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榄香烯乳注射液是国家二类抗癌新药,从中草药温莪术中提取,具有广谱抗癌活性。从1994年11月至1997年11月,作者应用榄香烯乳注射液治疗晚期恶性肿瘤远处转移,取得较为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全组共22例,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41~73岁,平均55岁。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并有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CT或MRI)可以测量的病灶以供客观评价。17例为术后复发、转移,5例未手术,行放疗、化疗效果差并停药大于6周。其中肺转移9例,肝转移6例,脑转移3例,骨转移3例,其它1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茵黄利胆活血颗粒联合熊去氧胆酸口服对肝胆湿热型轻度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的疗效及对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60例轻度ICP肝胆湿热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茵黄利胆活血颗粒剂口服,治疗14天,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瘙痒症状评分、血清总胆汁酸(TB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及VEGF及TNF-α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瘙痒症状评分及TBA、TNF-α较治疗前降低(P<0.05,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P<0.01);两组治疗后VEGF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1)。两组治疗后血清TNF-α较治疗前均下降(P<0.01),且观察组TNF-α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茵黄利胆活血汤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轻度ICP肝胆湿热型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的瘙痒症状、降低TBA,其机制可能与升高ICP患者的VEGF、降低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208例苯接触作业工人和非接触的对照组淋巴细胞微核指标,以了解作业场所苯浓度与慢性苯中毒的人群早期效应的有效监测指标淋巴细胞微核检出率的相关性。方法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血常规分别采用改良培养法,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组间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分别用U检验和X2检验。结果作业场所苯浓度在国家卫生标准下限,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内,工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且与作业场所苯浓度及接触时间呈量效和时效性正相关;同时还发现WBC正常,淋巴细胞相对比例偏高(40.3~47.3%)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18~24%)组与淋巴细胞微核阳性率增高也存在正相关。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能有效敏感地反应慢性苯中毒的早期效应(如苯及其代谢产物致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或形成微核等改变),淋巴细胞相对比例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也可以有间接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株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引起感染的黏红酵母菌的真菌学特征,并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 采用常规真菌学鉴定和菌株的ITS区序列测定,以及采用酵母菌液基稀释法(M27-A)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2株真菌经真菌学鉴定和ITS区序列测定均证实为黏红酵母菌,2株菌株均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敏感,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力康唑不敏感.结论 导管污染、静脉高营养、免疫抑制是黏红酵母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使用两性霉素B和拔除导管应该是治疗黏红酵母菌感染的首选方法;唑类药物在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中对黏红酵母菌不敏感,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208例苯接触作业工人和非接触的对照组淋巴细胞微核指标,以了解作业场所苯浓度与慢性苯中毒的人群早期效应的有效监测指标淋巴细胞微核检出率的相关性.方法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血常规分别采用改良培养法,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组间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分别用U检验和X2检验.结果作业场所苯浓度在国家卫生标准下限,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内,工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且与作业场所苯浓度及接触时间呈量效和时效性正相关;同时还发现WBC 正常,淋巴细胞相对比例偏高(40.3~47.3%)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18~24%)组与淋巴细胞微核阳性率增高也存在正相关.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能有效敏感地反应慢性苯中毒的早期效应(如苯及其代谢产物致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或形成微核等改变),淋巴细胞相对比例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也可以有间接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混合表面活性剂增敏的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血清铬的新方法,并应用于健康人和孕妇血清铬的测定。方法:血清用1.0%TritonX-100和0.6%Tween80组成的混合表面活性剂稀释后,以硝酸钯为基底改进剂,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血清中铬含量。结果:该法的线性范围为0.12μg/L~6.00μg/L,平均回收率为99.9%,批内和批间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64%~4.81%和3.11%~5.32%。结论:用混合表面活性剂增敏的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血清铬,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及准确性好,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选用不同来源、不同纤维蛋白原浓度血浆分别进行试管凝集法和玻片凝集法血浆凝固酶试验,评估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寻找理想的试验用血浆,减少其检测的漏检率。方法:分别用献血员、待产妇及1∶4稀释待产妇血浆对70株葡萄球菌菌株进行试管凝集法和玻片凝集法试验。结果:试管凝集法待产妇血浆较献血员血浆敏感性、特异性高,并且以1∶4稀释待产妇血浆结果阳性率最高、假阴性率最低。玻片凝集法以1∶4稀释待产妇血浆结果阳性率最高、假阴性率最低。结论:采用不同来源、不同纤维蛋白原浓度血浆直接影响试管凝集法和玻片凝集法血浆凝固酶试验的诊断效率,采用待产妇血浆明显优于献血员血浆。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妊娠妇女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直接镜检、分离培养鉴定及体外药敏试验来了解妊娠妇女阴道念珠菌病的病原学特征及其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用超高倍显微镜对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直接镜检。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Vitek60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分离的念珠菌进行菌种鉴定,并采用Rosco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分离出293株念珠菌,其中自念珠菌217株、光滑念珠菌48株、热带念珠菌24株、克柔念珠菌1株、近平滑念珠菌3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氟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5.07%、31.25%、20.83%、100.00%、33.33%。所有菌株均对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敏感。结论目前阴道念珠菌感染仍以白念珠菌感染为主,但其他非白念珠菌感染有明显上升趋势。分离的白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仍较敏感,非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率有所上升,应加强念珠菌的检测和药物敏感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ICU患者的肺泡灌洗液分离到的12株Veenhuisii毛孢子菌的真菌学特征,并对其进行表型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采用患者的肺泡灌洗液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后,进行常规真菌学鉴定和菌株的ITS区序列测定,以及采用CLSI制定的酵母菌液基稀释法对12株菌株进行体外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12株毛孢子菌经真菌学表型鉴定为阿萨希毛孢子菌;但ITS区序列测定为Veenhuisii毛孢子菌,体外5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12株Veenhuisii毛孢子菌对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均敏感。结论 Veenhuisii毛孢子菌在人体标本中分离到为我国首次报道,在对其进行的真菌学鉴定中,常规的表型鉴定方法不足以准确鉴定结果,应进行rDNA基因序列检测证实。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嗜肝DNA病毒之一,以往临床上通过放射免疫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的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等指标判断乙型肝炎的传染性。近年来应用PCR技术检测血清中HBV-DNA,是反映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