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36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国属胃癌高发国家,且以进展期胃癌为主。以手术和化疗为主的多学科治疗无法有效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类药物的疗效在诸多癌症中得到了证实,因此,该类药物在胃癌中的治疗效果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全面介绍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类药物在胃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情况、联合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对于其他治疗均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PD-1抑制剂是一个可行的治疗选项,其代表药物派姆单抗是目前唯一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应用于胃癌治疗的免疫抑制剂类药物,而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尚未批准任何此类药物应用于胃癌的临床治疗。如何进一步提高治疗的客观缓解率,将会是后续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一大焦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参加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结构化培训尸体手术训练中学员表现。方法 针对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参加taTME结构化培训研讨会的学员,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分析学员在尸体手术训练过程中各步骤的技术表现、术中困难及并发症以及术后标本直肠系膜完整度等结果。结果 共45名学员参加taTME结构化培训研讨会,其中39名学员返回问卷。荷包缝合方面,5名(12.8%)学员未能独立完成,7名(17.9%)学员需要经过两次或以上尝试来完成荷包缝合。在各方向直肠系膜间隙的切开分离过程中,85%~90%学员能在教员不同程度上的口头指导下亲自完成。最终标本直肠系膜完整性的评价中,系膜不完整的标本共5例(12.8%),系膜近乎完整的标本共18例(46.2%),系膜完整的标本共16例(41.0%)。术中并发症及遇到困难方面,18名(46.2%)学员进入错误间隙,1名(2.6%)学员出现直肠穿孔,4名(10.3%)学员出现荷包失败,2名(5.1%)学员出现尿道损伤。单因素分析发现只有学员培训前独立完成taTME手术的例数≥1例为术中不出现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论 参加培训的学员在荷包缝合、直肠全层切开以及直肠系膜间隙的分离等各重要手术步骤中获得较为充足的亲自上手练习机会,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经肛门微创手术(TAMIS)的手术经验并不能降低taTME手术经肛操作部分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参加包含尸体手术训练的taTME结构化培训有助于降低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疾病本身认识的深入,直肠癌的外科治疗从局部切除到全直肠系膜切除(TME),从开放手术到腹腔镜手术,再从腹腔镜手术到机器人手术,目前已经进入微创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 应运而生。正如TME的提出者Heald所言:“TaTME是近30年直肠癌外科治疗技术的集大成者”,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很强的代表性,已成为直肠癌微创外科治疗技术进步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门腔分流术后病人给予含丙氨酰 谷氨酰胺双肽 (Ala GLN)肠外营养 (PN)的安全性 ;观察其营养支持的效果 ,及对肠道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16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 =7)接受不含GLN的PN ;实验组 (n =9)接受含Ala GLN双肽的PN。两组自术后第 1天起给予等氮、等热量的PN共 7d ,于PN前后分别测定血清前白蛋白、氮平衡变化、血清GLN浓度、血氨、尿乳果糖 /甘露醇排泄率比值 (L/Mratio)、生化和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术后血清GLN水平比术前显著降低 ,术后实验组GLN水平 (5 77± 4 2 ) μmol/L显著 (P =0 0 0 9)高于对照组术后水平 (499± 6 1)μmol/L ;两组术前的L/M比率均明显高于国人正常水平 ,术后对照组L/M水平 (0 0 95± 0 0 34)显著 (P=0 0 4 5 )高于实验组 (0 0 6 4± 0 0 2 3) ;两组累积氮平衡无显著性差异 ,但实验组第 5~ 7天期间氮平衡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第 5天氮平衡 (- 15 3± 4 6 9)mg·kg-1·d-1显著 (P =0 0 4 3)好于对照组 (-92 7± 90 5 )mg·kg-1·d-1;对照组术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 ,实验组术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 (0 2 6 9± 0 0 37)g/L显著 (P =0 0 0 1)高于对照组 (0 199± 0 0 2 7)g/L ;两组术后血氨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生  相似文献   
5.
十二指肠克罗恩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克  张忠涛  李建设  韩威  王宇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9):1364-1365
患者,女,48岁,于2005年8月收入我院,入院前2个月无诱因出现右侧肋弓下疼痛,深吸气时症状加重。无其他不适,无发热、黄疸,饮食及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入院体检检查:右侧腹部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部包块,肝、脾于肋缘下未触及。肛诊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均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6.
大部肝切除术后可能发生应激性溃疡,因此常常使用抗分泌药物,如:奥米拉唑,它的作用是抑制胃质子泵的活性,因此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同时可促进胃泌素的释放,而胃泌素又可促进肝脏再生。作者利用接受部分肝脏切除术的鼠观察了奥米拉唑是否有肝脏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液体治疗在外科危重病人的治疗中有着重要地位。外科危重病人,经常存在容量不足,并可引起组织灌注不足、低氧和代谢性酸中毒,进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不可逆性休克。液体治疗的目的是保持毛细血管血液流动或氧输送能力在正水平而不影响脏器功能。液体治疗不足是创伤病人死亡的  相似文献   
8.
胃癌腹膜转移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胃癌是消化道常见肿瘤之一,而胃癌腹膜转移是胃癌复杂和转移的常见现象,其术前早期诊断和术后治疗均比较困难。现就胃癌腹膜转移的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腹横肌平面(TAP)阻滞技术在腹部手术中的应用经历了一个复杂的阶梯式的发展过程,由外科医生主导的腹腔镜辅助腹横肌平面阻滞(Lap-TAP)是近年来国际上一种新兴的围手术期镇痛方式,逐渐被临床推广应用。与超声引导下TAP阻滞技术相比,Lap-TAP可在腹腔镜直视侧腹壁下,由外科医师独立完成操作,无需麻醉科医师及超声设备,具有良好的围手术期镇痛效果,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简单、省时的镇痛方式,可推荐其作为超声引导下TAP阻滞的替代方法,广泛应用于各腹部微创外科领域的围手术期镇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在单孔法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行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2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均以ICG联合纳米碳混悬注射液作为示踪剂。手术切除的前哨淋巴结送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及常规石蜡病理检查。比较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前哨淋巴结转移数量及ICG单独显影、纳米碳单独显影、ICG+纳米碳同时显影的前哨淋巴结数量。结果:ICG、纳米碳、ICG+纳米碳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分别为100.0%、95.0%、100%;前哨淋巴结检出数量分别为89枚、77枚、97枚,前哨淋巴结检出数量平均为(4.45±1.86)枚、(3.85±1.98)枚、(4.85±2.22)枚,ICG组与纳米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G+纳米碳组与纳米碳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例患者中3例检出前哨淋巴结转移,转移前哨淋巴结7枚;7枚转移前哨淋巴结均被ICG检出,纳米碳仅检出其中2例患者共5枚转移前哨淋巴结。结论:ICG与单孔法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结合应用,具有较高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及淋巴结检出数量,且前哨淋巴结假阴性率可能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