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非医院性血库(New York Blood Center)的工作人员进行一次乙肝患病率调查。共调查864例占总人数的60.8%。去除已接种乙肝疫苗和同性恋者,对782例作分析。总的患病率15.5%,非白种人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白种人(各为28.6%与8.4%, P<0.001);出生于美国或加拿大者患病率明显低于出生于其他地区(各为10.2%与28.8%, P<0.001)。各部门的患病率不一(从6.1%~29.2%, P<0.01),以维修部门最高。接触血液者患病率随着工龄与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而不接触者则无此现象。实验室外环境HBsAg阳性率为15~35%,污染度严重(平均RU为40);而办公室环境均阴性。非医院性血库工作人员亦为乙肝感染“危险人群”应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2.
1983年9月对某大学新生随机抽取776名进行体检及静脉采血,凡SGPT正常者作为观察对象,建立队列,于3.5年(1987年4月)后再次体检及抽血检测。观察目前大学生在集体生活条件下乙肝传播的可能概率。本文采用ELISA法,专人检测,检测标志有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核心抗体(抗-HBc)、e抗原(HBeAg)、抗体(抗-HBe)。试剂均为上海市医化所提供。 结果 1983年9月759名同学(男性361、女性398)检测结果①乙肝总感染率男性(62.05%)高于女性(53.27%)(X~2=5.97p<0.05);②HBsAg阳性率男性也比女性高(X~2=4.86p<0.50),男女之比为1:55:1;③乙肝总感染率、HBsAg阳性率经标化后在上海市、上海效县及外省市,以及各系科中的分布均无差别。3.5年后共随访到708名,随访率为93.28%,其中男333(92.24%)、女375(94.22%)。观察结  相似文献   
3.
指、趾甲由于真菌感染,破坏甲板,使甲卞增厚,甲下为粉末状物,色泽污黄或白色,甲板失去光泽,造成缺损,临床上称为“甲癣”,(灰指(趾)甲)。因甲板厚,外用药治疗效果不理想,我们自1994年9月至1997年9月,用杨森制药厂生产的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双黄连粉针剂不同剂量给药后有效成分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在唾液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大鼠静脉注射双黄连粉针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苷的血液、唾液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MULT197V10程序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双黄连粉针剂高、中、低剂量(740,555,370mg·kg^-1)给药后有效成分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高、中、低剂量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0.79±0.12)h,AUC=(1.30±0.13)mg·h·mL^-1,Vc=(0.21±0.036)L,CL=(0.19±0.019)L·h^-1;t1/2=1.52±0.14h,AUC=(1.22±0.20)mg·h·mL^-1,K=(0.36±0.04)L,CL=(0.16±0.030)L·h^-1。;t1/2=(0.34±0.021)h,AUC=(0.22±0.004)mg·h·mL^-1,K=(0.33±0.027)L,CL=(0.66±0.014)L·h^-1。高剂量给药后黄芩苷唾液浓度范围为:0.11~0.78μg·mL^-1,中、低剂量给药后唾液样品中未检测到黄芩苷。结论通过高、中、低剂量及相应的AUC对比,AUC随剂量增加不成比例增加,说明双黄连粉针给药后黄芩苷在体内呈非线性药动学消除过程。另外,黄芩苷向唾液中分布的浓度较血液低的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明确双黄连粉针剂不同剂量给药后有效成分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在唾液中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6.
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基础免疫安全性及免疫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孕妇弓形体病感染情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ELISA方法检测222份晚期孕妇血清及219份脐血中的弓形体IgG抗体,发现孕妇IgG抗体的阳性率为14.4%(32/222),脐血为8.6%(19/219)。并对孕妇感染弓形体与其年龄、孕次、死产、早产、流产、并发症、合并症等危险因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分子流行病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佩莉 《中国公共卫生》1992,8(9):411-414,428
1972年Laver 和Weostel 等用分子病毒学方法,把1968年出现的甲_3 型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_3 与以往甲_2 型的血凝素H_2 进行比较,与鸭、马的流感病毒血凝素比较,从而提出甲_3 流感病毒可能是甲_2 型病毒和动物流感病毒重组株的设想。1973年在此研究基础上Kilbourne 首先提出“分子流行病学(Molecular epidemiology)”这个名词,迄今已广泛应用。分子流行病学是把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流行病学研究的边缘学科,是对病原学在基因水平上分析其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结构上的差异,确切的阐明病  相似文献   
9.
聚维酮碘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科于1994年9月用成都永安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聚维酮碘溶液治疗各种皮肤病205例,结果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205例中,男94例,女111例,年龄3~65岁,平均年龄31岁。治疗方法 根据病种及皮损情况分别采用原液冷湿敷或局部涂药,还可稀释成10%~50%不同浓度的药液局部外用,治疗时间1~3周不等。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为症状与皮损完全消失;显效为症状完全消失,皮损消失80%以上;好转为症状减轻,皮损消失50%以上;无效为症状无改善,皮损消失不足50%。治疗结果 见附表。附表 聚维酮碘治疗皮肤病的疗效 例病  种药物浓度治疗时间例数痊愈显效好转无…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