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出现角膜铁质沉着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搜集行LASIK手术患者39例(78眼),描述角膜铁质沉着特征,并分析其与术后时间、术前屈光度、泪膜破裂时间、泪膜分泌量结果及干眼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78眼中有53眼(67.9%)发现有角膜铁质沉着,位于角膜上皮细胞层基底细胞部位,颜色从淡黄色到黄褐色均有,形状有环状、片状、条索状、点状等,均位于角膜中央,与相应角膜地形图对照,铁质沉着部分为角膜经切削后最低部位,即角膜曲率最小部位,或者为角膜切削边缘,即角膜曲率变化最大部位,也就是角膜最陡峭部位.角膜铁质沉着的出现与手术前屈光度、手术后时间呈正相关[r=0.410,P<0.01;r =0.398,P<0.01],与BUT、泪液分泌量、干眼症状之间无明显相关.结论 角膜铁质沉着是LASIK术后的临床体征之一,可能与LASIK术后泪池的形成有关,但其发生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视的发病机制是眼科研究的一个热点,近年来发现,由神经视网膜细胞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能参与近视的发病,RPE细胞因子的分泌功能受光照射的影响,而RPE细胞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A)值是不一样的。目的研究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对人胚RPE细胞增生及其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V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影响,从细胞水平和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近视的发病机制。方法第4~5代人胚RPE细胞置于白光、波长为775nm的红光及波长为480nm的蓝光下照射和培养48h,MTT比色法检测各组人RPE细胞的增生情况,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传代细胞的超微结构。分别于光照射后12、24、48、72h收集培养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培养基中HGF、bFGF和TGF—β的质量浓度。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波长光照射24h后RPE细胞中HGF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蓝光、红光、白光照射对体外培养RPE细胞的影响。结果蓝光组、红光组、白光组和对照组RPE细胞的A490值分别为0.0218±0.0014、0.0353±0.0025、0.0371±0.0024和0.0445-0.0046。4个组中RPE细胞的增生速度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79,P〈0.05),蓝光组和红光组A490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43、t=2.024,P〈0.05)。ELISA结果显示人胚RPE细胞可以分泌HGF、bFGF和TGF-β,在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后,不同时间点HGF、bFGF和TGF—β的分泌量不同,随着时间的变化,4个组HGF、TGF—β的质量浓度均逐渐升高,二者在72h和48h均高于12h(P〈0.05),红光组与蓝光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波长组bFGF的质量浓度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在RPE细胞中的表达均逐渐降低,72h与12h时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不同波长光照射后RPE细胞中HGFmRNA的表达水平不同,蓝光下培养的RPE细胞HGFmRNA表达量最少,白光组、红光组和蓝光组HGFmRNA的表达量(A49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红光组、白光组人胚RPE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超微结构均无明显变化,但蓝光组RPE细胞核染色质稀疏变淡,细胞器减少,细胞界膜不清或消失。结论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可影响人RPE细胞的增生及其分泌HGF、bFGF和TGF—β的功能,提示近视的形成可能与不同波长的光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低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摄取碘能力的下降或丧失导致 1 31   I WBS(全身显像 )假阴性 (约 2 0 % ) ,高水平的血清 Tg(甲状腺球蛋白 )只能说明有分化型甲状腺癌 (DTC)的复发或转移 ,不能确定 DTC复发或转移的具体位置 ,而低分化型甲状腺癌正是 DTC病人死亡的主要类型。本文主要探讨 1 8F- FDG(1 8F-氟代脱氧葡萄糖 ) PET显像在1 31  I的 WBS阴性而血清 Tg水平增高的 DTC病人中鉴别复发和转移的应用以及评价 DTC病人预后的价值 ,当嗜1 8F- FDG肿瘤显示的体积大于 12 5 m L 或 FDG标准摄取值大于 10 g/ m L 时 ,病人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6.
感染性眼内炎(endophthalmitis)是指由眼内细菌或者真菌引起的房水或玻璃体液感染,其病程发展迅速会导致视力丧失甚至需要摘除眼球。因此,病因的早期和准确诊断是预防和治疗眼内炎的关键。常规眼内炎病原学检测包括房水和或玻璃体液内的病原微生物的核酸、抗体检测,可为临床医生提供眼内局部病原微生物信息,有助于快速诊断[1]。本文就眼内炎病原学检测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研究,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7.
背景 应用羊膜移植术治疗角膜溃疡的方法在临床上已广泛开展,但目前国内有关将羊膜作为药物载体治疗感染性眼表疾病的研究较少见. 目的 探讨载药羊膜在治疗眼表感染性疾病中的缓释性能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利用体外抑菌实验比较羊膜浸泡不同质量浓度(5、20、30 g/L)的左氧氟沙星不同时间(5、15、30、60 min)后平均抑菌环直径的改变.利用角膜基质层接种法将浊度为0.7麦氏单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0.1ml自角膜近中央处注入角膜基质层,形成直径4.0~6.0 mm的混浊区,建立20只家兔单眼感染性角膜溃疡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单纯羊膜移植联合点药组和载药羊膜移植组,每组各10只,两组家兔造模后24 h分别行单纯羊膜移植术或载药羊膜移植术.单纯羊膜移植联合点药组术后用质量分数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每日3次,分别于点眼后0.5、1.0、2.0、3.5、5.5h抽取房水0.1ml,载药羊膜移植组于术后1、3、7、10、14、21d抽取房水0.1ml,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各时间点兔眼房水中左氧氟沙星的质量浓度.各组大鼠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病变情况及角膜溃疡的面积变化,按照改进的McNeill角膜病变程度分级法对角膜病变进行评分,并于术后4周行兔眼角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左氧氟沙星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平均抑菌环直径随药物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相同质量浓度左氧氟沙星浸泡15 min的羊膜与浸泡5 min相比抑菌环直径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浸泡30 min、60 min的羊膜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羊膜移植联合点药组术后房水中左氧氟沙星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0.5h为(0.873 ±0.264) mg/L,5.5h为(0.106±0.027) mg/L;载药羊膜移植组术后1、3、7d房水中左氧氟沙星质量浓度仍高于单纯羊膜移植联合点药组点药后0.5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载药羊膜移植组家兔用药后1、2、4周角膜病变评分分别为1.7±0.6、1.3±0.5和0.2±0.4,明显低于单纯羊膜移植联合点药组的2.2±0.8、2.0±0.6和1.5±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9.49,P=0.01;F时间=22.96,P=0.01).术后1周载药羊膜移植组角膜溃疡面积明显小于单纯羊膜移植联合点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0.6)mm2 vs.(3.2±0.8)mm2,t=3.98,P=0.00].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单纯羊膜移植联合点药组术后4周角膜各层排列不规则,出现1~2层新生鳞状上皮,基质层结构紊乱,可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及残留血管腔;载药羊膜移植组术后4周角膜有4~5层新生鳞状上皮,排列整齐,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及残留血管腔.结论 左氧氟沙星载药羊膜移植至角膜后具有一定的药物缓释性能,可以提高房水中的有效药物质量浓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性角膜溃疡的疗效优于点眼的用药方式.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眼科医院10881例患者手术前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山西省眼科医院住院手术患者手术前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医院住院患者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分析。结果 10 881例术前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78例,占检测例数的0.72%;其中,男30例,占检测例数的37.95%,检出阳性30例,占男性例数的0.73%,女48例,占检测例数的62.05%,检出阳性48例,占女性例数的0.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岁4例,占5.13%;20~39岁40例,占51.28%;40~59岁21例,占26.92%;>60岁13例,占16.67%。结论需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建立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
康玉国  郑晓汾 《中国医药》2011,6(12):1483-1484
目的 分析临床分离的革兰阳性球菌的感染情况和耐药特征,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山西省眼科医院2009年3月至2011年5月我院患者眼部标本分离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共分离出革兰阳性球菌531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1.13%),表皮葡萄球菌488株(91.90%),缓慢葡萄球菌18株(3.39%),科氏葡萄球菌科氏亚种3株(0.56%),哥伦比亚肠球菌9株(1.69%),链球菌属7株(1.32%).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MRS)检出344株,检出率为70.51%.葡萄球菌属对多数抗菌药耐药严重,但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喹努普汀/达福普汀、替考拉宁耐药耐药的菌株.对488株表皮葡萄球菌进行耐药情况检测,耐药株数分别为:氨苄西林/舒巴坦342株(70.08%);苯唑西林342株(70.08%);复方新诺明351株(71.93%);红霉素390株(79.92%);环丙沙星270株(55.33%);克林霉素396株(81.15%);利福平39株(7.99%);莫西沙星15株(3.07%);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42株(70.08%);青霉素G 487株(99.79%);庆大霉素159株(32.58%);四环素102株(20.90%).结论 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有很高发生率,大部分为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对大部分常用抗菌药耐药率很高.应加强院内感染控制,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临床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此类病菌所致眼内炎提供用药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1-12月我院从39例眼内炎患者玻璃体液中分离出的39株表皮葡萄球菌,并采用最小抑菌浓度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 39株表皮葡萄球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严重,其中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最高,达100.0%,但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喹努普汀/达福普汀、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结论 临床医生必须结合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尽可能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Abstract:
Objective To approach drug-resistance status of clinically isolated staphyloccus epidermidis and to provide the evidence for clinically reasonable use of antibiotics. Methods A total of 39 strains of staphyloccus epidermidis were isolated from 39 endophthalmitis patient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in 2010. The drug sensitivity testing was performed by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ethods.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done by Whonet-S. 4 software. Results Among the 39 strains, the staphyloccus epidermidis were resistant to the commonly used antibiotics in different degrees, among which the resistancee rate of penicillin G( 100% ) was the highest. The resistance of vancomycin, teicoplanin, linezolid and quinupristin/dalfopristin were 0. 0%. Conclusion Clinicians should use antibiotics based on antibiotic drugs sensitive results to avoid drug-resistant stra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