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IVADA)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的24例IVADA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为单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为双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25枚夹层动脉瘤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8枚,单纯双支架治疗2枚,闭塞夹层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治疗5枚;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6枚,Ⅱ级8枚,Ⅲ级1枚。术后随访6~18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3例,3分1例;DSA复查显示2例复发,考虑相对稳定,继续随访观察。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IVADA疗效显著,但具体栓塞方法应进行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肾脏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renal non-hodgkin's lymphoma,PRN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PRN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结果:2例PRNHL均为男性,例1年龄51岁,因右侧腰部胀痛入院,B超示右肾上极实性占位,腹部CT平扫+增强示右肾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10. 5×8. 6 cm。术前诊断为右肾癌,行右肾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右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D20、CD79a、Mum-1、BCL-2、BCL-6,Ki-67增殖指数为90%。术后采用R-CHOP方案化疗6个疗程,辅以局部放疗,随访32个月患者一般状态良好,病情稳定。例2年龄65岁,无明显临床症状,体检时B超发现左肾占位性病变;入院后腹部CT平扫+增强显示左肾下极见不均匀强化病灶,大小约9 cm×5 cm。术前诊断左肾癌,行左肾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左肾小B细胞性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细胞表达CD20、CD79α、PAX-5、BCL-2,Ki-67增殖指数为10%。术后采用CHOP方案化疗6个疗程,随访20个月患者一般状况良好,病情稳定。结论:PRNHL发病率比较低,在临床可无明显症状,也可表现为腰部胀痛,术前易误诊为肾癌,确诊依赖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2例PRNHL均为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复方当归微乳中主成分藁苯内酯和桂皮醛的含量,为其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 方法 色谱柱为Inertsil ODS 3柱(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55:4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85 nm,柱温30 ℃. 结果桂皮醛在0.484 5~38.750 0 μg.m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27.060X-1.586 (r=0.999 8),加样回收率为99.60%,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低于1.25%;藁本内酯在0.531 0~106.100 0 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13.930X+1.344(r=0.999 8),加样回收率为98.92%,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低于1.25%. 结论 建立的HPLC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复方当归微乳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发生脑疝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行血管内治疗的30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术后发生脑疝,脑疝发生率为8.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WFN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再次破裂、脑水肿是术后发生脑疝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建立和开发一种新型的从冻存脐带血中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EPC)的方法,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提高冻存脐带血分离获得EPC的成功率。方法:自液氮罐中收集公共库中2000年至2001年保存的12例冻存脐带血,37℃水浴锅中快速复苏后,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缓冲液)洗涤,获得总有核细胞(TNCs),将TNCs接种至培养皿中诱导扩增EPC。使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方法鉴定EPC并确定纯度。采用下列方法体外鉴定内皮祖细胞的功能: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特异性摄取Dil-Ac-LDL和FITC-UEA-I的功能、在基质胶中形成毛细管样结构的情况,ELISA法检测释放VEGF因子的功能。结果:培养3周后,出现1-5个鹅卵石铺路石样内皮祖细胞集落。体外培养第1-3代EPC,其表面CD31、CD34、CD144和VEGFR (CD309)标记阳性率分别为(92. 91±5. 20)%、(30. 0±23. 27)%、(88. 55±3. 83)%和(67. 21±12. 12)%。EPC细胞具有特异性内吞Dil-Ac-LDL和FITCUEA-I、形成毛细管结构,释放低浓度VEGF因子等功能。结论:采用本方法从冻存脐带血中分离EPC的稳定性与重复性高,从冻存的脐带血中分离EPC的成功率可提高至85%。该方法为临床应用丰富的内皮祖细胞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琥珀酸脱氢酶B(succinate dehyrogenase B,SDHB)、内皮PAS区域蛋白1(EPAS1)及Ki?67在膀胱副神经节瘤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三者作为预测恶性副神经节瘤指标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3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43例标本行SDHB、EPAS1、CgA、Ki?67免疫组化检测,并分析其作为预测恶性副神经节瘤指标的意义。结果:43例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26~81岁,中位年龄68岁;随访时间2~8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1.3个月;3例死亡,9例术后转移,4例术后反复复发,无转移;其余无复发及转移。良性30例,镜下表现为肿瘤细胞呈经典的巢状排列,核分裂及坏死罕见,瘤细胞巢周围有支持细胞包绕。SDHB阴性(-)4例,EPAS1强阳性(+++)14例,CgA强阳性(+++)18例,2例Ki?67≥3%。恶性13例,镜下表现为肿瘤细胞呈弥漫浸润性生长或大巢状分布,核分裂多见,可见肿瘤性坏死及脉管内瘤栓。SDHB阴性(-)8例,EPAS1强阳性(+++)9例;CgA强阳性(+++)10例;11例Ki?67≥3%。SDHB阴性(-)肿瘤中66.7%为恶性,SDHB阳性(+)的肿瘤中16.1%为恶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HB 阴性(-)肿瘤中EPAS1、CgA表达强度以及Ki?67≥3%的比例明显高于SDHB阳性(+)肿瘤。恶性膀胱副神经节瘤中EPAS1、CgA、Ki?67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膀胱副神经节瘤。结论:恶性膀胱副神经节瘤组织中SDHB免疫组化阴性率为66.7%,SDHB阴性的膀胱副神经节瘤组织中EPAS1过表达,EPAS1阳性表达强度与CgA及Ki?67高表达呈正相关。SDHB、EPAS1、Ki?67是预测恶性膀胱副神经节瘤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SRC)-3蛋白在脂多糖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趋化和吞噬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SPF级雌性野生型(SRC-3+/+)小鼠、SRC-3基因敲除(SRC-3-/-)小鼠各5只,分别分离和原代培养腹腔巨噬细胞,并相应分为SRC-3+/+组和SRC-3-/-组.收集并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ml,接种于6孔板,1 ml/孔,给予10 μg/ml LPS刺激,分别在刺激前(0 h)、刺激后4 h和12 h收集腹腔巨噬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测定腹腔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并通过transwell趋化实验和中性红吞噬实验,分别测定腹腔巨噬细胞的趋化指数(CI)和吞噬功能.结果 LPS诱导前两组腹腔巨噬细胞TLR4的蛋白表达和CI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SRC-3-/-组的吞噬功能显著低于SRC-3+/+组(P<0.01);无论是SRC-3+/+组,还是SRC-3-/-组,LPS诱导4 h和12 h后,两组腹腔巨噬细胞TLR4的表达和CI均显著增高(P<0.01),但在相应时间点,SRC-3-/-组与SRC-3+/+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LPS刺激4 h后,两组吞噬功能均显著增加(P<0.01),但SRC-3-/-组增加的程度显著低于SRC-3+/+组(P<0.01);相反,LPS刺激12 h后,两组吞噬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P<0.05或P<0.01),且SRC-3-/-组较SRC-3+/+组抑制的程度更低(P<0.01).结论 SRC-3调节腹腔巨噬细胞的先天性免疫功能可能与吞噬功能有关,而与其趋化功能无关.  相似文献   
10.
颅内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dissecting aneurysm,IDA)是指颅内动脉由于先天性因素、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导致血管壁内膜损伤,血液经破裂口在血管壁之间积聚而形成血肿,向内使管腔狭窄、闭塞,向外形成血管壁的凸起,从而影响动脉管腔内血流正常流动[1]。IDA主要发生在颅内动脉的前循环和后循环,虽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是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发病群体年轻化,平均发病年龄约30岁,男性居多。此外,部分未破裂IDA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困难,从而影响早期治疗和精准诊治[2,3]。本文重点总结IDA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式新进展,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