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目的:介绍红树林植物的研究概况与进展。方法以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依据,从红树林植物的生理生态、分类分布,与微生物的关系,化学成分以及分子水平多样性等方面对它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结论与结果红树林植物分为真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因其恶劣的生长环境而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特性,且它与微生物形成了相互营养供给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三裂叶蟛蜞菊全草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化合物——蒲公英烷-14-烯-30-醛-3β-棕榈酸酯(1),以及6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映-贝壳杉-16-烯-19-酸(2)、16α-羟基-对映-贝壳杉烷-19-酸(3)、蒲公英赛醇(4)、β-香树脂醇(5)、1β-乙酰氧基-4α,9α-二羟基-6β-异戊酰氧基卤地菊内酯(6)、豆甾醇(7)。化合物结构结合红外、核磁、高分辨质谱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3.
4.
从蔓荆茎叶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化合物——扶桑甾醇棕榈酸酯(1),以及10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熊果醇(2)、3-表乌苏酸(3)、2α,3β,24-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4)、2α,3α,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5)、2α,3α,24-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6)、2α,3α,24-三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28-β-D-吡喃葡萄糖酯苷(7)、(Z)-9-十六碳烯酸(8)、二十八烷醇(9)、β-谷甾醇(10)、β-胡萝卜苷(11)。化合物结构利用核磁共振谱、高分辨质谱等现代波普技术进行鉴定。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7首次从蔓荆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刘全裕  冯珊  张永红  倪峰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1):3956-3961
从红花桑寄生茎叶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化合物为7β-羟基-何帕-22(29)-烯-3β-棕榈酸酯(1),以及9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熊果醇(2)、3-表乌苏酸(3)、3β-羟基-何帕-22(29)-烯(4)、3β,15α-二羟基-羽扇-20(29)-烯(5)、羽扇-20(29)-烯-3-O-α-D-葡萄糖苷(6)、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7)、夹竹桃苷元-3-O-α-D-葡萄糖苷(8)、二十二烷酸(9)、二十八烷醇(10)。化合物结构利用核磁共振谱、高分辨质谱等现代波普技术进行鉴定。化合物 1 为新化合物,化合物 2~10 首次从红花桑寄生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生物膜干涉(BLI)技术,建立高通量定量检测单克隆抗体浓度的方法。方法使用Octet Red 96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根据样品与protein A传感器结合后光相对干涉位移变化,检测抗体浓度,并对这种检测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protein A传感器能特异性地与单克隆抗体结合,抗体工作标准品浓度在7.81~500 μg/mL与结合速率呈良好的回归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9 9;检测限为0.6 μg/mL,定量限为2 μg/mL;回收率为98.90%~100.40%;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17%,中间精密度的RSD为2.52%;45 d内protein A传感器重复使用60次,阳性对照值的RSD为3.7%;再生液pH变化±0.2、平衡液吐温\|20比例变化±5%的RSD值为0.99%。检测温度与转盘速度的变化是影响样品定量检测的因素,检测结果与高效液相数据高度一致(R2=0.90)。结论运用BLI技术能实现高通量定量检测单克隆抗体浓度,该方法具有样品适应性强、分析速度快、准确度高的优势,可用于单克隆抗体细胞株的筛选、排序及蛋白表达的检测与监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