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将罗比卡因加地塞米松硬膜外腔注射作为术后镇痛 ,试图增强效果 ,临床观察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选择硬膜外麻醉下手术病人100例 ,随机分为4组 ,每组25例。术毕硬膜外腔注入不同药物 ,A组 :0 75 %罗比卡因6ml和地塞米松1ml(5mg) ;B组 :0 75 %罗比卡因6ml加生理盐水1ml ;C组 :0 75 %罗比卡因6ml加生理盐水1ml,并静注地塞米松1ml(5mg) ;D组 :吗啡2mg、氟哌啶2 5mg、罗比卡因30mg和生理盐水混合液为7ml。全组术前30分钟肌注安定10mg ,根据手术需要选择硬膜外穿刺点 ,…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分析妇科腹腔镜手术使用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的效果,为腹腔镜手术提供依据。方法: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对9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开展分析研究,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均有45例患者,对照组使用静吸复合麻醉,试验组使用全凭静脉麻醉。对两组的效果开展比较。结果:试验组的见效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瑶比对照组短(P0.05)。对照组诱导后和插管时的SBP和DBP比诱导前有所下降(P0.05),患者气腹和手术后会有所回升,HR会有所加快(P0.05)。试验组的SBP、DBP、HR变化和对照组相差不大,幅度小于对照组,试验组的血压、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比对照组优秀(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使用全凭静脉麻醉的效果比较好,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稳定,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切皮前静脉给予小剂量氯胺酮对妇科腹腔镜术后疼痛和躁动的影响。方法: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研究组在切皮前静脉给予小剂量氯胺酮0.3mg/kg。采用VAS及SS评分评估术后疼痛及苏醒期躁动情况。结果:研究组苏醒期躁动、镇痛、镇静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小剂量氯胺酮超前镇痛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苏醒快、术后疼痛轻、苏醒期躁动少。  相似文献   
5.
1 术前评估和术前准备 1.1 常规术前评估 术前随访病人,了解全身主要脏器功能,作出ASA评分,对ASA评分为Ⅲ、Ⅳ级的患者,要掌握好手术时机和麻醉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初学者应用SLIPA(Streamlined Liner of the Pharynx Airway,一种新型喉上通气道)和LMA(classic laryngeal mask )的使用情况.方法 36名没有气道管理经验的医学院学生通过看如何放置通气道的视频录像及产品介绍,学习如何使用SLIPA和LMA.每个病人只允许放置两次.根据医学生对通气道的满意程度、成功和失败率、初次放置的成功率和开始进行通气的时间对SLIPA和LMA进行评估.结果 67%的医学生喜欢用SLIPA(95%可信区间49%~81%).放置总的成功率(一次或两次)SLIPA为94%(34/36);而LMA是89%(32/36)(P=0.39).初次放置成功率SLIPA是83%(30/36);LMA是67%(24/36)(P=0.10).开始通气的平均时间SLIPA组(40.6秒)明显短于LMA组(66.9秒)(P=0.004).结论 初学者使用这两种通气道,均有较高的放置成功率.当作为初次使用的通气道时,SLIPA组开始通气的平均时间明显缩短,这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尤其在急救复苏方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对全麻手术后早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采用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研究组在切皮前静脉给予小剂量氯胺酮0.3mg/kg。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两组术前及术后4、24、48、72h血清中IL-1β、IL-2、IL-6和TNF-α水平变化,评估其免疫功能情况。结果:手术后4h,研究组IL-6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与术前比较,术后IL-2的分泌并没有改变,与对照组中术后4hTNF-α水平比较显著升高(P0.05)。结论:切皮前给予小剂量氯胺酮能降低炎症因子IL-6和TNF-a的分泌,并使IL-2含量保持在手术前的水平。本研究结果表明,小剂量氯胺酮在防止全麻术后早期免疫功能损伤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对全麻手术后早期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采用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研究组在切皮前静脉给予小剂量氯胺酮0.3mg/kg。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两组术前及术后4、24、48、72h血清中IL-1β、IL-2、IL-6和TNF-α水平变化,评估其免疫功能情况。结果:手术后4h,研究组IL-6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与术前比较,术后IL-2的分泌并没有改变,与对照组中术后4hTNF-α水平比较显著升高(P〈0.05)。结论:切皮前给予小剂量氯胺酮能降低炎症因子IL-6和TNF-a的分泌,并使IL-2含量保持在手术前的水平。本研究结果表明,小剂量氯胺酮在防止全麻术后早期免疫功能损伤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围术期应急反应的影响,为老年高血压患者选择适宜的麻醉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择期行开腹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40例,年龄60岁,ASAⅠ或Ⅱ级,高血压Ⅱ级,随机分为2组(n=20):七氟醚组(S组)及异氟醚组(Ⅰ组)。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手术开始前调整吸入麻醉药的呼气末浓度为1.0MAC。麻醉维持: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4mg/kg,瑞芬太尼1ug/(kg·min)静脉持续输注。分别测定麻醉前、切皮时、切皮后1小时、术毕拔管后5分钟各时间点血浆皮质醇(cor)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水平,并记录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2组患者血浆cor在拔管后5分钟均高于麻醉前、切皮时和切皮后1小时(P<0.05),在切皮时、切皮后1小时及拔管后5分钟Ⅰ组血浆cor均高于S组;2组患者血浆A-Ⅱ在拔管后5分钟均高于麻醉前(P<0.05),且Ⅰ组血浆A-Ⅱ高于S组(P<0.05);2组患者MAP和HR基础值无差异,切皮时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管后5分钟Ⅰ组高于S组。结论:采用七氟醚麻醉较异氟醚麻醉老年高血压患者围术期应急反应轻,血流动力学变化小,老年高血压患者宜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及电针治疗对大鼠背根神经节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n=10):空白对照组(Con组);坐骨神经结扎组(CCI组);假电针治疗组(CCI+A组);电针治疗组(CCI+EA组).分别于实验前及坐骨神经结扎后第7、14、21 d,观察并记录大鼠的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和机械缩足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变化和大鼠受累后肢的运动功能评分.在实验结束(即第21 d)时,处死大鼠,取出右侧L4~6节段的背根神经节,之后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p38MAPK蛋白的表达.结果:PWT和PWL在Con组中没有变化,而在CCI组和CCI+A组中显著降低,并持续至实验结束.CCI+EA组在电针治疗后PWT和PWL与CCI组和CCI+A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电针治疗后,CCI+EA组大鼠受累后肢的运动评分显著低于CCI+A组和CCI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CI+EA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的磷酸化p38MAPK (phosphor-p38 MAPK,p-p38 MAPK)阳性细胞表达均显著低于CCI组和CCI+A组(P<0.05).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位能够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热痛和机械痛,改善大鼠受累后肢的运动功能评分;电针抑制CCI大鼠背根神经节中p38MAPK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