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①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人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和重组链激酶 (r SK)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②方法 对初次发病 1 2h以内的 1 0 5例AMI病人 ,随机给予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 (支架组 ,6 0例 )和静脉r SK溶栓 (溶栓组 ,5 5例 )治疗。观察两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成功率、心肌梗死溶栓试验 (TIMI)Ⅲ级血流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住院病死率 ,出院前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并推算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和梗死区室壁运动指数 (RWMI) ,出院后 6个月病死率、LVEF和RWMI。③结果 支架组与溶栓组相比较 ,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显著提高、TIMIⅢ级血流发生率显著增加、平均住院天数显著缩短、住院病死率显著降低 (χ2 =5 .4 2 4~2 8.931 ,t=7.90 1 ,P <0 .0 5、0 .0 1 ) ;出院前LVEF和RWMI ,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t =3.2 91、2 .1 2 7,P <0 .0 5、0 .0 1 ) ;出院后 6个月病死率、LVEF和RWMI ,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出院后 6个月LVEF、RWMI与出院前比较 ,支架组与溶栓组均有显著改善 (t=2 .1 92~ 4 .6 1 1 ,P <0 .0 5、0 .0 1 )。④结论 与静脉r SK溶栓治疗相比 ,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治疗AMI,可更有效地再通梗死相关血管、降低住院病死率、更有效地保护病人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确诊的因STEMI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225例,其中经桡动脉治疗组123例,经股动脉治疗组10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的部位、血管病变的位置、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2.3%,桡动脉组为94.3%,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5%)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5.7%,P〈0.05);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介入治疗STEMI与经股动脉途径PCI成功率相似,而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择因STEMI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共计225例,其中经桡动脉组123例,经股动脉组102例。比较2组患者介入治疗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的部位、血管病变的位置、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2.3%,桡动脉组为94.3%,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5%)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5.7%,P〈0.05);2组之间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经桡动脉PCI治疗STEMI与经股动脉途径成功率相似,而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64岁,因劳累后胸闷、胸痛1年,加重10天,持续性胸痛8小时于1995年12月9日入院。查体:血压12/8kPa,痛苦病容,口唇无紫绀,双肺呼吸音清,心率71次/分,律齐,心音低钝,无杂音。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心肌酶学示LDH250U/L,AST158U/L,CK2494U/L。入院诊断为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持续心电监护,第三  相似文献   
5.
经左侧桡动脉行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左侧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快速性。方法纳入急诊科住院期间接受左侧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375例患者。结果经左侧桡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92%(345/375)。不成功的30例股动脉介入治疗后均获成功。结论经左侧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可行、快速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33岁,于下午工作中突然出现呼吸浅慢,意识丧失,约8min后送至附近医院急诊室,途中其同事给予胸外按压,至急诊室后立即心肺复苏术,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心电图示室颤,给予360J电除颤2次,抢救30mirt心跳、呼吸恢复,当时心电图无典型BrS样改变(图1A)。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注射改善心功能的治疗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作用。方法选择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25例,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干细胞移植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心肌梗死发生14d后进行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时,采用^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患者心肌灌注(SPECT积分)、左室射血分数(EF%),术后第3、7、14、28、56天时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血清VEGF(pg/ml)浓度。结果干细胞移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前两组间心肌灌注及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心肌灌注及左室射血分数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血清VEGF浓度在细胞移植后3、56d时移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EGF浓度在细胞移植后7、14、28d时细胞移植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通过自体骨髓干细胞冠状动脉内移植增加患者血清VEGF浓度,改善心肌灌注,提高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BDNF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BDNFmRNA)修饰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到大鼠脑缺血损伤处后的基因表达变化。②方法6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组)、手术对照组(B组)、NSCs移植组(C组)、BDNF基因修饰NSCs移植组(D组),每组16只。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模型。C、D组分别将制备好的NSCs和BDNF基因修饰NSCs细胞悬液10μL(约6×104个细胞)用微量注射器注入损伤处,缝合皮肤。各组分别于手术后7、14、21、30d将4只大鼠麻醉,取脑,制备组织切片,应用X-gal组化、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移植处细胞的标记基因表达和BDNF的表达。③结果X-gal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移植的NSCs和BDNF基因修饰NSCs均能在脑缺血区内存活,并分化成各种细胞,D组X-gal阳性细胞比C组多,且在移植7、14d时细胞形态清晰,大部分为密集团状生长。原位杂交显示,手术后各组各时间点脑组织切片上均可见BDNFmRNA阳性细胞表达,其中D组的阳性细胞数目明显高于C组。图像分析结果显示,C组BDNFmRNA阳性细胞的平均吸光度值在移植后7~14d时最高,以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至21d时与B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F=6.27~14.35,q=4.96~7.85,P<0.01),到30d时与B组差异无显著意义。C组与D组比较,各时间点BDNFmRNA阳性细胞的平均吸光度值差异均有显著意义(q=5.17~9.28,P<0.01)。④结论BDFN基因修饰NSCs能在脑损伤移植处存活,强烈表达BDNFmRNA。BDNFmRNA修饰NSCs可以作为脑缺血损伤修复的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3种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药物治疗重症医学科(ICU)MRSA肺部感染老年患者的疗效及对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青岛市中心医院ICU收治的114例老年MRSA肺部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药物不同分为万古霉素组、替考拉宁组和利奈唑胺组,每组各38例患者。比较各组患者的疗效、细菌清除率、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利奈唑胺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万古霉素组和替考拉宁组(χ2= 7.018、P = 0.008,χ2= 4.070、P = 0.044)。利奈唑胺组患者细菌清除率显著高于万古霉素组和替考拉宁组(χ2= 5.182、P = 0.023,χ2= 4.211、P = 0.040)。各组患者治疗后CRP、PCT、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利奈唑胺组患者治疗后CRP、PCT、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低于万古霉素组和替考拉宁组(P均< 0.05)。各组患者治疗后均发生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肾毒性、血肌酐水平异常、血小板下降、贫血不良反应,各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647、P = 0.723)。 结论ICU MRSA肺部感染老年患者治疗药物中,利奈唑胺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均优于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且临床安全性相当,为治疗MRSA肺部感染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及合并冠心病(CHD)患者空腹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胰岛素抵抗及MS 其他指标的关系.方法 用液相蛋白芯片结合流式细胞仪测定单纯MS 组、MS +CHD 组和正常对照组空腹血浆MCP-1 水平,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 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空腹血浆真胰岛素水平,并收集MS 的其他有关数据:腰围、体重指数(BMI )、空腹血糖(FBG)和血脂,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 ).结果 (1 )MCP-1 在正常对照组、MS 组和MS +CHD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82.6,P <0.05 );hs-CRP 在正常对照组、MS 组和MS +CHD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32.02,P <0.05 ).(2)MCP-1 水平与ISI 呈负相关,与空腹真胰岛素、CRP 、BMI 呈正相关;hs-CRP 与ISI 呈负相关,与FBG 、BMI 呈正相关;(3)以MCP-1 为应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ISI 、空腹真胰岛素、hs-CRP 、BMI 与MCP-1 具有相关性;以hs-CRP 为应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ISI 、FBG 、BMI 与hs-CRP 具有相关性.结论 MS 患者的MCP-1 、hs-CRP 水平增加,合并CHD 的MS 患者更为明显,并与胰岛素敏感性有关,可能在MS 发展为CHD 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