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7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是以血管炎为基本病变的慢性进行性全身性疾病,当累及神经系统时称神经白塞病(neuro-Behcet disease,NBD)。较少见,是白塞病的重症表现,预后不佳,也是本病致残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常未能及时于专科就诊而延误诊断及治疗[1]。现将我们观察的2例报告如下:例1,患者男,38岁,汉族,已婚,河北省定州市人。主因“间断发热、反复口腔溃疡4个月,头痛2个月,左侧肢体无力10天,右眼视物模糊4天”于2007年5月10日入院。患者与4个月前感冒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与当地诊所用药后体温降至正常。而后无明显诱因…  相似文献   
2.
患者1,男,49岁,本院职工,在皮试后肌注胸腺肽20mg,(胸腺肽冻干粉针剂,嘉泰、保定三九济世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日期2003年4月、有效期2003年9月)1次/日,第4天开始出现全颜面部肿胀,自觉皮肤发紧感,双手掌肿胀皮肤厚伴有丘疹样小出血点,手心面较手背面出血点多,皮肤肿胀程度比平常约厚3~4mm左右,既停用胸腺肽,进行脱敏治疗,用扑尔敏、维生素C加激素,3d后皮肤肿胀消失,一周后出血点逐渐消退.  相似文献   
3.
我科自2003年共收治诊断明确的SAH并发低钠血症患者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视神经脊髓炎,又称Devic氏病,临床比较常见,为一种脱髓鞘疾病。特点是视神经与脊髓发生脱髓鞘病变。二者同时或先后发病,其间隔时间一般是数日或数月,个别病例长达数年。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程中常见缓解与复发。表现偏瘫者极为少见。我们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血管性偏头痛(简称偏头痛)是常见的急性头痛之一,系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以及某些生化物质暂时性改变所引起的反复发作的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病因尚不明,常有家族史,青春期女性多见,多因劳累、情绪因素、内分泌改变等诱发[1]。其临床患病率约为14.6%[2]。我们对200例血管性头痛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刘红英  台立稳 《河北医药》2009,31(3):285-286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巴曲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2例发病72 h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巴曲酶常规治疗组(A组)50例,大剂量延长疗程组(B组)44例和灯盏花对照组(C组)38例,观察3组治疗前7、14、30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结果B组患者治疗后7、14、30 d的NIHSS与A组和C组相比,有明显改变(P〈0.05),B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血浆纤维酶原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巴曲酶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预后,尤以B组效果最理想,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7.
肝豆状核变性(HLD)是一种先天性铜代谢障碍,自体隐性遗传性疾病。门诊病人不少见,临床症状多样化,早期易误诊。现将门诊遇到的一家兄弟三人均以四肢无力,关节疼痛,骨折为首要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这家共有三个孩子,均为男性。其父母身体健康,为非近亲结婚,父母双亲的家属中未  相似文献   
8.
CT定位钻孔抽吸颅内血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科的常见病,我科自1990年11月以来,采用CT定位,骨锥钻孔穿刺抽吸血肿38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对38例脑内血肿病人用CT定位抽吸血肿。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8~76岁,平均63岁。术前意识状况:嗜睡9例,浅昏迷9例,中深昏迷14例,神智清醒6例,小脑幕裂孔疝8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3例,中枢性高热4例。CT扫描所见:基底节区血肿19例,(左9右10),颞叶血肿10例,顶叶血肿2例,丘脑血肿5例,  相似文献   
9.
CT定位钻孔抽吸颅内血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科自1990年11月以来,采用CT定位,骨锥钻孔穿刺抽吸颅内血肿38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对38例脑内血肿病人用CT定位抽吸血肿。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40—  相似文献   
10.
赵桂森  李斌  台立稳 《当代医学》2011,17(24):36-38
目的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变化与血肿周围低密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89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检测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CT检查动态观察血肿及其周围低密度的变化。对照组为35例成年健康体检者。结果脑出血组患者血清IL-8、IL-10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单因素分析显示,IL-8(r=0.741,P=0.000),IL-10(r=0.657,P=0.000)与血肿周围低密度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IL-8、IL-10水平显著增高,患者血清中IL-8、IL-10水平与血肿周围水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