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8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成益  刘逸菲 《医学文选》2001,20(5):614-615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的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方法:利用FCM和单克隆抗体测定28例AMI患者的外周血中血小板糖蛋白CD62P,CD63阳性表达率,并与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AMI患者CD62P,CD63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AMI患者血小板处于高活化状态,血小板活化是导致血小板功能亢进的原因,并参与了AMI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是指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室速,约占室速的10%。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而言,根据室速的来源可分为右室特发性室速(IRVT)和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IRVT大部分为右室流出道室速,ILVT则为起源于左室间隔面。与器质性心脏病不同,IVT射频导管消融(RF—CA)已取得较好疗效,本文对我院1999-2004年13例IVT的RFCA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CRT)和心脏再同步化除颤器(CRT—D)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择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5例,男性10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7.2±9.4)岁。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6例置入CRT,9例置入CRT—D,观察起搏器伤口及临床症状、体征,随访心电图、胸部X片、超声心动图,评估疗效。结果置入CRT患者中1例8个月后猝死;1例术后1个月出现膈肌跳动,再次手术1个月后仍有膈肌跳动,关闭左室电极,之后失访。置入CRT—D患者中2例发生持续性室速,自动除颤成功;1例术后15个月死于肺部感染;1例术后14个月出现囊袋皮肤发黑,清创后在同侧胸大肌下方置入原起搏器;1例术后19个月出现囊袋破溃,取出起搏器后5d死于室颤。剔除失访1例,术后6个月10例患者临床指标、超声测定指标好转,心功能改善,有效率71.4%。结论CRT能改善大部分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CRT—D对预防猝死有效。再同步化治疗的囊袋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1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提高急性肺动脉栓塞(APE)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0例确诊为APE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0例APE患者平均年龄47.4岁。常见的症状为原因不明的劳力性呼吸困难(100%)、胸痛(60%)、咯血(30%)、肺梗死三联征(20%);休克、晕厥(1%)。重要体征:呼吸心跳频率加快9例,颈静脉充盈1例,下肢不对称肿痛8例。实验室检查示有不同程度动脉血气异常(低氧、低碳酸血症),高血浆纤维蛋白血症;非特异性-过性心电图改变。超声心动图及螺旋CT分别可作为筛选及确诊手段,并可用于疗效评价。10例患者治疗后均好转出院,其中5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1例患者行腔静脉滤器植入术预防PE再发。结论:肺栓塞是多发病,掌握肺栓塞的常见症状、体征,部分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将减少肺栓塞的误诊和漏诊,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可发生于器质性与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常表现为短阵性、阵发持续性、无休止性和慢性发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心内电生理检查与标测发展,目前射频消融术已成为根治阵发性和慢性房速的首选方法。本文总结我院治疗的3例起源高右房房速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主动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SP)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分别行RVSP起搏(RVSP组,n=33)和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组,n=28)。比较两组患者植入手术时间和X线透视时间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植入术中和术后12个月心室电极导线参数(起搏阈值、R波感知及阻抗)的差异,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QRS波时限,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主动电极旋出20 min后阈值水平与12个月后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测试R波感知及导线阻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植入手术时间及X线透视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延长(P<0.01),RVA组较RVSP组延长更为明显(P<0.01);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主动电极行RVSP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程亚敏  成益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12):2350-2351
[目的]分析高龄患者(年龄>80岁)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并发症情况及处理策略.[方法]39 例行心脏起搏治疗的高龄患者,年龄>80(84.5±5.7)岁,植入单腔起搏器26例,双腔起搏器13例,分析其并发症及处理策略.[结果]术后并发囊袋血肿2例,电极脱位1例,囊袋感染1例,气胸1例,急性脑梗死1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心绞痛加重1例;7例患者经对症处理及调整起搏模式等处理后好转出院,1例脑梗死患者死亡.[结论]高龄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后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可改善预后;选择合适的起搏器及模式可减少伴发疾病的恶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具有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起搏器在病窦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18例病窦综合征患者置人具有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起搏器(Enpulse系列7例,Sensial系列5例,Adapta系列6例),于置入时,置入后1周、1个月、6个月采用起搏分析仪及体外起搏器程控仪测定心房起搏阈值和阻抗,利用ACM进行术后阈值和阻抗的动态观察。结果测定的心房阈值与ACM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起搏阈值均〈1.0V,心房起搏阈值于置入1个月后有下降趋势,阻抗未见明显变化。预期使用寿命6个月时测定为(8.7±2.4)年。结论病窦综合征患者置入具有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起搏器心房起搏安全有效,起搏器预期使用寿命延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安装永久起搏器的292例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发生起搏器并发症31例(10.3%),其中急性期并发症20例,6个月以后并发症11例.结论 提高起搏器并发症识别能力,术前认真准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严格管理,重视患者术后定期随访,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降低发生率,避免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法,探索构建中国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中国小型猪52只,应用开胸法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第二对角支开口远端,构建AMI模型。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3 d、28 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造模后28 d行单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检查、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检查,并行病理检查,评价模型的稳定性、有效性和可靠性。结果:共39只猪成功造模。造模后28 d,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减低,左室舒张末径(LVEDD)及左室收缩末径(LVESD)明显增大(P<0.05)。SPECT提示静息及药物负荷状态下,心肌灌注缺损面积分别占左心室面积的(31.3±2.5)%和(39.3±3.8)%。PET提示心肌灌注缺损主要集中在左室局限前壁、心尖部和室间隔。结论:应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法建立的AMI模型,效果确切可靠,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