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0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等比重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78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等比重0·5%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应用,探讨其用于下腹以下手术的可行性。方法782例下腹以下手术的患者,麻醉前大量扩容,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技术,等比重0·5%罗哌卡因腰麻后硬膜外置管,必要时硬膜外推注2%利多卡因以补充麻醉不足。观察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腰麻起效快,麻醉效果好,大部分不需追加2%利多卡因。腰麻后血压、心率下降,以及腰穿产生放射性异感,产科多于其他科。结论等比重0·5%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可用于下腹以下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韩氏仪(HANS)用于全麻气管插管对血清皮质醇、血糖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剖腹胆囊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韩氏仪(HANS)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HANS组以韩氏仪刺激合谷-劳宫穴,对照组无穴位刺激,均以相同的静脉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抽血测定韩氏仪使用前和插管前后的皮质醇、血糖,并记录血压、心率。结果:HANS组的皮质醇于气管插管前后均明显下降,且都低于应用HANS前,血糖保持稳定;对照组皮质醇、血糖于插管后明显升高。HANS组、对照组血压于麻醉诱导后下降,插管后HANS组血压升至基础值水平,对照组血压则高于基础值。HANS组插管后心率稳定,对照组插管后心率明显升高。结论:HANS用于全麻气管插管,可有效抑制皮质醇、血糖、血压、心率等升高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两种异丙酚静脉麻醉方法(靶控输注与恒速输注)在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临床应用。方法拟行ERCP的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靶控组与恒速组(n=20)。靶控组采用Marsh模式,异丙酚血药浓度始于4.0μg/ml;恒速组首剂异丙酚2 mg/kg静注后以10 mg/(kg·h)持续静脉泵入,根据麻醉深浅调节血药浓度或泵注速度。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及血气等生命体征,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异丙酚用药量与术毕清醒时间等。结果两组麻醉效果均可靠,靶控组异丙酚血药浓度波动于3.0~5.5μg/ml,恒速组异丙酚静注速度波动于6~11 mg/(kg·h)。两组的异丙酚用药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恒速组的术毕清醒时间短于靶控组(P0.01)。靶控组2例、恒速组1例,因呼吸抑制需面罩加压吸氧。两组患者术中PaCO2及PaO2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1),术毕恢复正常。结论无插管的异丙酚静脉麻醉,靶控输注或恒速输注均可用于ERCP术,且恒速输注的术毕清醒时间比靶控输注短。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0.15%丁哌卡因与0.15%丁哌卡因+芬太尼用于小儿硬膜外术后镇痛有效性、安全性。方法ASAⅠ~Ⅱ级择期或急诊手术患儿35例,行硬膜外术后镇痛,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9例,采用0.15%丁哌卡因,B组16例,采用0.15%丁哌卡因十芬太尼(2μg/ml)。比较两种配方的镇痛效果、用药量、不良反应及镇静评分。结果两种方法镇痛效果、镇静评分相同(P>0.05),而A组用药量多于B组(P<0.01);B组有恶心呕吐、尿潴留的不良反应,A组无恶心呕吐、尿潴留的不良反应;两组均有下肢麻木的不良反应,A、B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小儿硬膜外术后镇痛,0.15%丁哌卡因优于0.15%丁哌卡因+芬太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用于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输尿管结石60例,ASAⅠ~Ⅱ级,采用密闭信封法随机分为A、B2组,各30例。A组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B组行硬膜外麻醉。观察2组的麻醉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2组均获良好的麻醉效果,无术后头痛不适。A组麻醉起效时间(7.2±4.1)min明显快于B组(17.4±3.3)min(t=-10.615,P=0.000),A组运动阻滞强于B组(χ2=40.000,P=0.000)。低血压A组6例,B组3例,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523,P=0.470);寒战A组9例,B组6例,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800,P=0.371)。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均可用于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效率高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6.
布比卡因等比重腰麻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布比卡因等比重腰麻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妇科腹腔镜手术59例,ASAⅠ、Ⅱ级,分为布比卡因等比重腰麻(isobaric spinal anesthesia,ISA)组35例,全麻(general anesthesia,GA)组24例,观察ISA组气腹前后阻滞平面的变化及术中口述疼痛评分,监测两组的BP、HR,SpO2、PEICO2、Pa—CO2等生命体征,比较两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手术时间。结果 ISA组C02气腹使阻滞平面上升2~4个节段,气腹引起轻~中度疼痛,随阻滞平面上升,疼痛消失或减轻;ISA组腰麻后BP、HR下降,但大部分不需升压药、阿托品,GA组Bp、HR稳定;ISA组有2例患者术中SpO2〈90%,GA组术中SpO2≥98%;两组气腹后PETCO2、PaCO2保持稳定;GA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高于ISA组,两组手术时间相同。结论 布比卡因等比重腰麻操作简单、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可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EST)中的麻醉效果。方法:40例ASAⅠ-Ⅱ级行ERCP+EST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组(S+P组,n=201和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组口组,n=20)。观察两组异丙酚用量,初醒时间、准确定向时问、术中体动(程度和次数)、麻醉效果、呼吸抑制评分和HR、MAP、SpO2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初醒时间、准确定向时间、呼吸抑制评分无明显差异,异丙酚用量和术中体动(程度和次数)发生率P组大于S+P组(P〈0.05);血流动力学变化:两组诱导后HR、MAP较诱导前下降(P〈0.05),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进镜后恢复至手术前水平,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对检查治疗过程均无记忆。结论:舒芬太尼0.1~0.15μg/kg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行ERCP+ES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63岁,因“发现右乳腺肿块2年,增大6个月”收入院。体查见右乳隆起,扪及13×12cm大小包块,表面结节样改变,无压痛,边缘尚清,与周围皮肤无明显粘连,可活动,于外下象限扪及小卫星灶。B超示“右乳不匀质肿物,双乳小叶轻度增生”。既往有十年“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平稳;十年前曾患“脑出血”,具体不详,留下“脑出血”的后遗症,并存左侧偏瘫,不能生活自理。左鼻唇沟变浅,左口角留涎,张口、伸舌偏右,左上肢肌力1级,左下肢肌力3级,左下肢肌张力亢进,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左巴氏征(+),左踝阵挛(+),脑膜刺激征(-)。偶而因液体返流气道而呛咳。心脏彩超示“左室舒张轻度减低,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及轻度升主动脉扩张,射血分数55%”。因患者不能配合,未做肺功能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带管芯的经鼻气管插管术的可行性。方法ASAⅠ~Ⅱ级患者60例,择期行上颌或下颌手术,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以带管芯的气管导管行盲探经鼻气管插管术,对照组则不带管芯。结果实验组盲探经鼻气管插管成功率为86.7%,较对照组63.3%高(P<0.01),实验组鼻腔出血1例,远低于对照组6例(P<0.01)。结论带管芯的经鼻气管插管术较不带管芯的传统方法插管成功率高,发生鼻腔损伤率低,可推广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张强  彭丽萍  李朝阳  叶庆明  吴冬  熬杰 《医药导报》2004,23(1):0032-0033
目的:观察硝普钠(SNP)控制性降压对呼气末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a ET)CO2]及生理无效腔(Vdphys/Vt)的影响。方法:鼻窦手术患者20例,入室后快速诱导气管内麻醉,静吸复合维持麻醉。手术开始后静脉滴注硝普钠快速降压到平均动脉压(MAP)基础水平的50%~60%。分别于手术开始后10 min(降压即刻T0),降压开始后20 min(T1),40 min(T2)和停止降压后20 min(T3),四个时相分别记录MAP、心率(HR)、Vt、PETCO2,并同步采集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每时相的P(a ET)CO2以及Vdphys/Vt。结果:PETCO2 T1、T2时点明显低于T0时点(P<0.01)。血压恢复后的T3时点与T0时点无差异(P>0.05)。PaCO2下降约7%,但各时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a ET)CO2 T1、T2时点明显高于T0时点(P<0.01)。血压恢复后的T3时点与T0时点无差异(P>0.05)。Vdphys/V T1、T2时点明显高T0时点(P<0.01)。血压恢复后的T3时点与T0时点无差异(P>0.05)。结论:SNP控制降压到MAP为基础值50%~60%时,Vdphys/Vt增加,P(a ET)CO2增加。PETCO2不能反映PaCO2水平。但PaCO2下降不明显,因此呼吸参数不需要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