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1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以了解其左心室质量与QTc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按左室质量指数(LVI)不同将其分为3组,结果显示随着左室质量增加,QTc离散度及定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明显增加(P<0.01),提示左室肥厚为高血压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粘附分子与冠心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粘附分子与冠心病西安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张进虎综述孙济川田清海审校近年来冠心病发病机制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粥样硬化斑块的液化破裂、血栓形成、血管痉挛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恶化的主要因素,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中性粒细胞(PMNs)和单核细胞粘附到冠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心包积液时右心房与心包腔内压力关系,并对心包填塞分级。方法:采用右心导管和剑突下穿刺术,同步连续测定15例患者的右房和心包腔内压力,直到心包造影证实积液基本抽完时为止。结果:心包积液时,右房压始终高于心包压,压差随心包内压力升高而减小,范围从013~0.40kPa。心包填塞者,当抽液到150mL时,右房和心包内压力下降曲线最为陡峭。压力越高,下降幅度越大。当抽液250mL时,心包舒张压显著低于右房舒张压。结论:在心包填塞时,右房和心包腔内压力相近,但不相等,前者稍高于后者。在心包积液基本抽完时,心包压与胸膜压相近似。依据右房压,可将心包填塞程度分为无症状、轻、中、重和危象5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 CD11b/CD18表达的变化。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 49例心绞痛患者 ,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 2 0例正常人 ,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 CD11b/CD18表达。结果 :冠心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 CD11b/CD18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加 (P<0 .0 1)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 CD11b/CD18表达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P<0 .0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心绞痛患者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无变化 (P>0 .0 5 ) ,而急性心肌梗死组明显增加 (P<0 .0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 CD11b/CD18表达与梗死范围无关。结论 :冠心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 CD11b/CD18表达明显增加 ,其增加程度与心肌缺血的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5.
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内皮素和循环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观察了40例冠心病患者体外反搏(ECP)治疗前后内皮素-1(ET-1)及循环内皮细胞(CEC)的变化,结果:①ET-1于ECP后较ECP前明显下降;②CEC计数于ECP后较ECP前也有明显下降.提示ECP能降低血浆ET-1浓度及减轻内皮细胞的损伤,从而治疗冠心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前臂静脉径路进行右心导管检查及肺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临床研究,连续观察68例符合人选标准的疑诊肺血管病患者,采用前臂静脉径路进行右心导管检查及肺动脉造影.结果 经前臂静脉径路穿刺置入鞘管成功率为97.1%,成功完成右心导管检查和肺动脉造影成功率为91.2%.本组病例中有6例患者经前臂静脉径路未能完成右心导管检查,其中2例前臂静脉细小,3例患者存在左侧锁骨下静脉纤细,1例有前臂注射毒品史导致浅表静脉充盈差.仅有1例患者发生腋静脉分支出血和局部血肿的并发症.结论 经前臂静脉径路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操作简便,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患者舒适度高,建议作为右心导管和肺动脉造影可选的检查径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 CD1 1 b/Cd1 8表达的变化。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3 2例和正常人 2 0例 ,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 CD1 1 b/CD1 8表达。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 CD1 1 b/CD1 8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加 (P<0 .0 1) ;且 CD1 1 b/CD1 8表达的增加与心绞痛的发作有关 ,而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病变支数无关。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 CD1 1 b/CD1 8表达明显增加 ,其增加程度与心绞痛的发作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健脾化浊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瘦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分别采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及中药汤剂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瘦素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EP比较,治疗组降低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健脾化脂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瘦素水平、影响血脂、血糖代谢、改善肝功能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应用体外反搏(ECP)治疗40例冠心病患者,按病情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稳定型心绞痛22例。观察ECP前后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1(ET-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剂(PAI-1)的变化。结果显示:反搏后ET-1含量、PAI-1活性明显下降;t-PA活性明显回升。提示ECP治疗冠心病除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等因素外,还可改变内皮源性血管活性物质的活性,从而对ECP治疗冠心病的机理提出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32例和正常人20例,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表达。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1);且CD11b/CD18表达的增加与心绞痛的发作有关,而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病变支数无关。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膜CD11b/CD18表达明显增加,其增加程度与心绞痛的发作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