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Enterprise多支架重叠技术在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病人共38枚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Ⅰ型和Ⅱ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33个,运用Enterprise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Ⅲ型5个,行单纯多支架植入。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术后即刻造影结果:动脉瘤完全栓塞5个,部分栓塞28个,无变化5个。操作相关并发症3例,其中支架移位2例,穿刺点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缺血性并发症3例,其中枕叶梗死1例,脑干梗死1例,脑干缺血1例;无出血性并发症。术后6~12个月行DSA随访,动脉瘤完全栓塞23个,部分栓塞14个,无变化1个。33个Ⅰ型和Ⅱ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影像学随访的栓塞有效率为100%;5个Ⅲ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栓塞有效率为80%。临床随访8~30个月,m RS评分0分30例,1分5例;随访过程中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Enterprise多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1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6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共44枚动脉瘤,其中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0枚,LVIS支架辅助栓塞13枚,Enterprise支架辅助栓塞19枚,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2枚。术后即刻DSA显示Roymond分级Ⅰ级22枚,Ⅱ 级20枚,Ⅲ级2枚;栓塞有效率为95.5%。2例栓塞术中发生血栓事件,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动脉瘤2次破裂。术后随访4~19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32例,3~6分4例。30例(34枚)DSA复查,6枚复发。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积极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可改善预后,但需长期随访观察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多发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介入治疗的32例(67枚)颈内动脉多发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微导管穿支架网眼进入动脉瘤腔栓塞11例;微导管先置入动脉瘤腔后释放支架进行栓塞12例;支架半释放法栓塞4例;密网支架置入覆盖动脉瘤颈5例。67枚动脉瘤中,55枚采用支架辅助栓塞;1枚在处理临近眼动脉段动脉瘤时以支架覆盖;11枚行密网支架覆盖瘤颈。结果 术后即时造影证实支架辅助栓塞55枚中,Raymond分级Ⅰ级49枚,Ⅱ级6枚;5例11枚动脉瘤行密网支架治疗,术后即时造影均显示动脉瘤内血流减缓,造影剂滞留。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部分弹簧圈突出于支架内1例,支架置入后打开不全2例。30例共63枚动脉瘤进行3~6个月(平均3.4个月)造影随访;49枚完全栓塞的动脉瘤中,46枚没有变化,3枚瘤颈区少量显影。6枚近全栓塞动脉瘤中,3枚转为完全栓塞,3枚没变化;1枚仅支架覆盖的眼动脉段小动脉瘤形态无变化;3例共7枚动脉瘤行密网支架治疗,复查造影显示瘤体显影减小,造影剂明显滞留;2例共4枚动脉瘤密网支架置入术治疗后尚未复查。30例术后临床随访3~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23例,1分5例,2分2例;预后良好率为93.33%(28/30)。结论 根据载瘤血管及多发动脉瘤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多发宽颈动脉瘤,近期随访均可取得较高的动脉瘤栓塞率及较好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夹层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21例颅内夹层动脉瘤(共24枚)的临床资料。单纯弹簧圈栓塞9例,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单纯双LVIS支架栓塞治疗1例,单纯WILLIS覆膜支架栓塞1例,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弹簧圈结合胶水栓塞4例。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oymond分级Ⅰ级16例,Ⅱ级3例,Ⅲ级2例;栓塞有效率为87.4%(19/21)。术后随访6个月~2年,复发1例,再次栓塞治疗;其余20例均无复发。改良Rankin量表评分4分1例,2分2例,1分4例,0分14例。结论 对颅内夹层动脉瘤,根据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选择合适的栓塞治疗方式,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 14例后循环动脉瘤患者Hunt&Hess分级分为Ⅱ级11例,Ⅲ级2例,Ⅳ级1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椎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5例,基底动脉尖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1例,小脑前下动脉瘤2例,大脑后动脉瘤2例。入组者均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7例囊性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5例采用Onxy胶载瘤动脉局部栓塞术,分别有1例应用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及支架塑形术。结果术后DSA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10例,近全栓塞3例。1例支架塑形术后梭形膨出明显好转。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为5分12例,3分1例,2分1例。随访3个月~5年,8例恢复正常,1例左侧偏瘫,1例死亡,4例失访。结论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多为复杂动脉瘤,个体化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1月栓塞治疗的37例(38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相对窄颈动脉瘤(瘤颈/瘤体<1/2)14枚,相对宽颈动脉瘤(瘤颈/瘤体≥1/2)18枚,绝对宽颈动脉瘤(瘤颈>4 mm)6枚。结果 栓塞后即刻DSA显示,Roymond分级Ⅰ级栓塞34枚,Ⅱ级4枚。1例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术后病情加重死亡;1例术后出现载瘤动脉痉挛,1例术中出现血栓事件,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术后随访6~18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33例,3~6分4例;预后良好率为89.1%。26例DSA随访显示动脉瘤未显影23例,复发3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破裂动脉瘤是安全的、有效的,但需要严格把控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血管内治疗的25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7例患者共261枚动脉瘤,其中259枚动脉瘤顺利栓塞,2枚动脉瘤未能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211枚,Ⅱ级37枚,Ⅲ级11枚。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13例、动脉瘤破裂再出血5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3例、弹簧圈部分脱出至载瘤动脉2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Ⅳ级患者3例和术中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患者1例死亡。237例患者出院后随访3~42月,改良Rankin评分0~2分229例,3~5分8例;9例动脉瘤复发和2例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均再次栓塞治疗,其余患者未发生动脉瘤复发和再出血,并且17枚Ⅱ级栓塞和5枚Ⅲ级栓塞的动脉瘤达到Ⅰ级栓塞。结论血管内治疗是一种有效、安全、微创的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夹层动脉瘤(IDA)介入个体化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IDA病例资料,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分为颈内动脉系IDA和椎-基底动脉系IDA,再将椎动脉夹层动脉瘤(IVADA)以动脉瘤与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关系及对侧椎动脉发育情况进行分型。根据分型应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术后即刻造影结果:完全栓塞13例,绝大部分栓塞5例,部分栓塞3例。1例基底动脉IDA,术后2 d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死亡,1例颈内动脉IDA术后并发呼吸衰竭放弃治疗出院。19例病人获得随访DSA,其中完全栓塞14例,绝大部分栓塞3例,部分栓塞2例。结论 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对IDA个体化介入治疗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破裂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10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7例破裂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共19枚动脉瘤),其中2枚动脉瘤采用单纯支架贴敷术,另外17枚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术(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2枚致密栓塞,4枚近全栓赛,1枚部分栓塞)。随访6个月~2年,19枚动脉瘤均未出现再次破裂,弹簧圈及支架均未移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分1例,0分16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是有效的、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自2004年7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采用支架技术治疗的9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6例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 结果 9例患者均在首次治疗中成功植入支架或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椎动脉均保留通畅,无动脉瘤破裂、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获4~39个月临床随访,随访过程中无再出血表现.6例患者获3~18个月造影随访,其中2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者随访发现动脉瘤再通或增大,再次行血管内孤立术及椎动脉近端闭塞术;2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者随访造影示动脉瘤闭塞;另1例不全闭塞. 结论 血管内支架技术能保存患侧椎动脉畅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应严密随访,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WFNS分级Ⅳ~Ⅴ级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到2019年8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02例WFNS分级Ⅳ~Ⅴ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随访至少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其中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102例中,预后良好47例(46.1%),预后不良55例(53.9%);死亡4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WFNS分级Ⅴ级、术前脑疝、载瘤动脉痉挛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 对于WFNS分级Ⅳ~Ⅴ级颅内动脉瘤,预后影响因素很多,早期治疗有助于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3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均采用血管内治疗。结果动脉瘤最大直径平均(2.19±0.55)mm。单纯弹簧圈栓塞27例,球囊辅助栓塞2例,支架辅助栓塞24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24例(45.3%),瘤颈残留16例(30.2%),瘤体显影13例(24.5%)。共3例(5.7%)发生围术期并发症,其中1例(1.9%)为术中破裂,1例(1.9%)为术中血栓形成,1例(1.9%)为术后早期再出血。39例影像学随访3·13个月,平均平均(6.1±2.4)个月,动脉瘤不显影32例(82.1%);稳定3例(7.7%);复发4例(10.3%),均再治疗。51例临床随访6~28个月,平均(14.9±6.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50例(98.0%),3分1例(2.0%)。结论对于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具有较高的围手术期安全性,以及较高的短期治愈率和临床预后良好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夹层动脉瘤(DA-SICA)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运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8例DA-SICA的临床资料。结果 双LVIS支架辅助栓塞13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0例,Ⅱ级3例;单LVIS支架辅助栓塞15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均为Raymond分级Ⅰ级。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围手术期死亡3例,其中2例死于恶性脑肿胀,1例死于再出血。存活25例术后随访3~49个月,平均(26.5±2.5)个月;2例术后复发,再次使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愈;其余23例术后3个月复查DSA无动脉瘤复发及载流动脉狭窄。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DA-SICA,是一种有效、可行的选择,使用支架的数目应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决定,术后应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儿童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特点、影像学特征及其治疗策略.方法 对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及神经介入中心1985年10月至2008年5月共23例14岁以下(含14岁)儿童的24个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方式、部位、大小等影像学特点、治疗方式及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儿童颅内动脉瘤占所有年龄组颅内动脉瘤的1.3%,男:女=1.56:1;24个动脉瘤中,16个位于前循环,8个位于后循环;14个属于复杂动脉瘤;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表现者11例;14例采用神经介入治疗,4例采用显微手术治疗,5例未行外科治疗,其中2例在随访过程中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自行闭塞而自愈;1例死亡,1例因术前动脉瘤再破裂导致中度致残,其余21例结果良好.结论 (1)儿童颅内动脉瘤较为罕见,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2)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是儿童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3)与成人相比,巨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及后循环动脉瘤、感染或外伤性动脉瘤比例较高;(4)神经介入及显微手术都是治疗儿童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对于复杂动脉瘤首选神经介入治疗,相当一部分动脉瘤甚至不得不采用载瘤动脉闭塞的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15.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影像诊断与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总结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和血管内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磁共振成像和血管造影影像学特点和血管内治疗经过。结果影像特点为MR内膜瓣与壁间血肿,DSA珠线征,双腔征等。12例支架治疗中4例单纯支架后造影复查不显影,8例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7例造影复查不显影;6例载瘤动脉闭塞4例造影复查不显影,全部病人临床随访症状消失。15例DSA复查随访,夹层动脉瘤不显影,无复发。结论DSA及MR检查对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诊断价值;血管内治疗如支架技术(单纯置入或联合弹簧圈栓塞)以及载瘤动脉闭塞是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到2018年3月采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9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均成功实施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5例,Ⅱ级4例。术后DSA随访1周~24个月,2例双LVIS支架辅助栓塞术后2周DSA复查显示动脉瘤复发,血栓弹力图示ADP>90%,调整抗血小板方案后半年后复查动脉瘤未显影;其余病人动脉瘤均未显影,载瘤动脉通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5例,3分2例,4分1例,6分1例;术后90 d mRS评分0分6例,1分1例,3分1例。结论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颈内动脉床突段破裂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调整抗血小板方案可提高术后复发动脉瘤的闭塞率  相似文献   

17.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不同部位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小脑后下动脉(PICA)与瘤体的关系进行分类,Ⅰ类:PICA起始部远离瘤体;Ⅱ类:PICA起始部发自瘤体上下缘;Ⅲ类:PICA 起始部发自瘤体.所有病人均采用血管内治疗.结果 随访82例,时间3~18个月.Ⅰ类动脉瘤40例,其中行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术23例,术后随访未见动脉瘤复发;行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术17例,术后动脉瘤完全及近全栓塞12例,随访动脉瘸保持稳定13例.Ⅱ类动脉瘤27例均行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术后动脉瘤完全及近全栓塞17例,随访动脉瘤保持稳定18例.Ⅲ类动脉瘤15例,行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治疗7例,术中均行部分栓塞,随访动脉瘤保持稳定4例;行单纯支架植入术8例,术后随访仅3例动脉瘤保持稳定.结论根据PICA和动脉瘤体的关系进行分类,充分考虑PICA的位置关系,可指导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手术组2006年1月~2014年5月间接诊的4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例,其中35例分别采用了3种不同的血管内治疗技术,另6例进行了随诊观察。结果 4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其中1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的病人复发,2例未治疗的病人动脉瘤增大。结论治疗组和观察组做统计学分析(P0.01),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方法,根据动脉瘤的形态、与小脑后下动脉的关系及对侧椎动脉的发育情况等因素来选择不同的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9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2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栓塞,62个动脉瘤共置入支架64枚,其中Neuroform支架3枚,Solitaire支架8枚,LVIS支架10枚,Enterprise支架43枚;2个动脉瘤各置入2枚。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53例(85.48%),Ⅱ级3例(4.84%),Ⅲ级6例(9.68%)。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2例(3.23%),术后发生缺血性事件2例(3.23%)。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50例(80.65%),3~5分10例,死亡2例。57例临床随访6~32个月,平均19.7个月,未出现动脉瘤再出血或新发梗死;mRS评分0~2分48例(84.21%)分,3~5分9例。30例影像学随访3~24个月,平均9.3个月,1例(3.33%)出现少量瘤颈复发。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可行、安全的,术中需要根据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具体情况以及治疗策略决定选取合适的支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