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后,很多国家都加快教师专业化的建设步伐,各高校也开始尝试利用教师的专业化进行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分离教学。本文针对我校药学院所进行的开设的实验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实验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中教师"理论课、实验课分离教学"的利弊。剖析了相应教师专业化教学对实验教学的促进作用及其弊端,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丁香挥发油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方法:给小鼠一次性灌胃,观察7天内小鼠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以小鼠急性死亡率为指标,求丁香对小鼠LD50和LD50的95%的可信限。结果:丁香挥发油的LD50为5.5233g挥发油/kg(相当于原生药材的LD50为43.5935g生药/kg)。结论:丁香具有一定的毒性,在进行药用开发时应考虑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滋肝补肾的著名方荆。在治疗糖尿病时,通过抗自由基,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胰岛功能,调节免疫功能,改善糖耐量和降低血糖,降脂、减重等发挥治疗作用,并且可以针对糖尿病的并发症发挥直接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
5.
肉桂挥发油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肉桂挥发油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方法将肉桂油系列浓度提取物分别给予小鼠一次性灌胃,观察给药后7d内小鼠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以小鼠急性病死率为指标,求肉桂挥发油对小鼠的LD50及其95%的可信限。结果肉桂挥发油的LD50为5.0381g/kg(相当于236.5323g原生药/kg)。结论肉桂挥发油毒性较低,临床用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冬恋 《西南军医》2009,11(3):530-531
本文通过笔者在药理实验带教过程中的教学体会,提出对药理实验教学环节的思考和开展探索性实验的构想。对实验教学环节,提倡精选能反映本学科发展的现代化水平的实验内容,并针对不同专业调整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规范操作,加强课后的学习和讨论,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开展探索性实验,提出具体的展开形式以及开展探索性实验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拟定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六味地黄丸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六味地黄丸辅助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方法测量各剂量组对糖尿病小鼠饮水量、饮食量、体重和血糖的影响。结果六味地黄丸与二甲双胍配伍使用能够较好地控制血糖,改善糖尿病小鼠的症状。结论初步验证了六味地黄丸具有辅助降血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冬恋  张谦  谢蕾  夏阳淼 《中成药》2022,(3):972-976
目的 探讨小陷胸汤对2型糖尿病(T2DM)痰热互结证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 用高脂饲料叠加小剂量STZ复制2型糖尿病痰热互结证大鼠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小陷胸汤组、二甲双胍组,同时设立正常组.4周后用表征采集表对各组大鼠的毛、目、耳、鼻、唇、舌等多项表征指标的颜色和状态进行采集分析,同时检测各组大鼠的糖耐量、体...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桂枝油对兔离体肠平滑肌的肌张力影响变化,探讨桂枝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兔离体肠平滑肌肌条,用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肌张力传感器测量肌条收缩与舒张的幅值。结果:桂枝油高剂量能抑制兔离体肠平滑肌自律性肌张力,收缩张力(g)由(4.9±0.8)降至(4.0±0.4),差异有显著性(P<0.01);抑制由乙酰胆碱,组胺和氯化钡所致的兔离体肠痉挛性收缩,高中低各剂量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桂枝油能降低细胞内钙的释放,可能是由于阻滞Ca2+通过L-型Ca2+通道进入细胞内,最终使细胞内钙降低,平滑肌舒张而达到解除肠易激综合征引起的胃肠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糖降肾康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低剂量组:糖降肾康颗粒1袋+糖降肾康颗粒模拟剂1袋,3次·d~(-1),口服。高剂量组:糖降肾康颗粒2袋,2次·d,模拟剂2袋,1次·d~(-1),口服。安慰剂组:模拟剂,2袋,3次·d~(-1),口服。8 wk为一个疗程。所有受试者在试验期间糖尿病基础治疗不变。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4 wk和8 wk末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24 h尿蛋白定量和空腹血糖。结果共纳入194例Ⅲ或Ⅳ期DN患者,剔除8例,脱落2例,184例按方案完成试验。高剂量组临床控制率为47%,低剂量组为42%,安慰剂组为18%,高、低剂量组疗效优于安慰剂组(P<0.01),而高、低剂量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高、低剂量组和安慰剂组UAER分别为(83±157)、(212±612)和(298±783)μg·min~(-1),24 h尿蛋白定量分别为(477±427)、(675±856)和(812±1318)mg,高、低剂量组均低于安慰剂组(P<0.01)。试验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糖降肾康颗粒治疗DN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