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Ⅰ期假体乳房再造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Ⅰ期假体乳房再造.方法 1998年3月至2005年9月,对26例早期乳腺癌在行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皮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以国产硅凝胶假体植入胸大肌后Ⅰ期进行乳房再造,术后常规综合治疗.结果 26例手术均获成功,但5例乳头乳晕部分皮肤发生缺血坏死,通过换药愈合,1例出现皮下积液,通畅引流后消除.随访1~90个月,无一例复发和远处转移.乳房美容效果良好占69.2%,一般占19.2%,较差占11.5%.结论 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皮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Ⅰ期假体乳房再造术,手术操作简单易行,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满意,是适合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上腺素在乳房切开微创手术中预防术中出血的价值以及安全性.方法:根据局部麻醉药物成分的不同,将50例需微创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肾上腺素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生命体征之间的差异.结果:肾上腺素组平均每个患者的出血量30.5ml(含膨胀液),平均每个肿物的出血量4.2ml(含膨胀液),对照组平均每个患者的出血量175ml(含膨胀液),平均每个肿物的出血量21.9ml(含膨胀液),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术中血压、心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乳房切开手术中,局麻药中加入肾上腺素可以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2005年9月行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皮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Ⅰ期假体乳房再造术的2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3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病因,临床特点,以及诊治方法 ,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6月至2010年1月间住院治疗的3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以及诊治经过。结果在该研究组中30例(97%)患者有生育史,且11例(35%)有积乳病史。85%(25/29)在产后6年内发病,中位发病间隔期为3年。79%(22/28)不伴有白细胞计数的升高。病理检查病灶为多灶性。93%(29/31)的病例通过I期或II期手术切除病灶得以治愈。结论使用抗生素联合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可控制肉芽肿性胰腺炎的病情进展。病灶切除术是根治该病主要方法 。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分析哺乳期乳腺脓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111份乳腺脓肿脓汁标本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PI鉴定系统进行细菌菌株鉴定,用K-B纸片扩散法作药敏试验。结果培养出68株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61株,占89.7%,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13株;表皮葡萄球菌2株,占2.9%,草绿色链球菌、路邓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粘质沙雷菌、产酸克雷伯菌各1株,均占1.5%。金黄色葡萄球菌呈现多重耐药趋势,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88.5%、52.5%、44.3%,对磷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复方磺胺甲恶唑高度敏感;其中MRSA对青霉素、头孢唑啉、氨苄西林+舒巴坦、苯唑西林的耐药率达100%,对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亦达92.3%。结论哺乳期乳腺脓肿细菌感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不宜选用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不宜作为治疗的常规用药,对于MRSA头孢唑啉、氨苄西林+舒巴坦、苯唑西林亦不能作为治疗的常规药物,抗菌药物的选择应以药敏结果为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生素单用或联合强的松治疗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80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舒巴坦钠治疗,观察组给予阿莫西林舒巴坦钠+强的松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1),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给予抗生素联合强的松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国,女性经济和社会负担增大、饮食西方化、环境污染、高雌激素暴露等,致使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增长,女性需要充分了解乳腺癌危险因素以及降低乳腺癌风险的策略,寻求最佳的一级预防保健,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预防和对于那些在增加风险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等。2010年,St.Gallen会议专家提出了一个乳腺癌的预防治疗新概念替代传统的化学预防[1],考虑到"化学预防可能使患者联想到"癌症"和"化学治疗",故专家共识建议停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局部肿胀麻醉技术在乳腺多发实性肿块Mammotome微创旋切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6月—2012年7月98例施行乳腺多发实性肿块Mammotome微创旋切术患者,其中49例行传统局部浸润麻醉(对照组),另49例行局部肿胀麻醉(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主要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肿块直径及肿块个数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平均麻醉实施时间缩短(16.10 min vs.31.41 min)、手术时间减少(39.47 min vs.62.53 min)、麻醉剂降低(0.20 mg vs.0.31 mg)、麻醉效果良好率增高(96%vs.82%)、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0%vs.12%)、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4%vs.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乳腺多发实性肿块Mammotome微创旋切术中应用局部肿胀麻醉技术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原因及探讨防治措施。方法 对14 2例乳腺癌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手术方式、切口选择、皮瓣厚度、皮瓣张力、手术刀或高频电刀游离皮瓣、单纯性持续中心负压吸引或持续中心负压吸引加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与皮瓣坏死程度的关系。结果 14 2例乳腺癌患者中,术后皮瓣坏死2 7例,占19.0 1%。皮瓣坏死与切口选择、皮瓣厚度和皮瓣张力有关(P <0 .0 5 )。采用横梭形切口(8.82 % ,3 /3 4)、厚皮瓣(17.3 5 % ,17/98)、低张力皮瓣(7.81% ,5 /64 )者的皮瓣坏死发生率分别较纵梭形切口(2 2 .11% ,2 1/95 )或斜梭形切口(2 3 .0 8% ,3 /13 )、薄皮瓣(2 2 .73 % ,10 /4 4)和高张力皮瓣(2 8.2 1% ,2 2 /78)者低,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 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原因是多方面的,皮瓣供血不足是术后皮瓣坏死的根本原因。合理的选择手术切口,选择适当厚度的皮瓣,术中慎用电刀,无张力缝合,保护皮瓣血运,术后持续中心负压吸引,适当加压包扎等是防治皮瓣坏死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