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曹倩  孙静  钱磊  晁艳艳 《安徽医药》2019,40(2):151-155
目的 探讨不同中毒程度的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七一中心医院收治的61例ACOP患者,根据一氧化碳中毒诊断及分级标准,分为轻度组(35例)和中重组(26例),选取同期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ICU住院时间(d)、机械通气时间(d)、碳氧血红蛋白含量(%)。同时检测并比较3组患者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栓弹力图(TEG)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血块形成时间(K)、血凝速率(Angle角)、血块强度(MA)、血凝综合指数(CI),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所有ACOP患者随访28天,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42例)和死亡组(19例),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在ICU住院时间(d)、机械通气时间(d)、碳氧血红蛋白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及TEG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组患者PT、APTT、TT短于轻度组患者,D-D、FDP水平高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组与轻度组患者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患者比较,PT、APTT、TT缩短,FIB、D-D、FDP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指标中,轻度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比较,R值缩短,MA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组患者R值、K值显著缩短(P<0.05),Angle角、MA值、CI值显著升高(P<0.05)。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患者比较,R值、K值缩短(P<0.05),Angle角、MA值、CI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EG检测中R值分别与PT、APTT呈正相关(P<0.05);K值与APTT呈正相关(P<0.05),与FIB呈负相关(P<0.05);Angle角分别与APTT呈负相关(P<0.05),与FIB、D-D呈正相关(P<0.05);MA值与FIB呈正相关(P<0.05);CI值分别与PT、APTT呈负相关(P<0.05),与FIB呈正相关(P<0.05)。结论 ACOP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程度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常规凝血功能指标与血栓弹力图指标具有相关性,两者对监测ACOP患者凝血功能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曹倩  孙静  钱磊  晁艳艳 《安徽医学》2019,40(2):151-155
目的探讨不同中毒程度的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七一中心医院收治的61例ACOP患者,根据一氧化碳中毒诊断及分级标准,分为轻度组(35例)和中重组(26例),选取同期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ICU住院时间(d)、机械通气时间(d)、碳氧血红蛋白含量(%)。同时检测并比较3组患者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栓弹力图(TEG)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血块形成时间(K)、血凝速率(Angle角)、血块强度(MA)、血凝综合指数(CI),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所有ACOP患者随访28天,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42例)和死亡组(19例),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在ICU住院时间(d)、机械通气时间(d)、碳氧血红蛋白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组患者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及TEG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中重组患者PT、APTT、TT短于轻度组患者,D-D、FDP水平高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中重组与轻度组患者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患者比较,PT、APTT、TT缩短,FIB、D-D、FDP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TEG指标中,轻度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比较,R值缩短,MA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中重组患者R值、K值显著缩短(P <0. 05),Angle角、MA值、CI值显著升高(P <0. 05)。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患者比较,R值、K值缩短(P <0. 05),Angle角、MA值、CI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EG检测中R值分别与PT、APTT呈正相关(P <0. 05); K值与APTT呈正相关(P <0. 05),与FIB呈负相关(P <0. 05); Angle角分别与APTT呈负相关(P <0. 05),与FIB、D-D呈正相关(P <0. 05); MA值与FIB呈正相关(P <0. 05); CI值分别与PT、APTT呈负相关(P <0. 05),与FIB呈正相关(P <0. 05)。结论 ACOP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程度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常规凝血功能指标与血栓弹力图指标具有相关性,两者对监测ACOP患者凝血功能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对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有效性及其预后.方法:选取12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严密观察病人术后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同时采用欧洲癌症研究及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核心量表对比病人在术前、术后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术后病人头痛、呕吐、共济失调的发生率均较术前降低(P<0.05);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人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生活质量总分及其各维度得分间差异均有统计不意义(P<0.05~P<0.01),且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术前(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良好的疗效,有利于改善病人的预后,提高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究颞下经岩骨前入路(Kawase''s入路)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岩斜区脑膜瘤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Kawase''s入路组,27例)、对照组(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组,29例)。观察两组肿瘤切除情况、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生活质量评分(KPS)、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肿瘤全切除率(62.96%)高于对照组(58.62%),次全切除率(33.33%)、部分切除率(3.70%)低于对照组(34.48%、6.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1、0.008、0.281,P>0.05)。术前两组NIHSS、K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9、0.470,P>0.05);术后6个月两组NIHSS、KPS评分均显著改善,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t=8.694,P<0.05),而KPS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6,P>0.05)。研究组皮下积液发生率(0)、并发症总发生率(11.11%)低于对照组(13.79%、34.48%)(χ2=4.011、4.285,P均<0.05)。结论 Kawase''s入路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可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更有利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Kawase’s入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肿瘤位于中脑下部腹外侧、桥脑腹外侧和侧方海绵状血管瘤患者30例,采用Kawase’s入路切除手术,观察患者术后全切除率,分别于入院、出院时采用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于术前、术后12月分别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术后全切除率为96.7%。出院时患者的SF-36量表评分优于入院(P<0.05或P<0.01);术后12月,术后m RS评分、ADL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或P<0.01);Cox模型分析结果显示,Kawase’s入路、术前为再次出血、病变部位、肿瘤大小以及术中肿瘤切除程度为BCM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Kawase’s入路切除肿瘤位于中脑下部腹外侧、桥脑腹外侧和侧方海绵状血管瘤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