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6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结核性淋巴结炎: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样变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顺利  赵天如 《天津医药》1997,25(3):166-166
  相似文献   
2.
对12例经病理学专家会诊、从病变上认定的淋巴结“结节病”石蜡包埋组织,应用结核杆菌DNA特异性序列片段的聚合酶链反应(M.TB-PCR)技术、BCG免疫组化(BCG-IHC)技术和抗酸染色(AF)进行了分支杆菌/结核杆菌检测。在这12例考虑为“结节病”的病例中:有1例呈BCG-IHC和M。TB-PCR两项阳性;另1例呈AF、BCG-IHC和M.TB-PCR三项阳性。研究结果提示:(1)某些结核性淋巴结炎可呈结节病样病变;(2)淋巴结结节病很可能与分支杆菌/结核杆菌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3.
结核性淋巴结炎的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变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结核杆菌DNA123bp特异性序列片段为靶序列的多聚酶链反应(M·TB-PCR)技术、BCG免疫组化(BCG-IHC)技术和抗酸染色(AF)方法,对38例呈现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碎屑样坏死-嗜中性白细胞渗出病变的淋巴结石蜡包埋组织进行了分支杆菌/结核杆菌的回顾性检测。三种方法的综合阳性率为52.6%(20/38例)。AF、BCG-IHC和M·TB-PCR的各自阳性率分别为0.8%、26.3%和50%。研究结果表明:(1)在按本文标准选择的淋巴结“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病变中,有半数病例与结核杆菌的感染有关,即结核性淋巴结炎可呈现“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之类的变型;(2)PCR技术在结核性淋巴结炎的病原学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绿茶儿茶素(GTC)对BEL-7402人肝癌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方法:应用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术、TUNEL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受100或200μg/ml GTC作用4天后的BEL-7402细胞的凋亡情况及其PCNA、bcl-2、c-myc、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受GTC作用4天后的BEL-7402细胞的凋亡显著性增加,其PCNA表达显著性下降,而与凋亡相关的癌基因bcl-2、c-myc、p53蛋白表达未见明显改变。结论:GTC对于BEL-740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也可能与抑制癌细胞DNA合成有关。本研究未发现GTC诱导BEL-7402细胞凋亡与bcl-2、c-myc、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根据5-氟尿嘧啶(5-FU)富集干细胞和白消安损伤干细胞的作用,采用两者联合用药的方案,成功地建立了大鼠造血干细胞衰竭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模型。方法Wistar大鼠于腹腔1次注射5-FU后第5天,口服白消安每周1次,连续3周;以单纯5-FU组和单纯白消安组为对照,观察患病率和死亡率、血象、骨髓有核细胞数、脾脏指数、骨髓CFU-GM数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形态。结果5-FU与白消安合用组,急性再障的患病率为82.0%(49只中40只),平均存活时间为(30.0±6.5)d,其余9只为慢性再障(占18.0%),总患病率为100%;再障死亡率98%。再障动物各项血液学指标均呈持续性减低,停药后2~3周血常规各项指标降到最低,约为实验前的二分之一;濒死时BMNC数为实验前的7%,脾脏指数约为实验前一半。骨髓CFU-GM未能检出。病理形态学观察骨髓脂肪化,脾脏、淋巴结和胸腺等淋巴器官组织明显萎缩,凋亡细胞多见,肝、脾无髓外造血灶。单纯5-FU组血常规有一过性减低,停药后l0天很快恢复至正常,无一死亡。单纯白消安组,12只大鼠中仅3只发生再障而死亡,其余大鼠于停药后血常规恢复。结论5-FU与白消安合用可较彻底地杀灭造血干细胞,使骨髓-淋巴细胞萎缩,是较好的造血干细胞衰竭型再障模型。  相似文献   
6.
7.
脐血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和诱导分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从脐血中分离内皮祖细胞,诱导其向内皮细胞分化,研究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诱导分化条件。方法 从新鲜脐血中纯化的CD133^ 细胞接种于添加了VEGF、bFGF、IGF—1的M199培养液中,观察梭形贴壁细胞的出现时间和特异性细胞标志。结果 培养3—4d可观察到梭形贴壁细胞,14d左右可形成索条状结构,贴壁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VE-cadherin,vWF,UEA-1和VEGFR-2。结论 脐血中含有内皮祖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分化为内皮样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绿茶儿茶素(GTC)对BEL-7402人肝癌细胞在BALB/C裸小鼠体内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受100μg/mlGTC作用4天的BEL-7402细胞接种于BALB/C裸小鼠,记录裸小鼠的发瘤时间。接种50天后处死裸小鼠,取瘤组织,测量其体积和重量。通过电镜、TUNEL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移植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GTC作用后的BEL-7402细胞在裸小鼠体内平均成瘤时间推迟,实验组:19.29±12.92(9~47)天,对照组:12.14±7.86(4~24)天;肿瘤平均体积缩小,实验组:0.35±0.22(0.05~0.73)cm3,对照组:1.45±1.20(0.17~3.28)cm3;平均重量减轻,实验组:0.18±0.14(0.03~0.42)g,对照组:0.65±0.48(0.14~1.31)g;瘤细胞凋亡增加,TUNEL阳性细胞计数均值,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87±3.75/油镜视野和2.49±0.96/油镜视野。结论:GTC作用后的BEL-7402细胞在裸小鼠体内的生长受到抑制,其生长抑制作用可能与肿瘤细胞凋亡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
可移植性BALB/c小鼠红白血病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利用7,12二甲基苯蒽诱发的BALB/c小鼠红白血病,通过在同基因小鼠中连续移植建立一株可移植性BALB/c小鼠红白血病模型,并对其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用红白血病小鼠脾细胞给同基因型小鼠连续传代,经20代的连续传代,发病率100%,无自发缓解。结果:静脉接种的瘤细胞数量与存活时间呈线性关系,接种106白血病细胞平均生存期为10.2±1.3天;瘤细胞主要侵及骨髓、脾及肝脏,一般不累及淋巴结和胸腺;晚期外周血出现大量瘤细胞,以早幼和中幼红细胞为主,晚期网织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染色呈阳性或弱阳性,过氧化物酶反应阴性,Thy1抗原、Fc受体阴性;电镜观察未见病毒样颗粒;对临床常用化疗药物反应敏感。结论:可移植性BALB/c小鼠红白血病模型的建立为研究红系增生和分化、非病毒性红系恶性疾病的发病学和实验治疗等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骨髓移植造血重建过程中干/祖细胞增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为了探讨骨髓移植造血重建过程中干/祖细胞增殖的特性,我们采用病理形态学、BMNC计数、抗5-FU BMNC计数、外源性CFU-S(12)和骨髓连续移植等方法,对造血重建过程不同阶段的干/祖细胞增殖特性,进行了动态的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移植后第3天,骨髓内可见少数淋巴样细胞呈小灶性分布,第5—9天细胞灶迅速扩大,细胞形态表现为淋巴样细胞,至第11天才出现不同阶段的分化细胞;第5—9天BMNC数和抗5-FU BMNC数迅速增加,随后增殖速度明显减缓;第9天骨髓的CFU-S(12)数和重建长期造血的能力高于第5天和21天的骨髓。本实验结果提示,骨髓移植后造血细胞呈小灶性分布,重建造血初期造血干/祖细胞迅速增殖而无明显分化表现,此阶段骨髓细胞的重建长期造血能力增强,提示造血干细胞有扩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