小鼠胚胎房室管心肌发育为成体心脏房室环瓣膜基部的心肌;心外膜通过产生间充质细胞参与房室瓣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