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甘露醇注射液在低温环境下容易结晶,给抢救治疗带来不便,甚至延误抢救时间.临床上通常使用煮沸法溶解结晶,此法存在工作效率低、煮沸后标签容易脱落及损坏、瓶体易破裂等缺点.  相似文献   
2.
徐红菊  宋培仙  夏俊琳 《护理研究》2006,20(19):1736-1736
塑料输液瓶装液体已广泛应用临床,常用的有250mL和500mL两种包装。在实际操作中,当遇到特殊用药或患儿输液需要排出部分液体时,传统方法是用注射器或输液器排出多余液体。但注射器排液,针头反复穿刺胶塞使针眼变粗,悬挂输液时,容易造成药液外渗;输液器排液,需要一定高度才能保证流速,费时费力。鉴此,现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液体排出法。1方法胶塞消毒后,用无菌注射针(16号为宜)插入输液瓶中,然后倒转输液瓶,用手挤压瓶体部,经针孔排出液体至所需量,因塑料瓶有弹性且瓶外包装显示有液体量刻度。2优点此法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省时省力省材,减少…  相似文献   
3.
周红  夏俊琳  段斌 《护理研究》2014,(11):4083-4083
胸腔闭式引流术是临床上治疗气胸、液胸、血胸常用的治疗方法,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固定多采用胸部缝合和胶布固定法,然后把引流瓶用挂钩固定于一侧床沿下.由于胸腔闭式引流管较粗,病人在变换体位时会产生较大的牵扯力量,造成胶布撕脱,牵拉引流管引起病人疼痛,清醒病人为防止引流管脱出和移动,往往限制床上活动,情绪紧张、焦虑病人由于躁动使引流管脱出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4.
<正>胸腔闭式引流术是临床上治疗气胸、液胸、血胸常用的治疗方法,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固定多采用胸部缝合和胶布固定法,然后把引流瓶用挂钩固定于一侧床沿下。由于胸腔闭式引流管较粗,病人在变换体位时会产生较大的牵扯力量,造成胶布撕脱,牵拉引流管引起病人疼痛,清醒病人为防止引流管脱出和移动,往往限制床上活动,情绪紧张、焦虑病人由于躁动使引流管脱出的危险性增加。护理人员在搬运或给病人翻身时易引起脱落。因此,我科研制了一种胸腔闭式引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术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短期疗效及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10例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8例采用尿激酶进行责任血管的动脉溶栓治疗(动脉溶栓组),52例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分别于溶栓治疗前及溶栓24h、7d、14d后对两组病人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两组病人溶栓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7d、14d,两组NIHSS评分均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且动脉溶栓组NIHSS评分均低于静脉溶栓组(P0.05);溶栓24h后,动脉溶栓组病人的责任血管再通率为79.31%,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的596.2%(P00.5);治疗12个月后,动脉溶栓组预后良好率为60.34%,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的40.38%(P0.05)。结论动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短期疗效及预后效果均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6.
甘露醇注射液在低温环境下容易结晶,给抢救治疗带来不便,甚至延误抢救时间。临床上通常使用煮沸法溶解结晶,此法存在工作效率低、煮沸后标签容易脱落及损坏、瓶体易破裂等缺点。我科2005年开始使用全自动电开水器(广东省白县乐意厨具工业生产,型号LY93—30)溶解甘露醇结晶,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丹参注射液辅助下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SOD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丹参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SOD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32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6例.所有患者采取阿替普酶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丹参注射液.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灶体积、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浆内皮素(E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变化,观察2组患者治疗3周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7.52±4.05)分]和脑梗死体积[(11.56±4.77)cm3]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84.85%)显著高于对照组(63.64%),观察组患者SOD活力[(101.34±12.74)nU/ml]显著高于对照组[(93.58±10.87)nU/ml],并且ET含量[(56.99±7.87)pg/ml]及NSE浓度[(20.42±5.45)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凝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替普酶联合丹参注射液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SOD、ET、NSE指标,其效果良好,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丁咯地尔联合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脑栓塞病人血小板及血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急性脑栓塞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病人采用丁咯地尔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而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检测并记录2组病人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指标以及血流变相关指标的变化、治疗后临床效果、治疗后运动功能FMMS分级、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酶原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血细胞压积、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等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P < 0.05),观察组病人的运动功能FMMS分级Ⅲ、Ⅳ级率为63.00%,高于对照组的37.50%(P < 0.05)。治疗后2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P < 0.01),且观察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结论丁咯地尔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栓塞可有效改善病人血小板及血流变等相关指标,提高病人的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9.
夏俊琳  王晓君  蒋飞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143-144,149
目的探讨建立急诊护理亚专业组模式对于提高急诊护士综合素质和患者救治成功率、满意度及推动急诊护理学科发展的作用。方法规划和组建急诊护理亚专业组,选拔各亚专业组长,实施组长负责制进行组内培训考核及组间轮训,最后并分批次考核分组前后各亚专业组及全科人员。结果分组后急诊护士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得分高于分组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由89%提高到97%,随机对200例患者及家属调查满意度由分组前的87%提高到分组后的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诊护理亚专业组模式能有效促进急诊专科护士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和满意度,是适应急诊亚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推动急诊护理学科发展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刘吉敏  夏俊琳 《护理研究》2008,22(8):2146-2146
目前,临床采集动脉血标本普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肝素抗凝后采血。拔针后,立即将针头刺入橡皮塞或专用木塞隔绝空气,防止空气入血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此方法的缺点是医务人员有被针尖刺伤的危险,若一次未堵好,也会影响检验结果。笔者在临床中尝试用橡皮针帽堵塞注射器乳头,方法简单可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